母亲的孤独

别样年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母亲总是认为女儿的家、儿子的家不是自己的家,只有自己原来的老房子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因此,母亲坚守独自一人待在老家,也不去女儿家,也不去儿子家。即便是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仍然是不肯离开。在母亲大脑正常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养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但多年之前,都在城里有了工作,买了房,有了各自的草窝,距离老家有几十公里的路程。这样就把父亲和母亲老两口独自的留在了老家。父母亲的身子骨都还强硬的时候,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这是个问题,当父母亲年龄超过70岁的时,孩子们都劝说父母到城里跟着儿子过。可是倔强的老两口说什么也不肯去,说城里不习惯、一个人也不认识,孩子们家的房子太小、不自由,还是在自己家里面随便。好说歹说了好几年,孩子每也没有办法了,就只好今天你回来,明天我回来,这样这样来回的跑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的腿脚一直很好,爱串个门,而母亲则不然,时常是坐在家里,坐在大门口。农村的道路坑坑洼洼,就连家家户户的门坡也是非常陡峭,老人们是最怕摔跤的,这也是儿女们最担心的事。怕什么,什么就来,2008年奥运会前夕,不服老的,已经84岁高龄的父亲,吃完早饭去邻居家串门出事了,由于门坡很陡,摔了个脸朝天。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虽然没有摔到脑袋,但腿部摔断了。邻居们立刻打电话,告知了在城里的大姐和弟弟,并当下驱车,将父亲送到了我们当地最好的骨科医院。手术十分成功,但术后将父亲放在弟弟家疗养,之后的六年时间,都一直在城里。这样的话,老家就只有近八十岁的母亲一人了,成为了典型的空巢老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孤独、寂寞的生活,从此开始伴随着母亲。“一个人的曰子不好过,”这句话母亲时常说。由于父亲的病后期又反反复复,使得孩子们不能更多地腾出手脚,从而看望母亲的次数在逐日减少。吃饭的不正常,作息的不规律,使得母亲的健康也出了大问题。两年之后的一个冬夜,孤独的母亲独自一人坐在大门口大喊大叫,经诊断是精神分裂倾向,大脑痴呆,给开了点镇静药。从此父亲和母亲都成为了病人,一个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个坐在空寂的老房子大门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孤独啊,孤独!你是多么地可怕,多么地凶残,你就像瘟疫一样蚕食着母亲的身体,蚕食着子女们的心灵。每年的春节几乎是我在陪伴母亲一起度过,看到母亲的大脑不能正常地运转,生活作息不能正常地进行,我的心是一阵一阵的发酸。每次吃饭之前,我总要偷偷地将事先准备好约药物捻碎,放入母亲的饭碗,以减轻母亲的病症;每当夜幕降临,寒冷飕飕的袭来,母亲吃完饭仍照例坐在大门口,不肯回家,一个人自言自语,怎么也劝说不动,经常是到十一、二点,才回家。我想母亲是不是想念父亲了,但由于母亲耳聋无法交流沟通而不得知。在多年以前,母亲一个人的时候,晚上独自一人还看电视,虽然听不到说话声音,但根据画面和人物表情,也能知道一些剧情,再加上我在旁边的大声解释,母亲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现如今,电视机已经完全成为了摆设,常年四季,母亲都不会去挨一下的。原本指望这台电视机是母亲在家里边的精神支柱,没曾想母亲的心思已经完全被孤独和思念所代替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的病症,最重的发作经常是后半夜三四点钟。冬日的后夜,天气异常的寒冷,母亲一个人独自地站在院子里,歇斯底里的喊邻居的名字,喊大姐、喊弟弟,此时的我,也是赶忙从被窝里爬起来,去陪伴母亲,并采取办法将母亲劝回房间里。个别时候,天过于冷,吃完晚饭,母亲坐在饭桌前独自自言自语,我能坐在一旁一直陪伴着母亲直至睡觉,便成为了一种奢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心理学上讲 ,人在社会中生活,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就会感到孤独。在孤独心态下人们往往会感到寂寞、郁闷、焦虑、空虚、无助、冷漠甚至绝望,常伴有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一一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之而出现的各种无聊发泄的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和思想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亏得子女们都还是受过教育的有文化的人,竟然对母亲的孤独没有过多的去理解和重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 这些年,我常常反思自己,母亲小小的年级(12岁)就从河南来到了山西,离开了父母,离开了亲人,寄人篱下,无人关怀、缺失温暖,她心里唯一的寄托就是子女们,她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输送给了孩子,并将三个女儿也全都嫁在本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们永远地陪伴在自己身边。可如今,孩子们一个个长大后,均离开了自己 ,我想母亲的心中一定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加之父亲也不在身边,独居的空虚等因素,而导致了母亲的疾病发生。这都是孩子们的错,是我的错,我对不起我的母亲,对不起母亲对我的一片厚望。但说什么也不能挽回母亲的病情了,世界上本就没有后悔的药,医生已经告诫过孩子们:母亲的病是不可逆的,药物也只是起缓解作用。今后更主要的是要多陪伴母亲,让母亲感到亲情的温暖,以及安全感和幸福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因为母不肯离开老家,孩子们也就辛苦地来回跑。我告诉兄弟姐妹们,一定不要和母亲计较,顺着母亲,骂不还口,以挽回我们以前的缺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母亲已经89岁高龄了,身体还算能过得去,以前血压高,现在反而降下来了。但腿脚已经不是很灵了。但是孩子们很有信心,时刻保持有人在母亲的身旁陪伴,有时候大家都在,你喊一句妈,我喊一句妈,您今天想吃什么啊?妈,我给你买新衣服了!母亲虽然耳背,但在孩子们的亲切呼唤下,她都能够听见。痴呆的症状看来有所缓解,兄弟姐妹们,加油啊!母亲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全家人的幸福,是我们的保护神,千万不能再出差错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