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医药养生

铁骨柔情(谭跃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说说中医药养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谭跃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12日22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笔者不是中医,也不是中医学院的科班生,但喜欢读书写作,书读得杂,对</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36, 56, 0); background-color: rgb(214, 227, 189);">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无事时也翻翻。</b><b style="font-size: 20px;">喜欢研究中草药,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的《千金方》以及《神农本草金》等研读了无数次。喜欢与民间老中医吹牛谈天,喜欢收集民间偏方。闲余时也读些中医药方面的现代书,通过对中医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医药健康养生的某些方面有一些初浅的认识。进入冬季,与朋友们闲聊,时常提及养生,忽然间有了创作念想,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但愿朋友们阅后对中医药养生有帮助。</b></p><p class="ql-block">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都知道,人活在世上,有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同病魔作斗争,都希望不生病或少生病。中医认为,致病的因素有这么几大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一类,自然界的一些气候因素:风、寒、湿、燥、署、火(热)。这里必须要说一下正常气候和不正常气候,不正常的气候多会令人生病,而正常气候则不容易让人生病。正常气候就是春天是由寒渐暖、夏天由暖变热、秋天由热转凉、冬天则由凉转冷。冬天该冷反热,我们叫暖冬,那是不正常的,人就容易生病。春天该暖了,可天气还是很冷,那也不正常了。中医说该至而未至,就是该来的还没来。还有不该来的来了,都是不正常。不正常有太过与不及两种情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不正常的气候会让人容易生病,但能否生病,还取决于个体的身体状况,现在叫免疫力,中医叫正气。外界不正常的气候,中医称为邪气,正邪对比,邪胜则人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类,情绪:过喜会伤害心,过怒会伤害肝,过悲会伤肺,过于思虑会伤脾,过于恐惧会伤肾。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喜伤心的例子,思念或思虑太多,不爱吃饭,就是思伤脾的例子。总爱生气的人,肝功能爱出毛病,大家都能找到例子。受了惊吓有人会尿裤子,那是因为恐伤肾,肾控制膀胱的能力不足了。这些都是过度的例子,如果不那么过度,但天长日久,慢慢地损伤,最终会导致五脏发生病变。这也是大概,由于五脏之间还有相互作用,所以病因病情会比这复杂得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类,饮食劳作与外伤:跌打损伤、虫叮蚊咬、酒醉呕吐、暴饮暴食、劳累过渡等,这些因素同样会伤及经络脏腑。这个比较容易理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中医认为,要躲避那些致病因素,养生与预防非常重要,这是中医的重要内容。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做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做不到养生,再加上情绪和外伤之类的因素的作用,人就有病了,那么如何治疗呢?中医有完整的方案,这就是"理法方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理",就是生理学病理学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法",就是治疗的法则。什么法则呢?就是纠正偏差,恢复平衡。人体有阴阳之分,脏及其经络就是阴,腑及其经络就是阳。中医说的气是阳,血是阴。致病因素中,风属阳,寒属阴。火属阳,湿属阴。如果气受了病,那就叫阳受病,如果血受了病那就叫阴受邪。腑受病,是阳病,脏受病是阴病。如果受了风邪,就是阳邪,如果受了湿,就叫中了阴邪。邪是不正之气的意思,不要和迷信的东西混了。人体中的阴阳原本是平衡的,受了邪以后就不平衡了,那么我们根据不平衡的状态和程度,给予调整,使之恢复平衡,人就不病了。具体法则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平为期等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方",就是组方,用药也好,用针也好,都要拿出个方案来,这就是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药",中医把药物也分了类,分类主要是按味道来分的,苦、酸、甘、辛、咸五种味道,也分属五脏。苦味入心、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同一种味道又按寒热的特性再分,分为寒、凉、温、热。这样一分,使用起来就很方便了,如果受了热邪,那我们就用寒凉药物,反之,则用温热药物去调整平衡。而五味归属五脏,你就可以针对五脏的虚实进行补与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在现实生活中,生病了到底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笔者认为,中医和西医由于其看到疾病的角度不同,所以在治疗方法上也是不相同的。中医主要是从寒热虚实、宏观的角度来诊断、治疗疾病。而西医主要是以细胞、微生物等微观的角度来看待疾病,所以二者在用药上也是千差万别的。中医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西医主要通过西药来攻伐细菌、病毒,所以西药比较直接,见效快,但是也容易损伤人体的一些正常的组织细胞。中药相比较西药而言,疗效比较慢,但是以调节人体根本为主的,所以副作用比较小一些。因此,如果是急性病或者危急重症需要选用西药治疗。如果是慢性病,疗程比较长的,则需要选用中药治疗,二者各有利弊。对一些病,如能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效果会更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要想少生病,平时的养生很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所谓生就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长、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一种意识活动。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辨证观,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备,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动静有常、和谐适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时下正是冬季,那么,冬季如何养生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所以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有上述不适的要及时到医院就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文章写到主该结来了,请朋友们切记: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来源:网 络</b></p><p><b style="font-size: 20px;">背景音乐:纯音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