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原创/芬芳如兰</p><p>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止了我们离家出走的脚步,于是宅家静默读书。岁末临近,检查自己的读书计划,发现竟然超额完成,年初列下的书单,每一本看过的书也都被红笔圈过,好像老师打的红五分,心灵的旅行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好开心。——题记</p><p><br></p> <p> 退休初始,自己曾计划前十年以旅行为主,寻访古道断垣,大河山川;以读书为辅,慢慢探索浩瀚心灵世界,每年读书20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增加到每年30本,40本以至向50本进发。但是与以色列人均读书60本还有差距,更是没有达到俞敏洪年读100本的数量,自认读书很多的我,一比才知道差距,君子原来少读书。今年差距缩小了一点,但也不是理直气壮,分明是没有出门罢了。</p><p><br></p><p> 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是阅读仍是最主要的途径,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正确客观理解世界的书。古人的阅读途径很单一,只能从羊皮上,竹简上获取,虽然简陋,知识却浩瀚无垠。古人对书很敬畏,将读书看的很神圣,往往净手焚香,端坐于席,很有仪式感。现代人阅读方式很多,电子,纸质,聆听,但有时过于注重功利,倾向实用,时效,有点碎片化,快餐化。读书也是只想快速找到立马生效的答案或办法,经常是边吃边看,如厕也看,书香不知何处,敬畏无从谈起,读书的意义也就淡泊很多。</p> <p class="ql-block"> 我崇尚古人读书,每每阅读或面壁或临窗,大都正襟危坐,绝不斜依娇躯。阅读时既不折页,也不划道,就是想标出重点或喜欢的句子,也是摘抄在单独的本子上,所以我的书,即使过去数年,也都整洁如新。读书时,晴天的上午或下午,阳光就会悄悄的溜进来蹭读,读高兴了,还在墙上留读后感,不是镂空的就是美丽的彩虹般的光影,有一天我突然抬头看到了,这神奇的光影触动心灵,暖暖的感动,因为文字的光影也照在我心上,使我的心里没有一丝阴暗,通透的明亮。 风也喜欢读书,但我只让那些徐徐的微风进来,它们很安静的坐在书上看,不吵不闹,看高兴了,就悄悄的爬上你的额头,闻闻你的发香,亲亲你的脸颊。对于那些“疯”风,我坚决关在窗外,因为它们不仅顽劣的吹着口哨进来,还心急火燎的把书从头翻到尾, 灰头土脸的在书上打滚,掉点尘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让我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刚开始读书的我和读过书的我不再是同一个读者,因为读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有了新的思考,于是我就有了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变化。通过大量浏览和慢慢品读,我的头脑中有了不同的路径和触角,继而能走向世界,联系陌生,探索好奇的人和事,认真思索和感受他人与我的不同,在时光隧道里,倾听遥远的召唤,用心感受文化的厚重和美的价值,给与精神涵养与润泽。</p> <p class="ql-block"> 我以为读书可分为泛读和精读。虽然我喜欢纸质书,但是也不完全拒绝电子书,因为它便捷。我把在网上阅读定义为泛读,因为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在书中看到其他有关信息,我可以即刻寻找,然后展开延伸阅读,有时读一本书,同时延伸阅读的却有好几本,等延伸阅读结束,我再继续初始阅读的那本书,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让一本书引导下一本书,不仅增读了好几本计划外的书,还常常有意外的惊喜。因为有的书不经意的就站在你面前,比如《圣殿春秋》《灿烂千阳》《生命最后的阅读》等等,读之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的感觉,因为他已经等你很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泛读的书可以是生活必须的,授人以渔的,寓教于乐的,也可以是人生重大的关于痛苦,幸福,爱情,生活的意义的。有时,在网上翻箱倒柜搜索时,一本经典诗集或一本散文不经意的就出现在你面前,虽然那是年轻时的最爱,读过多少遍,可忍不住又去翻看,读着读着,浪漫唯美的文字把你带回激情年代,如老电影蒙太奇一样,回放了那个小女生的回忆,远远的站在夕阳那端,打着一把细花阳伞…… 回过神来还有些诧异,晚香阵阵,情竟然如此浓烈,心为啥这样年轻,原来书的熏陶,精神的润泽,被霸道的年龄尘封的青春依然没有老去,徜徉暮色黄昏仍然感受少女的甜蜜,谁说优雅的年轻和年龄一定要成正比呢。</p> <p> 前年,我用了一周时间读了英国作家肯.福莱特的世纪小说《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共有三个部分,其他两部分别为《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上个世纪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涵盖其中,作者云,每一个走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生长。今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面临很多新矛盾,新问题,困惑之下,我又重新把这部书略读了一遍,感受颇深。今昔对比,历史何其相似。在历史裂变的时刻,每个国家,政党,民族乃至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都被裹挟其中,都面临艰难抉择。</p><p><br></p><p> 今年,是中国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我又在电子书上找来《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本书看,很受启发。这本书是畅销美国很多年的书,一直在畅销榜上有位置。作者以大量数据,众多事件,智库的分析,再现了当时美国政军商各界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对战略的思考和战术的应对,以及当时杜鲁门政府的决策,军方首席麦克阿瑟的刚愎傲慢,参战的美国军人的亲身感受等等,都做了比较冷静深刻全面的分析。我以前看过杜鲁门传记,对他的印象不错,但是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他囿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歧视,对他在朝鲜问题的决策上的影响。抚今追昔,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和冷战时期的美国思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又是何其相似。 电子书的阅读显示了即时性的优势。</p> <p> 精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细细品味,融会贯通的阶段,是有温度有深度的欣赏阶段。我在泛读阶段看过的书,觉得爱不释手,意犹未尽,便去书店买来,作为我的私人物品珍藏,不时拿出来看看。电子书虽然便捷,但是依旧没有读纸质书的欣然,因为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读电子书也不能享受和心爱之物朝夕相处的感觉,因为那是公共物品,想看了,还得隔空对话,借助第三者接触,有点裸奔的感觉。</p><p><br></p><p> 今年,恰逢故宫六百年,出了一套书共三本,是著名作家祝勇写的,文风独特,尽显故宫之古韵,又有强烈现代风,对故宫有了一个立体的描写。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它有186万件藏品,时间跨度7000年,故宫每年的展出率只有0.6%,按每人每天看五件,需要1000年。浩大的故宫,浩瀚的文化,一个人在它们面前,就像一粒沙子被吹进沙漠,立刻没了踪影。正如庄子所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套书详细介绍了故宫古物的前世今身,历史逸闻,有大量的知识点,我很喜欢。但是电子书能看到摸不到,不能尽享那装帧之美,品好书之香,于是就买回家,不时拿出来看上几篇,既享文章之美,也了却相思之苦。比如美国作家丹.布朗,英国作家马丁.坎普,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等人的作品,我都选择喜爱的背回家。但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易斯.格丽克的作品我就没有精读,因为诗词很深奥晦涩,很阴冷悲苦,我没有读懂。</p><p><br></p><p> </p> <p> 读书是一个很私人的行为,因为只有在读书时,时间和空间才真正属于你自己,此时,你才真正认识你自己,取悦你自己。书与你体贴的一对一的对话,要求你关注他,欣赏他。在书籍面前你是谦虚的,卑微的,渺小的,于是你放下身段,放空自己,在书中信马由缰,寻找你的偶像,寻找你愿意与之交流的对象。那些生动的文字有了生命,一个个向你走来,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浩瀚无垠,告诉你精美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引领你的心灵走向更广阔更高层次的未来。有时,你会忽然发现你与自己很陌生,你并不了解自己,有时很困惑,很烦恼,像年轻诗人马泽平所云:“有大野心,也持有小情欲…… ”于是就想到了哲学之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阅读向你挑战,让你明白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文化是一种隐性存在,有隐性的准则,是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读书接受了文化,你的思想更深邃,选择更高级,善良更自觉。读书让你悄悄的变成了你自己,独一无二的,真诚善良的.不至于迷失在嘈杂的,功利的贪欲之中的,从政治.经济.地位.标签中剥离出来的最本质的人,能保持自己一点点纯真和童心的人。所以,读书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一个把自己变成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充满情趣的高尚的人的过程。</p><p><br></p> <p>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是向内探索浩瀚复杂心灵的旅行,虽然没有自然界的电闪雷鸣,却有人性的一波三折,艰难挣扎,苦苦修行,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书籍带你攀爬历史的高山,穿过文化的宫殿,洗涤心灵的污垢,使你的灵魂得到升华,充满静气。美学家朱光潜说,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文化涵养决定了人生的层次和人的行为准则。在与人交往时,你会善解人意,关爱弱小;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你会鄙视丑陋,维护公序良俗;在面对亲朋好友时,你会倾心呵护,责任担当。心灵的旅行带来对自然界美的感知,提升了感受美的能力。当你在海边时,你就能感受海浪亲吻脚踝的舞蹈;当你穿行在高山峡谷时,你就会感叹旷野苍茫林木葳蕤,当你早上拜会明亮的太阳,晚上约会月亮和星星的时候,你又会多么虔诚和浪漫。你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遇到了最好的自己,成为了最好的自己,这就是读书的力量,读书的感悟,心灵的旅行。</p><p> </p> <p> 读书是与人的品味修行结合在一起的,持续的,不间断的精进过程,是对经典重温诠释的过程,是爱不释手,点点滴滴,丝丝入心的缠绵,舍不得,忘不了,放不下,与成长成功相伴,与人的一生相伴!</p> <p> 谢谢朋友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