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人随着年岁大了,总会回忆一些过去往事情,不由念叨起小时候家乡时的味道,特别是吃饭时的情景,那时候,经济不发达,基本不富裕,但人们很扑实、知足、乐观,虽然伙食简单、清淡,没有大鱼大肉,甚至缺少油水,但是想起非常有滋味,非常美好。</h3> <h3>小时候,家乡缺煤,主要烧火做饭就是柴禾秧子,孩子们下学顺路要拾捆柴禾回来。<br></h3> <h3>柴禾火不旺要用风箱助燃,拉起来前后风门一开一闭,奏出“呱哒、呱哒……”有节拍的风箱响声,此时村庄的空中便漂浮出柴禾的袅袅炊烟和饭菜的淡淡清香。</h3> <h3>家乡是产麦区,吃白面的时候还是多一些,奶奶最拿手的就是手擀面。细细的,长长的,切的非常均匀,吃起来也滑顺。</h3> <h3>面条煮好,调好,大家端着大碗便往外走,或者是街口,或者大树下,此时,那里已聚下不少吃饭的乡亲了。</h3> <h3>小孩子也不例外,小孩子也喜欢凑热闹,而且小朋友们就是喜欢一起玩,饭菜不算好,但吃起有滋味,也感觉温暖。</h3> <h3>大人呢,则一边吃着一边聊天拉家常,人情味很浓,也很热闹。</h3> <h3>没有桌橙,搬块砖头石块就是橙子,或者就地一蹲就有滋味地吃开了。</h3> <h3>邻居间互相串门,端着个碗,互相还邀请对方一起吃尝尝味道,也利用吃饭的时间和邻居聊聊天。</h3> <h3>那时候,发现今天谁家的人不出来吃饭,就是改善伙食了,要不有肉,要不有鱼,或者有豆腐,有粉条,还有包了饺子烙饼了,总之吃差样的家庭就不会出来吃饭了。</h3> <h3>到农忙时,特别是“三夏龙口夺食”的特殊季节,村里人就在地头吃饭了,到饭时,家中的老人或小孩提上饭罐儿,把饭送到地头。</h3> <h3>还有一段时间兴过食堂化,全村或者以小队为单位设立食堂灶房,社员统一在这里吃饭。那时小,多少有点记忆,好像时间不长。</h3> <h3>还记得那时候村里有红白喜事,村里的人随上份子钱,一家人都去,大锅炒菜,大锅烩菜,三七比例的粗细粮掺合面馒头,比平时家的饭好吃多了。</h3> <h3>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三餐不管城市乡村人都是每天最离不开的。现在条件优越了,生活水准提高了,但是那年那月那事总让人难以忘怀。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当年吃饭这件事,那场面、那情节仍历历在目,铭记心头。整理出这些农村吃饭的老照片、旧场景,记录了一段岁月,记录农村的油盐酱醋琐事,个人很喜欢那时候吃饭的感觉和感受,虽然本身很简单,但说起来却是满满的记忆。</h3> <h3>(图片摘选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