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尖~青顶穿越

禾禾&木木

<p>  我所在的粤西沿海的这座小城没有冬天,深秋的瑟瑟寒风在暖阳的安抚下变得温柔干爽,也正是这惹人的秋风,像一支画笔,把高山草甸的翠绿描成了金黄,也正是这一抹金黄,吸引着众多的户外人顶着骄阳,迎着烈风,爬上高山之巅,尽情地欣赏黄草的舞动,红叶的撩情,滑草的舒畅。</p><p> 冬至前一天,我们又为了那片金黄的秋草出发了。这次是从刘三尖穿越到青顶。</p><p> 早上9时一刻左右,我们到达了起点大木行村。旧地重游,去年的冬至也来过,记忆犹新,只是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让人感慨新冠疫情对人类的改变!</p><p><br></p> <p>  大木行村,又叫安乐村,是有着270年历史的古老山村,村后就是刘三尖,山高651.7米。</p> <p>  从大木行村中拾级而上晒场高地的石门楼。</p> <p>  虽然大木行村里的村民大多已经离开,但村里这间小酒坊的酒香依然在村里飘荡。</p> <p>  我们从晒谷场旁的小路直奔刘三尖。</p><p> 传说似宝座靠背的刘三尖山有纵向排列三个山头,从前到后海拔逐渐变高。据传,仙人“刘三姐”看到俊秀挺拔的三座山峰排排而立,萦绕在山腰的云雾如缕缕飘带缠绕在绿水青山之中,独特亮丽幽深的峡谷之间,升腾着神鬼莫测的氤氲山气,如神奇的轻纱帷幔,精致婉约,颇有仙境之妙,遂在此修炼,汇天地之灵气,集万物之精华。此后,此处草木日盛,灵气十足,刘三尖山也因此获名。</p><p><br></p> <p>  一直以为上山的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山路,没想到却是石阶路,而且断断续续,蜿蜒盘旋一直延伸到半山腰。</p> <p>  古老斑驳长满青苔的石阶古道,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曾经人来人往的日子被时代的变迁所冻结,如果没有户外人的偶尔踏足,它终会被野草枝蔓所掩盖。</p> <p>  明天就是冬至了,或许是因为秋风来得不够热烈,山间的三角枫还不舍得脱下它绿色的外衣,绿意中透露出淡淡的黄,始终不肯燃烧出那火焰红。</p> <p>  走到了石阶的尽头,也走出了密林。爬上小山坡竟然是坑坑洼洼的机耕路。</p> <p>  一棵挂满果实的橘子树孤独的伫立在山腰间。骄阳下行走的我们看到金黄的橘子,有种望梅止渴的感觉,终究没忍住爬上山腰折下树枝摘了几个。</p> <p>  爬上山脊,天高云淡,风凉林疏,一丝丝的凉意,一丝丝的寒冷,正悄悄地入侵,刘三尖近在眼前了。</p> <p>  刘三尖山陡峭雄伟,山腰石壁裸露,石壁中间一块白色人形印十分抢眼。</p> <p>高山巍峨拔地起,绿水长流天上来。</p><p>登顶俯瞰全是景,一览无余皆是情。</p> <p>  离开刘三尖,我们继续向青顶前进。路边很多野山桔,味道酸酸涩涩,难以入口。</p> <p>  野柿子,个头细小,不知啥味道,没敢试。</p> <p>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p><p>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山底见青山。</p> <p>  午餐时间。</p> <p>  用过午餐我们继续前行,沿着山脊也不知翻过了多少个山头,山顶的黄草迎风飞舞,风吹草动,风景这边独好!</p> <p>  超级搞笑的老也总是能带给我们欢乐。</p> <p>高处自有风景在,人生本是多尘埃。</p><p>若是万般随它去,何愁风云不变天。</p> <p>  秋天,带来了丰收的金色,也带来了金秋后的荒凉,那凄惨的美总在你心头萦绕,一种淡淡而又哀婉的情愫,让你行走在秋色中,领悟秋的缠绵,谛听秋的细语。</p> <p>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p><p>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p> <p>  滑草好好玩,可惜没时间多玩几次。其他的队友只顾着往前走,我忍不住停下来滑着玩玩。</p> <p>  终于到了青顶,漫山遍野茂盛的黄草,在微风中轻歌曼舞,金灿灿耀眼夺目。老也对于绵绵群山大声呼喊:这里比武功山美,有这么美的青顶何须去武功山!</p><p> 我没去过武功山,但也听说过武功山随着季节的变化有绿武、金武、白武的美誉,风景闻名遐迩,是许多驴友向往的地方。 </p><p> 眼前的青顶,草高及膝,在夕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微风吹过,草儿伸展着纤细的枝条肆意地舞蹈着,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草甸就像厚厚的毯子盖在群山之巅,为大山防寒保暖,为春天的到来养精蓄锐。</p> <p>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天高气爽的湛蓝,让人在红尘中感受秋的空灵。自然界万物生命的泯灭和重生,也让人在秋风阵阵的脚步里,感悟着人生之秋与岁月之秋的苍凉与荒寒!</p> <p>遥望似河山,低头踏龙脉。</p><p>爬山望天阔,俯首看九霄。</p> <p>  时间不早了,下山的路最难了。因为是抄近路下山,虽然有轨迹,但却没有明显的路痕,只能看着手机沿着轨迹一点一点的找方向。</p><p> 我们钻竹林、穿树林、避断崖,偶尔会看到有人开过路的痕迹,但还是走错路要回头重新找路,手机轨迹总是慢半拍,老也和狼干脆不看轨迹了,沿着下山的方向带着我们直“泼”下山。</p><p><br></p> <p>  在倾斜陡峭的山坡上下行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听到了响亮的水流声,看来离大水田电站不远了。</p><p> </p> <p>  跨过溪流,回望我们刚才下山的路,这条所谓的近路,硬生生的把原本可以算得上较休闲的路线提升了难度。爬山就这样,没走过的路线,你不走一次是不知道它难不难走,也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唯有走过了,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生活也如此。</p> <p>  今天应该是2020年最后一次爬山了,2021年将迎来崭新的开始。愿一生有山可靠,有树可栖。与心爱之人,春赏花,夏纳凉。秋爬山,冬扫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