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中国节气的智慧,南关小学一二班开展了“二十四节气——冬至”主题活动。</p> 知冬至 <p> 老师通过、课件、视频、儿歌、故事等形式,向孩子介绍“冬至”的来源、习俗和传说。通过讲解,学生了解到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p><p>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p> 画冬至 <p> 学生们拿起画笔,制作一幅“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汉族岁时风俗。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p> 食冬至 <p>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一二班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学着包饺子,一手拿饺子皮一手拿勺,仔细地放馅,小指头轻轻地捏着饺子边,十分地认真。包饺子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p><p> 再看孩子们的作品,更是形态各异,花样繁多,有小巧玲珑的,有敦实厚重的;有长长扁扁的,有圆圆鼓鼓的;也有饺子馅漏在外面的......一盘盘裹满爱意的饺子,一张张挂满面粉但笑容灿烂的面庞,处处洋溢着幸福与欢乐的味道。表达着他们对冬至的热情......体验操作的快乐,孩子们开心的笑脸为节日增添了一份温暖。</p> <p> 冬至实践操作活动带领孩子们穿梭千年,感受了祖先用智慧传递的生机与希望。通过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了解冬至的由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和习俗,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根植于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田。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更让小朋友从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提升了劳动技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