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说素

素素

<p>  你好,我是素素,朋友好奇问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因为父母给起的,我们姐妹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素字,还因为,只有素字才能做到,利利索索的一个字,既融合物质层面的色声香味触等多重感受,又包含意识、精神层面的某一类特性。这种感知型的审美,本身,或就是很东方的。</p> <p>  “素”,最初是未经加工的生帛。下部从糸,依字形,是垂下来的丝织物的样子。造物之人起初或许并不安心以“素”为美,而是以此为起点,慢慢摸索着美的样子,于是有了锦、有了绣,有了繁复的工艺,去增添视觉上的华彩,化生出无数种工艺、审美,如印染、刺绣、雕刻、拼接……然而在时间的长河里,终有些人停了下来,他们回过头凝望,发现“嘿,原来的样子不就很美吗”,然后才慢慢有了“素雅”。</p> <p>  如今,我们感受“素”,或可用它来形容颜色,一轮素月、一袭素衣;或可指代物品的初始样貌,比如烧瓷过程中未上釉彩的被称为“素坯”;又或可形容一种淡然的人生观,见素抱朴、“志在守朴,养素全真”。</p> <p>  素,或为一朵白色的花。小时候,房间的桌上,一个矮矮的玻璃水杯,里面插着一朵白花。夏天的时候是野外的玉荷,到了冬天就换成了院子里的茶花。一进到房间,看到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大方桌上,茶盘侧边,几片绿色的叶子点缀着一朵简简单单白色的花,素素的、静静的。</p> <p>  素,或也可以是深色的,但却不同于“肃”。若在书法的世界里,它更像一幅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沉稳的湖底之上,湖面泛着微波,波光粼粼。你知道,虽然底色都为庄严,但“素”的笔画间更有呼吸的灵动,它是轻的、是不沉重的。</p> <p>  素,或为一张明式素面霸王枨书案。想象它在一位文人的书房之中,木纹清晰自然、线条简洁利落,而霸王枨的曲线又平添几分柔软,除此之外再没有多余的缀饰。好像历来传统的文人,都在有意无意间,追求着“朴素”的审美。比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极尽简朴。</p> <p>  我并不是很认同网上对素色的百科定义。它讲素色是无色系,是黑白、以及由黑变白过程中形成的各个梯度的灰,窃以为并不尽然。遑论素之本初,生帛的颜色本身就带着色相,非黑白之间。如若定要表达,素色可能更接近自然的颜色。除了黑白灰,自然还有土的颜色、云的颜色、流水的颜色、粮食的颜色……</p><p> 想到古法的草木染,颜色是那样的丰富:茜草染成的红、栀子果实染成的黄、苏木的粉、紫草根染成的紫、蓝草染出的蓝……然而,予人的感觉却又都是澹然的、宁静的、安定的,也是“素”的。</p><p> 庄子讲,“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是养神之道,也是天地之道。素之淡,非寡淡,而是澹然、自然。</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繁华之中,“素”尤可贵。因为素,是自然的,不加修饰的,本质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东方关于素的审美,或许很早就糅杂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感知。之于前者,它是一类色彩,又不拘泥于色相,</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它也可是声音、味道、触感……,</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却是自然的、安静的、稳定的;而之于后者,由物及人,素心即是本心,是一种虚怀内敛、平静淡然,却又坚定、笃素的人生态度。怀抱素心之人,便是看到了生命的本初之美。</span></p><p> 以“素”为名,就是有意降低物之存在感,使人把目光、心力留于人、留于精神世界、留于更本心的思索,<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一颗“素心”的现实意义,或许就是,不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如何变化,不论贫穷或者富有,都能因为心中笃定的坚守,为自己烹一杯茶、读一本书,听一阵风过,看一场雪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