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而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在古代,国人就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的说法,在《清嘉录》中,还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足以见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而在中华大地上,更是流传下来丰富多彩的冬至饮食习俗。<br> 北方冬至要吃饺子<br>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div>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div>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为了迎接冬至,郑州八中理化生组的老师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开展了包饺子大赛,走,我们一起去瞧瞧吧!<div><br><div><br></div></div> 开始准备食材:大葱、莲藕、肉馅、生姜....... 准备好食材,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尤其是我们的小家伙们,已经撸起袖子.......<div><br></div> 瞧,梓恩小朋友已经开始专注的包起了饺子。<div><br></div> 梓蕾小朋友也不甘示弱,穿上了小围裙,一手拿起饺子,一手认真的包了起来。<div> 我们组的各位老师也来了个厨艺大比拼,黄老师、刘老师亲自上阵。</div> 我们可爱的黄老师。 我们的“暖男大哥”刘老师。 大家猜猜上图是谁的手?(有奖竞猜)<div><br><div><br></div></div> <div> 我们的饺子已经包好,等待下锅喽,大家赶快准备好碗筷(不要流口水哦)</div> 如此整齐,如此之多。 开煮 生活需要仪式感(出锅的饺子) 热气腾腾 还有一盘吴学利老师做的炸饺子,忍不住了,忍不住了,口水直往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