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印象9:寻访古隆中

懶人國%逍遥王

<p class="ql-block">“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个世人皆知的成语,出自于三国诸葛亮所写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自古被人津津乐道,而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更是被世代传颂。到了湖北襄阳,当然要去隆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隆中位于襄阳城西20里处的西山,地处襄城、南漳、谷城的三区县交界,2020年初升为国家5A景区。这里曾是诸葛亮17-27岁时躬耕陇亩之地,也是诸葛亮抱膝高吟、隐居苦读之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隆中景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诸葛亮的家喻户晓程度太高了,熙熙攘攘的山路,漫山遍野的游人,双耳中时刻充满着热烈的话语,不但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专业导游,还有眉飞色舞如数家珍的普通百姓。</span></p> 1古隆中石牌坊 <p class="ql-block">古隆中成为景点由来已久,三国归晋后,诸葛亮故宅就成为供人凭吊之所,并建有纪念性祠堂,至于参观收费,只是发生在1600年以后的近代事情。进入景区不远是一座“古隆中”石牌坊,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高约六米,长约十米,是游客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牌坊正面是“古隆中” 三字,字碑上枋是渔樵耕读浮雕,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枋为</span>二龙戏珠。两边门柱雕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联摘自杜甫《蜀相》诗,讲述的是公元207年,刘备为了兴复汉室,三顾草庐以求天下大计。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匡济刘禅巩固、发展蜀汉大业,表现了老臣诸葛亮一片忠心。</p> <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的碑刻着“三代下一人”,高度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两边门柱雕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摘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诗句,称颂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调度从容镇定连萧何、曹参与之相比都显得逊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伊尹是商朝开国元勋,吕尚即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span>萧何和曹参是西汉第一与第二位丞相,“萧规曹随”,奠定了文景之治。</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前的定时演出↓</p> <p class="ql-block">↑翩翩诸葛亮,慷慨出师表。</p> <p class="ql-block">↑龙卧处。游人大多喜欢“到此一游”式的合影留念,但是往往不知避讳,常常选在龙爪下、狮虎口、陵墓旁、字碑侧、松柏前等处。</p> <p class="ql-block">↑明碑亭↓。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武侯祠,并立碑《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一通,后建亭保护碑碣。</p> 2隆中书院 <p class="ql-block">隆中书院始建于公元938年的五代后晋,时称“武灵王学业堂”,元末迁往隆中。隆中书院现由序言、励志、勤政、廉政、诫子、展望6个展厅,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子女教育等方面集中展示诸葛亮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青年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风华正茂。塑像周围桂花绽放,满庭芬芳。诸葛亮十七岁从山东辗转来到襄阳,隐居十年,躬耕拜师,广泛交友,抱膝吟啸,以待天时。大成伟器,前期需要多少隐忍,曾经多少静默,世人往往忽略不计,其实人生成功,内涵机遇,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天下三分,叹吴魏江山已无半壤;</p><p class="ql-block">隆中一息,与羊樊祠庙并足千秋。</p><p class="ql-block">_[薛夫彬题隆中书院]</p> 3隆中武侯祠 <p class="ql-block">武候祠是隆中传统十景之一,始建于晋。明初曾对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年间,又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现在的东山梁上,位于三顾堂的东侧,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隆中景区的主要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span>一殿前檐正中置一竖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石质的门楹刻有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门前的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各有一尊威严石狮分踞两侧。西侧还立有一块铭刻石碑。</span></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的诸葛亮铜像,是浙江兰溪八卦村的诸葛后裔所赠,据说是惟一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史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相当于1.81米。铜像的身后是一幅白虎图像。铜像之上的匾额为董必武于1965年题写的“卧龙遗址”四个溜金大字。殿的两边是历代名人的文章,如习凿齿的《诸葛忠武侯赞》等。</p> <p class="ql-block">↑生平事迹馆↓</p> <p class="ql-block">↑避难荆州。官二代的诸葛亮(181-234年)3岁丧母,8岁丧父。公元193年曹操父亲在徐州被害,曹操为报父仇连续两年大举进攻徐州,直到东海,大肆屠城,鸡犬不留。徐州琅琊郡的诸葛亮兄妹五人在屠城之前,跟随堂叔父诸葛玄前往荆州。没过多久,诸葛玄也在豫章太守任上阵亡,此后诸葛亮隐居隆中,开始了十年的耕读生涯。</p> <p class="ql-block">↑舌战群儒。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去世,幼子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主降派张昭、虞翻、步骘、陆绩等东吴谋士辩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p> <p class="ql-block">↑六出祁山。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着手准备北伐曹魏。从228年第一次北伐,到234年北伐途中病死五丈原,按史书记载,诸葛亮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杂家称为五次,后世概论为“六出祁山”。</p> <p class="ql-block">↑三国故事,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主殿↓</p> <p class="ql-block">三国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轮回。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三国两晋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也未能超出三国时期的模式和框架。</p> <p class="ql-block">↑王献之帖中的《隆中对》片断,是最早的《隆中对》手书。</p> <p class="ql-block">↑铜鼓台↓,建于清同治年间,位于武侯祠四进殿的东侧,围以照壁与碑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亭内安放的铜鼓,高两尺,阔一尺八寸,相传是诸葛亮南征时发明和使用的战鼓。铜鼓原为西南兄弟民族古时用的炊具,后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供集会、庆典时使用。诸葛亮南征时用做铜鼓,故称诸葛鼓。</p> <p class="ql-block">↑碑廊中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国家领导人与书法家的作品。上图为漫画家方成的手书。</p> <p class="ql-block">↑三义殿↓,殿内塑有栩栩如生的刘关张塑像栩,走廊两侧分别竖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张飞的丈八蛇矛枪,此外栏杆、围墙上嵌有49幅有关刘、关、张故事的浮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殿内壁画“桃园三结义”。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最先想到的总会是他们年轻之时,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p> <p class="ql-block">↑殿内壁画“三英战吕布”。汉末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而董卓的大将吕布勇冠三军,连败数将,无人匹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近乎无名之辈的心系天下苍生、意欲匡扶汉室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挺身而出,</span>在虎牢关与吕布奋勇大战,击退吕布,令联军士气大振。</p> <p class="ql-block">↑青龙偃月刀,关羽所用兵器,刀重82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传说青龙偃月刀自有灵魂,可以自择主人,拥有巨大力量的同时,也必拥有最完美的主人,从而会有最大极限的发挥。</p> <p class="ql-block">↑志铭功德碑。1932年冬,中华民国蒋介石巡视鄂北,参拜隆中,因感念诸葛亮鞠躬尽瘁之孤忠,捐资重修武侯祠、三顾堂等景观,并新建铜鼓台、荷花池等景点。立碑以誌。</p> <p class="ql-block">↑砖雕“桃园三结义”。</p> <p class="ql-block">↑砖雕“千里走单骑”。千里走单骑是中国古代评书、戏曲、小说与民间流传甚广的著名故事。公元200年曹操做了丞相以后,汉帝权虚,国舅董承等人图谋杀曹,不料败露。由于刘备也参与其中,被曹操发兵攻打,刘关张在下邳失散,刘备去投袁绍,关羽陷身曹营,但受到曹操礼遇。关羽在得知刘备下落后,封金挂印,单人匹马保护二位嫂嫂千里寻兄。在经过五道城关时先后受到六名曹军守将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达到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p> <p class="ql-block">↑砖雕“张飞斩纪灵”。袁术是汉末群雄之一,割据淮南,公元197年称帝,成为天下公敌,被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打得大败。穷途末路的袁术率军去投庶兄袁绍,先锋大将纪灵经过徐州,刘备率军迎击,张飞首先冲出,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p> <p class="ql-block">↑与三义殿相连的东侧是娘娘殿,供奉的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p> <p class="ql-block">↑黄月英,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人(今襄阳),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承彦告诉耕读隆中的诸葛亮:“听说你正在择偶。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华与你很匹配”。诸葛亮同意了婚事,并立刻迎娶了黄月英。</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则在家中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诸葛亮死后不久,黄月英也因病而逝。</p> <p class="ql-block">↑三义殿前的静院轩内有棵桂花树,据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p> 4六角井等 <p class="ql-block">六角井,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住宅院内的生活用井。自诸葛亮离开隆中之后,隆中在历史上曾遭受几次比较严重的破坏,唯一保留下来的有关诸葛亮的生活遗迹,就只有这口六角井了。六角井是隆中的镇山之宝,因砖砌六边形的外观而得名,井深原有15米左右,由于时间久远,井底淤泥沉积,现在只有5米多深,依然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十大人文景观之一的六角井。</p> <p class="ql-block">↑由于游人众多,与古井合影留念往往需要排队。殊不知,背对井口拍照有“背井离乡”之嫌,面朝井口又会有“毫无背景”之忧,不拍也罢。</p> <p class="ql-block">↑草庐亭,是诸葛亮十年耕读隆中的纪念性古建,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双层六角,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卧龙深处”景点,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不知什么原因并不开放。此处群山环抱,林深幽僻,原是诸葛亮与其亲朋师友聚会畅谈之地。</p> <p class="ql-block">↑野云亭</p> 5三顾堂 <p class="ql-block">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时,在</span>三顾堂原址上予以重建。大门两侧对联为“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p> <p class="ql-block">↑前门有古柏三棵,是象征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拴马树。</p> <p class="ql-block">↑三顾堂前的定时演出↓,重现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不过人山人海,难以靠近。</p> <p class="ql-block">↑院墙上的“躬耕陇亩”浮雕。</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的关羽张飞雕塑。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前两次扑空,第三次寻访虽然诸葛亮在家,但是还在睡午觉,刘备于是站在庭院里等候。张飞在草庐外等了半天发现没动静,进院子一看不由大怒,就想去诸葛亮房子后面放火,幸好被关羽劝阻。</p> <p class="ql-block">↑刘备南阳访诸葛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院墙上“三顾茅庐”浮雕。东汉末年,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被曹操打败的刘备只得投靠荆州刘表,经人推荐,就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前往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三顾茅庐,最终得见。</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了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争取“跨有荆益”局面,形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通过内修政理,外结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卧室。</p> <p class="ql-block">↑草庐之中,诸葛亮犹在灯前苦读。</p> <p class="ql-block">↑侧屋之中,黄月英仍在织布教子。</p> <p class="ql-block">隆中三顾客,圯上一编书。英雄当日感会,余事了寰区。千载神交二子,一笑眇然兹世。却愿驾柴车。长忆淮南岸,耕钓混樵渔。</p><p class="ql-block">忽扁舟,凌骇浪,到三吴。纶巾羽扇容与,争看列仙儒。不为莼鲈笠泽,便挂衣冠神武,此兴渺江湖。举酒对明月,高曳九霞裾。</p><p class="ql-block">_[宋•张孝祥]</p> 6诸葛草庐 <p class="ql-block">诸葛草庐是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位于三顾堂后方的山坡上。诸葛草庐按照孔明当年居住的风格设计,陈设简单,一琴一剑,几卷书简而已。</p> 7老龙洞 <p class="ql-block">老龙洞是一处泉水溶洞。诸葛亮当年躬耕陇亩,引用此水灌溉。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周围松柏交翠,山水相映,茂林修竹。令人心旷神怡。老龙洞的传说很多,相传老龙洞很深,有人说它通到南漳,更有人说它可以通到四川。老龙洞背后是隆中的牡丹园,“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是当地流传了千百年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相传有一年隆中大旱,诸葛亮四处寻找水源,找到此处山洞开挖,能听到流水声,却只挖出了流沙。最后诸葛亮采用掏空的老山竹,裹着麻片插入流沙的方法,成功引出了山泉,后来几经改进,彻底解决了卧龙岗一带的田地自流灌溉。老龙洞历经沧桑,早已不再土法引水了,但这种引水方法在很多山乡还被沿用。</p> <p class="ql-block">↑品山泉茶,听古器乐,老龙洞茶室也有自己独有的怀古之风。</p> <p class="ql-block">↑腾龙阁,隆中风景区制高点修建的一座纪念塔,总高十层,从三顾堂后面拾级而上,可以达到此塔。塔内有卧龙出山图与相关三国文化典故。登高远眺,既可以观隆中山、湖北文理学院、卧龙镇全景,又能够俯瞰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及襄阳城的壮美景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