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和教育的无限可能——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一曲满庭芳

<p>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她的故事发生在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令人有些许吃惊、些许不可思议。原生的山村家庭,似乎与任何贫穷国家家庭日常发生的事情一样。反科学、反教育、完完全全被疯狂的宗教信仰充斥、覆盖了一切。家庭暴力与伤害随时发生,使人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一个一九八六年出生的女孩。从小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没有出生证明、前十七年从来没有上过学、终日与废料厂为伴,却考上了大学。获得奖学金、在剑桥探索历史、在哈佛获得研究生学位和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如果认为这是一部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似乎有点片面,因为它其中蕴含着教育的力量;如果觉得是教育改变了命运,似乎有点不太全面,因为每个人都有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座山。</p><p class="ql-block"> ★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塔拉一家住在爱达荷州一座不是很高,但很壮观的巴克峰下。父亲吉恩是一名狂躁、偏执、极端疯狂的摩门教徒。在家中从不允许其他成员拥有自己的声音,他将所有“交给上帝”。生孩子要在家中、有病受伤不就医、不让孩子上学。认为送孩子上学无意于将孩子交给魔鬼,认为公立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p><p class="ql-block"> 塔拉的童年、少年不是在和哥哥们一起在父亲的废料厂帮忙度过,就是跟随者母亲制作酊剂和精油。她,没有朋友、没有伙伴,所有的获知都来自于父亲。她,与世隔绝。</p><p class="ql-block"> 全家人除却每天劳作外,就是在为世界末日的到来囤积物资,做生存准备。</p><p class="ql-block"> 塔拉一次次遇到危险,钢钉扎进腿里、父亲不顾她的安危,一次次将她推向咆哮着的几乎要将人脑袋“咬下来”的轧钢剪刀;全家去亚利桑那州在夜晚行路出了车祸,父亲不吸取教训,不顾全家生死第二次依然选择在暴风雪的晚上返程,将塔拉推向了死亡边缘。</p><p class="ql-block"> 父亲认为:灾难是上帝的旨意;受伤不就医进行自愈亦是上帝的旨意。</p><p class="ql-block"> 塔拉不断的被洗脑,继而欺骗自己让自己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等自己过了18岁以后,就和姐姐一样找个人结婚,然后在父亲的废料场继续干活。即使她被哥哥肖恩一次次家暴,她也选择了对父母的深信不疑——那是哥哥在和他开玩笑。</p><p class="ql-block">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费雷德.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p><p class="ql-block"> 塔拉的现实就是如此,尽管之后她离开了家,去上大学、去读研究生,但十七年的生活经历依然是她挥之不去的梦魇。“现在的她”与“十七岁之前的她”不断抗争,她恐慌、抑郁、梦游、愤怒,频临崩溃。</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温馨落脚的地方。以家的名义、爱的名义束缚、欺骗家人,是一股强大到可怕的力量,让人窒息,又无法挣脱。</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力量。是教育带着满身伤痛的塔拉,飞往自己真正信仰的那座山。</p><p class="ql-block"> 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去看更大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书中第一页只有一句话“献给泰勒”。是的,在塔拉心目中是哥哥泰勒指引她打开了教育之门。因此她用她的自传献给泰勒。</p><p class="ql-block"> 是泰勒送她的那张老碟片,让她知道原来音乐是如此的美丽;是泰勒在他被哥哥肖恩霸凌中,一再鼓励她“是时候离开了,塔拉,你待得越久,离开的可能性就越小。”“对你来说,这儿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吧,去上大学。”</p><p class="ql-block"> 泰勒的话为塔拉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废料场沉闷而危险,家中也危险重重,家之外是否有一个可以救赎自己的不同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塔拉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间划出难以修复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出口。塔拉经过艰苦的自学,她第二次考试终于通过了,如愿来到了杨百翰大学。新的环境,新的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美好,受到家庭影响的塔拉一切都与周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分不清练习册与课本,听不懂教授在课堂上讲述的话语,上完厕所后不洗手......</p><p class="ql-block"> 她一边接受着新的事物,一边又坚守着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她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游走。可这两个世界在塔拉的生活中是无法并存的,新的视角和思想让她看到了父亲的问题:他并不是什么都对的。她甚至意识到父亲其实是患有严重的双向情感障碍精神疾病,而哥哥肖恩和父亲一样,偏执,甚至暴力。</p><p class="ql-block"> 塔拉想要改变家庭的影响,却一次次在父母面前溃不成军。只要回归家庭,她就无法摆脱父母的精神桎梏,然而彻底决裂,她无法办到。</p><p class="ql-block"> 当塔拉在新旧两种思想中挣扎时,家乡的大山一次次在塔拉的梦里出现。她想念亲人,一次次挣扎着逃离又回归,甚至最后走到距离大山近在咫尺的地方,只想见一面母亲,最终仍然失败。</p><p class="ql-block"> 从旧的环境里撕裂和分离、打碎自己再重建是如此的剜心刻骨。与艰苦前行的精神重塑相比,回到原来的浑浑噩噩似乎要更加容易。而这个过程外在的帮助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靠自我。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和与过去决裂的勇气,塔拉会像她的哥哥肖恩,托尼一样,逃离了最终又回来。</p><p class="ql-block">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这是塔拉在自我成长中的真实写照,但最终她战胜了自我,找到了通往自己的那座大山。</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曾属于一座山,是那做山塑造了我们,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开始思考,那座山是否是我们的终点。”有时,人的起点并不重要,只要我们想改变,就要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大的。这令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关于那个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却在1960年奥运会拿到田径金牌的威尔玛.鲁道夫的故事。对于每一个想飞往属于自己那做山的人,只要信念坚定、勇敢向前就有机会像鸟儿一样,飞往属于你的山。</p><p class="ql-block"> “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p> <p>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p><p>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p><p> 【美国】塔拉.韦斯特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