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沧海桑田,时光荏苒。我家搬到小镇一晃已卅多年了,然而,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的那份感情总挥之不去,不时浮现在脑子里。</p> <p>故乡是一幅色彩丰富的田园彩墨画。远有青山,近有溪流、石桥、古树,村外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小溪环村而过,溪水静静流淌。</p> <p>村子坐北朝南,东西两个村口各有几棵百年古榕树,过往路人常在此处歇息。村内白石铺路,街巷整齐排列,每个巷口门楼上都用青石刻着巷名。村前有一方池塘,隔着小溪就是铁路。池塘约四五亩水面,横贯东西两头。听老人说,是先祖开村时挖成。塘边用白石砌坎,水松木作基础,历数百年而不塌陷。塘中养鱼种藕,四周种有荔枝、龙眼、蒲桃、番石榴,还有野生的水翁树。春天繁花似锦,夏天果熟飘香。累累龙眼压弯了树枝,红红香荔挂满枝头。</p> <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的下午,水面上倒映着东边天空的彩虹,竹叶尖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水松树下,闷在洞里的蟛蜞慢慢爬出洞口,有褐色的,有红色的,红的特别可爱,它张开两个透红的钳子,横着身体走动,一副霸道模样。我和小伙伴,手拿钓竿,挎着竹笭,分散在堤岸各处,慢慢地移动脚步,小心翼翼地挥动钓竿,引诱蟛蜞上钓。金乌西坠,我们不约而同地聚集一起,抖动着竹笭,看谁钓的多。</p> <p>故乡的河涌特别多,河中的水草特别丰茂。草丛中隐藏着鱼虾。不宽的河面上,渔人敲打着舱板使鱼儿撞入拦网,不时有意外收获。傍晚,放虾笼的,先把食饵放进笼里,然后把成串的笼子沉入水中。天刚亮,渔人把扎扎跳的河虾从笼子里抖出来,正好赶上早市。</p> <p>早晨,乡政府的“大声公”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穿插着播放新闻、音乐和粤曲。在这个粤曲流行的年代,《搜书院》、《柳毅传书》、《昭君出塞》、《玉河浸女》个个耳熟能详。和风拂脸,三五结伴的小孩背着书包走在村外的石板路上。远处,薄雾笼罩青山,竹林遮掩村落,隐约可见农舍袅袅炊烟;眼前,稻田一片翠绿,绿得亲切,绿出一片生机,绿得使人心情舒畅。农人牵着水牛在河边放牧,黄狗在桥上奔走,鸭子在水草中觅食,一只翠鸟默默地立在荷梗上。路边的野菊花、澎蜞花、蒲公英竟相开放。郊野,一片和谐的野味。</p> <p>落后的农耕始终难以改变生活现状,村民生活颇为拮据。直至进入80年代,全国 迎来了开放改革大潮,生活才慢慢变得有滋有味。</p><p><br></p><p>进入新世纪,城市化步伐越走越快,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农民洗脚上了田,祖辈赖以生存的农田已集约开发。老人颐养天年,小孩接受免费教育。村前建起了篮球场,池塘边种上了第二代果树,村中的水泥路代替了石板路,小洋房代替了砖瓦房,小汽车代替了自行车。已有百年历史的广三铁路已建成为电气化的贵广高铁。故乡三十年的巨变令不少游子目瞪口呆。昔日乡村的田园风貌已成过去,孩时的乐土只能在梦中找回。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的治理,文明的普及,一个幸福、和谐、美好的新城镇就在眼前。</p> <p>修改于2020年9月1日</p><p>(本文获“国华新都杯”——“我爱我家•大沥记忆”征文比赛成人组优秀奖)</p><p><br></p> <p>重修的宗祠正张灯结彩,迎接兔年到来</p> <p>70年代的老家</p><p><br></p> <p>村中的水泥路代替了石板路,小洋房代替了砖瓦房</p><p><br></p> <p>村前池塘边种的已是第二代果树。如今塘中只养鱼,四边还有荔枝、龙眼、蒲桃、番石榴等果木</p><p><br></p> <p>高铁即将完工</p><p><br></p> <p>村前的广三铁路已建成为电气化的贵广高铁。</p><p><br></p> <p>老家的果园</p><p><br></p> <p>硕大的果实</p><p><br></p> <p>这条小溪勾起了很多童年美好的回忆</p><p><br></p> <p>池塘养鱼,四周种树</p><p><br></p> <p>经过村前的列车</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