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棣读诗:王家铭《结晶》

臧棣

<p>结 晶 </p><p> 王家铭</p><p>&nbsp;</p><p>我将你称之为“蓝鹊”,尽管只有 </p><p>尾部的一点颜料,晴天般出现在 </p><p>去往熙春园的路上。像是浮絮中 </p><p>伸出一双手把你捏塑,我称之为 </p><p>“偶然”。校车使劲地拐过弯道, </p><p>你仍啄食,直到夕光把最后的 </p><p>小米照得璀璨。你振翎飞向河岸, </p><p>那里蒲草微荡,湿土里埋着暖流, </p><p>而我的心跳抑止,确信了“诚恳”。</p><p>&nbsp;</p><p>&nbsp;</p><p>臧棣评读</p><p>&nbsp;</p><p>&nbsp;&nbsp;&nbsp; 当代诗的写作中罕有诗人注重“诗的笔触”;基本上,能对诗的“语感”有悟性,就已谢天谢地了。语感涉及一个诗人对语速或语义的清晰度的把握,既是基本的,也充满了不确定的成分。相对而言,“诗的笔触”要求诗人对词与物的关联有更高的省思。王家铭的这首短诗《结晶》,可贵就可贵在诗人敢于在“诗的笔触”方面,做更积极同时也更冒险的尝试。像这样的句子,“我将你称之为“蓝鹊”,尽管只有尾部的一点颜料”,当然也可以从诗的语感的角度来把握诗的视角和诗的意图之间的关系,但从语言节奏和诗人意识之间的关联看,仅仅停留在“语感”层面,还不足以体会到这首诗触及的更细腻的审美感受力。诗的基调方面,这首诗的叙述风格更像法国作家米歇尔布托在小说《变》中采用的笔触。</p><p>诗人将隐秘的内心活动上升为内心的戏剧,将意识的潜流引入记忆的回音装置。现实的延伸中,“蓝鹊”既有喜鹊的影子,也有隐秘的恋情的投射。如果按传统的诗歌主题分类来探究这首诗的动机,读者更很容易陷入阅读的死胡同,并产生懊恼的意愿。这种状况,一方面可归结于诗人的叙述太内向,另一方面,在我看来,更主要的阅读障碍可能来自我们的诗歌文化还远远没有习惯诗是诗的主题。这首诗的画面感,来自日常现实——它的灰暗,琐碎,平凡,与“蓝鹊”的偶然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照。运用肯定的语气,诗人将一种飞禽在私下的场合里称呼为“蓝鹊”,这触及了一种自信,一份警觉,一种乐趣,更主要的,诗人行使了命名的权力。这样,在看似琐屑的生活的流水中,通过积极的命名,诗展示了生命意识对世界的改造。虽是小小的改造,动静不比大浪淘沙或沧桑巨变,却涉及“诚恳”的可能。</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