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font color="#ED2308"> 幸月暖阳当空 室内春意融融<br> 喜得专家一语 伴我驱散寒冬</font></div> <p> 冬至前夕,在教研室的领导下,我县五六年级语文老师齐聚城关一小,共享了一顿精神大餐。</p><p> 上午,南阳《作文指导报》的周录恒编辑带领我们“师生一起享受读写”。他用自己丰富的积累,幽默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p><p> 下午,教研室的陈青松老师立足本职,扎根课堂,用一本语文教材为指引,带领老师们走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陈老师从教材的编写,教参的改版,到课例的出示,教学流程的展现,事无巨细,让每位老师都照了照镜子,反思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进步的空间。</p><p> 最后,教研室的王旭老师走出文本,回归语文,由一个“教”字入手,从甲骨文发现到金文、篆书、楷书的演变,带领老师们纵贯中华上下五千年,神游秦皇汉武间,梦回玄武惊变,安枕陈桥梦圆,彰显出了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高度和深度,为这场冬日的盛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整场培训会可谓是“<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精”“静”“净”</span>。</p><p> 专家发言都是“精华”</p><p> 会场秩序“安静”如家</p><p> 老师倾听“净心”升华</p> 读什么?怎么读?语文课程标准说了算!<br> <p> 内外兼顾 雅俗共赏</p><p> 文道并重 读写同行</p><p>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周编辑不仅是作文报的编辑,也曾经是一位教师,所以他的见解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清调子,而是一招一式,拳拳到肉的真把式,十分接地气。整场报告内容繁多而不繁杂,言辞饱满,全是<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精华”</span>。</p> 孩子们写作水平上不去怎么办?阅读写作不分家,就像怀孕,首先得“怀”上写作的种子——这就取决于阅读课上老师的引导。然后再通过阅读积累“孕”一段时间,自然就能诞生优秀的文章。简单朴素的真理,通俗易懂的话语,让老师们过耳不忘。<br>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孩子有了一颗良善之心,他自然会用悲悯的情怀去看待这个世界,他就有了一颗善良敏感的心灵,他的文章自然也就质朴动人。周编辑不仅用自己的育儿案例指引大家,他自身也是在践行着这一以准则。<br> <div><font color="#FF8A00"> 读古诗 学做人</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 读古诗 学知识</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 读故事 学作文</font></div><div> 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周编辑用自己四年级孩子800首古诗的积累量为古诗教学做了最好的注脚——首重积累。<br></div> <p> 陈老师总是强调“一课一得”,这节课我就对陈老师推崇的课堂“朗读”印象深刻,朗读不仅有利于开发右脑,还能改变孩子的性格,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快乐;有利于改变自卑,产生自信;有利于加深印象,增强记忆……一句句金玉良言仍在耳畔回响。</p> 不仅要朗读,更要会阅读。阅读量的积累,阅读方法的指引,永远是语文的重中之重,一个个详实的数字就是最科学准确的统计,最清晰明确的指引。 何为教师?何为教?王旭老师上来就用一句灵魂拷问让教师们静坐一天而略显疲惫的心立刻静了下来。 甲骨文的“教”形象生动,把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拉回了三千多年前,让教师对自身的职责进行了反思的同时也多了一层传承的厚重和使命。<br> <div> 看,会场上老师们全神贯注的神情,伏案疾书的身影和那密密麻麻的记录。记录的不仅是丰硕的知识,也是对组织此次培训的领导和场内辛勤巡视工作人员辛苦付出的感激。</div>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今年冬至何须饺子,有这样的金玉良言,足以三冬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