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杖房村位于松山区老府镇西北部,距市区约90公里,2014年12月,它以赤峰北方典型的土夯房屋入选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有沟垴、沟里、杖房、茶棚梁底、东窝铺、南王彦沟、黄土梁子、钟家营子等10个村民组。我们这儿的人又习惯把村民组叫“营子”,也就是村里有10个营子。这几个营子是谁立的,名头是怎么起的?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鲜有人关注,似乎要埋没在历史风尘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搞清楚,笔者作了一番探究。村里的老人,如老校长宋国栋先生、夏连伯老先生、钟宪音书记、钟文先生、刘吉忠先生、刘吉东先生、刘振轩先生、宋国英女士等,从各个角度,把这些年他们听到的传说、轶事,提供给我,我得以做了以下记录。似乎没有用,内容也不完整,而且有的没法考证真实性,那也编辑一下,权作为传说留给后辈们传承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急,先欣赏下北方名花:百合花,又叫萨日朗、山丹丹。之后————</p> <p class="ql-block">神聊开始啰。</p> <p class="ql-block">先打东杖房村的坐落说起吧。</p> <p class="ql-block">从赤峰沿着111线往西到老府,在小河沿村西,往西北方向有一条岔路,此路在一个叫“林场”的地方,又再次分叉,形成“丫”字形,其中,靠左的沟岔叫西沟,靠右的沟岔叫东沟。西沟总长度有三十多公里,包含巨昌隆、姜家营、西山根、那戈营、老水泉五个村,约有四五十个村民小组;东沟总长度也有三十公里,包括下井、胡彩沟、东杖房三个村,约有三十几个村民小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杖房村,在东沟的最里,与河北省围场县、大庙镇小庙子村接壤。下面由沟里到沟外,介绍一下这几个营子的名称由来。</p> <p class="ql-block">1.沟垴 2.沟里</p><p class="ql-block">沟垴是整个东沟的最顶端、最里边的一个村民组。与河北省围场县搭边。查《现代汉语词典》,沟垴的“垴”,意思是山岗、丘陵较平的顶部。如果从地形上看,沟垴这个村民组,确实处于整个东沟的顶部,村子西部的山,较为平缓,不陡峻,故名之以“沟垴”,还是较为贴切的。</p> <p class="ql-block">沟垴营子西有此石刻。据本村在外地工作的赵树立先生(满洲里市市政府工作)找专家考证,说石上文字是十四世纪后开始使用的蒙古文,不同于早期1204年发明的回鹘体蒙古文,文字内容是“乾隆二十六年狗儿年夏初十八日”;另据笔者发小赵廷凯律师找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文学院的教授翻译,得出的文字意义是“鸡年夏天5月18日在此签名留念”。看来还有待考证哦。</p> <p class="ql-block">沟垴村民组下来约一里半地,是“沟里”村民组。为什么叫“沟里”呢?是因为从该村民组往下三四里地算起,一直到沟垴,川口突然收窄,南山北山夹沟对峙,行人车马至此处,便要进入到沟里了,所以顺理成章,命名为“沟里”。</p><p class="ql-block">沟里之下,是一个大营子“杖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杖房三个营子。</p> <p class="ql-block">杖房,其实起初写作“帐房”。</p><p class="ql-block">清代,在现今王府镇贝子府村有贝子爷(一说贝勒爷)。贝子,是清朝皇族爵位的一种,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受封贝子者皆为宗室、觉罗及其他八旗贵族,为宗室封爵第四级。</p> <p class="ql-block">朝廷给这位贝子爷分封了土地或牧场,就包括现今东杖房村一带。</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从老府进东沟,迤逦而行,两侧是连绵起伏的山岭,山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摩天岭状如鸡冠,高耸入云;平顶山三面悬崖绝壁,年年可欣赏杜鹃报春;西有大四采梁、北有茶棚梁阻挡住冬日坝上汹涌的寒流。山上狍子、马鹿、豺狼、獾猪时有出没,雉鸡、鹑鸟更是随处可见。无数山泉吐玉流银,合成一条清溪,鱼虾潜底,野凫欢游。两岸百草丰茂,生态和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简直是人间天堂。(注意,是当年人烟少植被好水源多的时候,钟家营南山曾经挖出煤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贝子爷遣人在此地大量放牧牛羊。为了防止牲畜被野兽伤害,在河套附近高岗处修建了结实的栏圈,夜间集中牲畜进行看管饲喂。再在靠北山山根处(营子的雏形),搭设了十多座毡房供牧人居住生活。贝子爷也时常带领随从来此地射猎,赏景散心。鲜美的蒿草,养育得马牛羊膘肥体壮,为贝子王府贡献了无数财富。时间长了,这个有毡房的地方就被称为“帐房”,后来,笔误成“杖房”。杖房这个大营子后来被分成三个小村民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曾经在这个营子逗留了数日,后文再详细说清经过。</p> <p class="ql-block">雨季,在杖房的南山是可以捡蘑菇的哦。</p> <p class="ql-block">杖房之下是“茶棚梁底”。看,村民组种田能手、养牛养羊高手、农业机械行家田吉东先生,正款款走来。</p> <p class="ql-block">茶棚梁,是东杖房村的标志。</p><p class="ql-block">这座山梁并不险峻,却很有名。为什么叫茶棚梁呢?此名出自康熙北巡史实。(小队长宋国章先生家的粮食垛)</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一生北巡达五十次,他出塞视察,或进行秋狝冬猎等活动,期间巡幸诸蒙古部落。这些行动在维护边疆安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历史作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 ,康熙第十三女(序齿为八公主)下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翁牛特部杜陵郡王仓津(地址在今松山区大庙镇),康熙圣驾亲临大婚,使蒙古各部倍感光荣。返程,康熙皇帝取道小庙子往围场移动,途经东杖房村西北陲一山丘时,为避暑热,搭设茶棚,饮茶休息,侍卫移植下一株榆树以记。从此,这座小山被称为“茶棚梁”。山下村庄得名“茶棚梁底”。</p><p class="ql-block">那株榆树,历经近三百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胸径达到一米多。可惜在一九九七年被一场罕见的大风吹倒。</p> <p class="ql-block">茶棚梁底前几年是村支部村委会所在地。下面是村民们生活的一些场景。先看这二位,都是挺能喝的,酒桌上轻易惹不起。</p> <p class="ql-block">打场。</p> <p class="ql-block">男女老少齐上阵。</p> <p class="ql-block">割柴禾。</p> <p class="ql-block">抓拍留念。</p> <p class="ql-block">茶棚梁底西场院。</p> <p class="ql-block">豁牙子大哥,丰收了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从茶棚梁底往下走,是一个叫“东窝铺”的村民组。为什么叫东窝铺呢?名字由来还和康熙帝这次北巡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康熙帝在茶棚梁喝茶,感觉虽时值盛夏,然而此地凉爽宜人,比避暑山庄还要舒适几分,就在前述的“杖房”搭建行营驻跸,停留了数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杖房一带野生动物较多,康熙帝就以杖房行营为中心,一边休息,一边偶尔围猎。为保护好皇上,当时负责卫戍任务的大臣,安排了三个方向的警卫部队,一处设在杖房正北山后的上窝铺(现为河北省围场县境辖制,距离杖房直线距离5里),一处设在杖房东北方向茶棚梁后的下窝铺(距离杖房直线距离7里),另一处就设在现在的东窝铺。“窝铺”,本义是临时搭建以遮风避雨驻扎人马的营寨帐篷。当时百姓都传言,“这是皇上的窝铺”;后来就分别叫成了“上窝铺”、“下窝铺”、“东窝铺”。</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东窝铺”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窝铺一对老夫妇在锄地。生于斯,长于斯,爱土地,爱劳动,一生相伴,夫唱妇随,平凡的日子,静好的岁月。虽不壮阔,亦成风景。</p> <p class="ql-block">东窝铺往下往南一个沟岔,叫南王彦沟。(又名清北古镇)</p><p class="ql-block">南王彦沟是当地古村落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南王彦沟,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村民世代过着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与世无争的和美日子,所以长寿老人比较多。“南王彦沟”这个名字,直接说出了此地最早居住的人——王彦。清朝光绪年间,祖籍山东的王彦,因为家境贫寒无法过活,就带着妻儿一路逃荒,来到东杖房村的这个小山沟。他看见这里有一眼山泉旺盛,植被茂盛不愁烧柴,还有很多荒地可供开垦,就在此地定居了。时间久了,邻近的村民,就把王彦所居住的这条沟,称作“南王彦沟”了。后来迁来居民增多,渐渐人烟多起来,形成了小村庄。</p> <p class="ql-block">被命名为传统古村落后,按要求得重新命个名。因为这个村庄始建于清末,又在祖国北方,是较为古老的小村,就给南王彦沟起了个更雅致的名字——清北古镇。(命名人物不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王彦沟往东北过小河,不到一里地,就是“黄土梁子”。</p><p class="ql-block">黄土梁子,是以地形地质特征命名。顾名思义,它指的是由黄土积成的山梁。黄土梁子西高东低,背靠黄土山,土质细腻明黄色;面对虎头崖,崖下是一股清流;村西村东皆是平沃的黑土地。民国时期主管十里八村治安的村公所就设在这里。这个营子三十几户人家,不但出的大学生多,还有两位博士。</p> <p class="ql-block">黄土梁子全貌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土梁子往下二里地,是钟家营子。</p><p class="ql-block">钟家营子是东杖房村最东边的一个村民组。这个营子是以姓氏命名的。清代,从山东省莱阳县迁来钟姓兄弟三人,其中两户落脚在这里(另一户搬到林东了),一户户主叫钟柏燕,一户户主叫钟燕燕。他们立的这个营子,就叫“钟家营子”。钟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经有二十几代人了。营子正对的南沟里,以前也有住户,后来与钟家结成姻亲,也搬出南沟,迁到钟家营。</p> <p class="ql-block">乡村文化传承,就是老人们东拉西扯地聊,年轻人有意无意地听。之后呢?之后就是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p> 东杖房各个村民组名字由来 <p class="ql-block">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家乡连接着游子的心意。对待游子,家乡是最亲切温存和宽厚体贴的,她不会因为你活得风生水起牛皮哄哄就露出谄媚讨喜之容,也不会因为你混得不太顺遂垂头丧气就生出鄙夷不屑之意。因为你我是她的孩子,她一视同仁地接纳和爱护。家乡有德,所以,要爱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