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闻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的含义: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同时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羊肉汤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则有冬至吃汤圆、年糕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吃饺子也因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