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龙都 感受古代与现代交融之美——记濮阳市实验小学二(2)班水韵扬帆读书社社团活动

称心茹意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19日,濮阳市实验小学二(2)班水韵扬帆读书社的几位小朋友们不畏严寒,来到了濮阳市城乡规划馆参观游学。</p>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濮阳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可能还了解的并透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讲解员阿姨的引领开始了解我们的家乡吧。</p> <p class="ql-block">  濮阳历史:</p><p class="ql-block">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p><p class="ql-block">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濮阳一带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于齐、卫北部的狄人入侵卫国,占领卫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即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县西南)、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位于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也都发生在濮阳一带。</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西水坡遗址</p> <p class="ql-block">  现代濮阳:</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濮阳各县分属安阳、新乡、聊城等地管辖,境内仅有少数小工厂和手工作坊零星分布。1979年后,中原油田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油田机关搬迁至濮阳县古干城乡(今孟轲乡)西南老马颊河河畔,开始大规模布置建设办公、居住等设施。至1982年,油田总部基地6.9平方公里,人口逾4万人,后成为濮阳建市后东部城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复濮阳建市,城市建设正式起步。1984年8月,省政府同意新市区选址在濮阳县县城北、中原油田基地以西。此后,城市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新市区主体框架迅速形成。“七五”期间,中原油田年产量最高达722万吨,中原大化等重点企业建成生产。市级行政中心建成投用,建成城市主干道23条,城市配套和功能基本完备,新市区人口超过30万人,为城市后继发展奠定较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体验规划馆设施,娱乐学知识两不误。</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濮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我们来到了濮阳市图书馆,孩子们开始了喜爱的课外书阅读时间。</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短暂的游学,相信孩子们不仅对濮阳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心中更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无论以后走到哪里,走到多远的未来,都要对家乡心怀感恩,为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p>

濮阳

濮阳市

帝丘

卫国

中原油田

黄河

新市区

家乡

清丰县

华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