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人生路 悠悠军旅情

飞流直下(曾月膺)

<p>  1945年5月我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家庭。那是动荡的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新旧交替、浴火重生的历史关头。新中国成立后,我在五星红旗🇨🇳下成长,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p> <p>  1951年我在天津光华小学读书。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鞭策着我勤奋学习,并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p> <p>  小学阶段天真烂漫。在五星红旗的照耀下,除了学习文化,我们还唱歌、跳舞、打球、踢毽子、跳皮筋……。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爱北京天安门》《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二小放牛郎》《小燕子》等伴随着我们成长。</p> <p>  1957年我考入天津市圣功中学,现更名为《天津新华中学》。高中时,我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那时候我曾幻想,要是将来能参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该有多好呀!</p><p> 1963年我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非常荣幸的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录取。我的梦想成真啦!实现了我既当兵、又学医的愿望(当时学校推荐了5名同学,但只录取了3名同学)。那个年代全国的高考录取率很低,我成了幸运儿,激动、高兴之情无以言表!</p> <p>  第四军医大学 坐落在古城西安,是一所为军队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全国全军重点大学。母校的培养、师长的教诲,帮我从这里踏上人生征程。回想起来,我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无不扎根于母校的沃土。</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 八个大字高高挂在教学楼的墙上。团结——就是 心往一处使,紧张——就是 不虚度时光,严肃——就是 做人做事要正直、认真、严谨,活泼——就是 积极、乐观、向上!抗大的校训、抗大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span></p> <p>  1963年8月我和来自北京 、天津、 上海、 四川、 东北、 新疆 、湖北、 广东……等全国各地的395名同学(其中女生60名)一起走进了这所美丽的校园。我们这届学员队被称为 ‘’63大队‘’,设有空医系、 口腔系、 医疗系(2个)共4个中队,我在医疗系3中队。穿上新军装后第一堂课是军事训练:走队列、射击、投弹、紧急集合、拉练……等等,这是成为一名军人的必修课。三个月的军事训练铲除了我们身上的散漫和娇气,培养了我们雷厉风行、听从指挥的军人作风,学习英模人物和革命传统教育坚定了我们的理想和信念,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p><p>我穿军装的第一张军装照。</p> <p>  那个年代,军装是最令人向往的着装,因为穿上军装的人透出一股军人的英气!</p> <p>  毛主席也赞美过戎装:‘’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p> <p>  四医大的校园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每天我们精神饱满地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是一个兵 》《打靶归来》《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走进教室或实验室聆听老师、教授们讲课。为了尽快掌握所学知识,我周末从不逛商店,不看电影,而是抱着书本到教室或图书馆为自己充电。</p><p>这是学校的“教学大楼” “学校礼堂” “宿舍楼”。</p> <p>四医大附属医院大楼前的花坛留影。</p> <p>教学大楼前和班里同学的合影。</p> <p>  同学写的这首诗就是我们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课余时间我们来到校园操场跑步、打球,做健身运动,或游泳、或参加学校劳动美化校园、或远足爬山,还时常自编自导舞蹈、表演唱、小合唱等文艺节目丰富我们的军营生活。</p> <p>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欢心舒畅。</p> <p>  1965年我们63大队全体学员到陕西省汉中参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被分到 南郑县 岺镇公社,在那里我给农民朋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贫下中农同吃、 同住、 同劳动,在大巴山的竹林里也留下了我访贫问苦的足迹。社教结束后,得到了工作组的一致好评。经过几个月的社教,使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社情民意以及农民朋友的生活现状,提高了我们融入社会实践的能力。</p> <p>同学写的社教感受。</p> <p>  1965年年终总结 ,我被评为“五好学员”。</p> <p>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开始了‘’复课闹革命‘’。同学们都进入四医大附属医院见习 、实习,到各个专科科室轮转。通过医疗实践,既巩固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还从老前辈、老专家、老主任身上学到了优良的医德医风,更加坚定我为人民服务、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信念。</p><p>五年的大学生活紧张而充实。将要毕业了,同学之间合影留念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们医疗系三中队女生毕业合影留念。</p> <p>我与同学的合影。</p> <p>四医大校门前留影。</p> <p>  我们的毕业证是用稍硬的纸片制作而成,封面为红色,内里除本人照片外还有毛主席语录‘’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 ,‘’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p><p>毕业后我们将分配到各大军区的基层部队任职,奔向新的工作的岗位,同学们都很激动!有点难舍难分!</p> <p>  1968年毕业之际,我和医疗系二中队一位来自武汉的韩同学相识、相恋。决定毕业分配时跟随他一起到新疆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赴疆前我俩一起回家乡武汉、天津与亲朋好友告别,并在老家留下了我俩的身影。</p> <p>武汉长江大桥</p> <p>武汉东湖风景区</p> <p>天津水上公园</p> <p>北京天安门</p> <p>  1968年9月我俩乘坐开往新疆乌鲁木齐的火车。 在4天3夜的长途跋涉中,看到车窗外延绵不绝的的黄土高原,以及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感觉新疆是那么的遥远!祖国疆土是那么的辽阔!一切都很新鲜!抵达乌鲁木齐后,我俩被分配到新疆和静县陆军第四师十团”接受工农兵再教育”。韩同学分到基层连队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我和另外一位女同学分到由地方大学生组编成的《教革连》,我俩都任班长。,教革连驻扎在远离县城的十团农场,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大通铺,从地窝子走出来就是风沙和耕地。每天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背诵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在广阔的田间地头穿梭,播种、浇灌、锄草、种麦子、收麦子……。那时,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大多是靠人力劳作。</p><p>一年后,结束了‘’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我俩被分配到解放军十四医院。</p> <p>  结束‘’工农兵再教育‘’后,1969年5月我们这批大学毕业生(四医大6人、七医大5人)先后乘坐解放牌蓬布大卡车驶向了天山腹地巴伦台。苍凉的大山、悬崖峭壁扑面而来,山路弯弯悬挂在半山腰,路窄坡陡,下面是几十米的深沟。那个年代国防公路没有铺装沥青路面,多是碎石土路,坑坑洼洼十分颠簸,只要有汽车驶过便留下一路灰尘。数小时后到达临时驻地四师十团三营营区。</p><p>在这里我们与战友们投身于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每个人都担负着“准备打仗、打大仗、与天山共存亡”的特殊使命。一群生龙活虎的军人,焕发着火热青春,在这块神圣的净土上挥洒汗水。我们都参加过医院大楼的施工,挖暖气管道 、下水道(沟宽 0.65米 深2.3米)、抬石头,有的石头特大,要几个强劳力才能搬走,磨水磨石地面、开荒种地、盖宿舍、盖学校、盖幼儿园……等等,劳动强度大,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是没有人叫苦叫累,只有欢声笑语。与此同时,医院还逐步展开了床位收治患者,为周边山沟里的十几家兄弟部队、修建南疆铁路的铁道兵、以及各族百姓提供就医服务。</p> <p>  解放军十四医院坐落在天山深处一个叫巴伦台的山沟里,距十团三营驻地约七公里远的另一个山沟里,正在建设中。那时,为了应对苏联在边境挑起的武装冲突,为了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军区迅速组建了这所战备野战医院。1968年8月军区命令:由解放军273医院医疗队30+人为班底,又从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抽调20+名技术骨干,以及军区卫校护士毕业学员20+人,新兵20+人组成先遣队,先期到达驻扎在巴伦台的陆军第四师十团三营营区。</p><p>这是竣工后十四医院正面观。</p> <p>  这是医院大楼侧面照,大楼呈“工”字型,前三后四层的砖混结构大楼。</p> <p>  天山南北山形地貌特征差异十分明显。天山北麓雨水充沛,山上多有绿色植被,特别是阴面苍松翠柏,绿草茵茵,而天山南麓,则干旱少雨,山上植被稀少,怪石嶙峋,山势苍穹,但是,因为有高山融雪后形成的河流常年流淌,谷底草木茂盛,生机盎然。位于巴伦台河谷的十四医院就处在典型的南麓河谷中。</p><p>这是从崎岖的山沟公路上远眺解放军十四医院营区。</p> <p>  这是十四医院病房大楼。</p> <p>  这是十四医院食堂(一楼)、礼堂(二楼)。“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几个大字在楼前的墙上醒目、清晰。</p> <p>  这是与医院大楼近在咫尺的黄庙,当时用来作医院的仓库。这座庙宇曾因为破四旧,扫除迷信而破败不堪、寂寂无名,与医院大楼形成很大反差。</p> <p>  这座摇摇晃晃的简易小桥向左是通往十四医院的山路,大约7公里即可抵达医院,小桥右边跨过公路不远就是十团三营营区,也是我们的临时驻地和临时医院。</p> <p>  这是十四医院撤编后新建的桥。</p> <p>  1970年10月1日我和韩同学结婚。从山下十团三营搬到山上医院,医院分给我们一间18平米的土坯房,房间内有公配的一张双人木床,一张两屉桌、两把木凳,没有上下水,没有卫生间,没有暖气,冬天烧火墙取暖。婚礼就在这间小屋举行。没有婚纱、婚照、婚宴,没有结婚戒子,只有瓜子和喜糖。战友们送来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塑像和衷心的祝福。一些爱搞怪的战友还做了掺有黄连素、辣椒面等佐料的窝窝头让我俩吃下,说是让我们忆苦思甜。当然,唱革命样板戏也是躲不过去一项节目……,那天是国庆节,在这贫瘠的山沟里,笑声和温馨在小屋里弥漫。那个年代,人们没有多么高奢望,只有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也感觉很幸福!</p> <p>  婚后第二年我们的儿子出生,三年后女儿出生。孩子的到来给我们家庭增添了欢乐和幸福。月子里母乳不够,孩子嗷嗷待哺,可是山沟里没有奶粉等婴儿替代品可买,非常庆幸的是得知在医院附近约2、3里的地方有个叫‘’团结大队‘’的村子,居住着以蒙族、维族为主30来户人家,从事农牧业生产,我们只好到老乡那里买牛奶,从而解决了因孩子缺奶所致的燃眉之急。每天傍晚,老公提着药房用过的褐色大空瓶去买牛奶,牛奶现挤现卖,没有掺水、没有添加剂,纯天然,老乡们很纯朴,把瓶子灌的满满的,牛奶烧开后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色奶油。</p><p>那时,国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内乱,经济十分困难,物资极度匮乏,重重叠叠的大山又将我们与外界隔绝,孩子缺吃少穿,于是,我学会了给孩子裁衣服,做棉衣、缝棉裤、纳鞋底、做棉鞋,织毛衣……等等。每当看到孩子们穿上我缝制的服饰时,内心就会燃起了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很满足!</p> <p>  这是十四医院的幼儿园,学校。由于我俩都在大外科上班,每当有大批伤病员入院时,我们都要全力以赴到病房抢救,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节假日。由于孩子无人照料,我们只好将两个无暇顾及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办理了全托。</p> <p>  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十四医院自建了一所小学校,老师由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军人家属担任,不同年级学生在同一教室分时段听老师授课。每个年级只有3.、4个,5、6个,7、8个学生。没有中学,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时,我们将他送到千里外的武汉奶奶家读中学。少小离家,千里之遥,做父母的只好将思念之情深埋心中。巴伦台十四医院大山环绕,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没用电话,想发电报就要到20+公里外的巴伦台镇邮局或40+公里外的和静县邮局,有时候等收到电报黄花菜都凉了。因此,书信就成为与家人联系、与朋友交流、与恋人谈情说爱唯一方式。14医院通往外界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县城邮车每周2次送邮件到巴伦台邮局,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可能十天半月送一次。医院的收发员每周去巴伦台邮局取信件和报纸,等到报纸上手,新闻已成旧闻。那时,盼信、等信、看信是最搅动人心的事情,每当看到武汉来信,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往下流,做母亲的大概都是这般心情吧!要想与儿子相聚,就更难了,只能等待每四年一次的探望父母假。</p> <p>  后来,我们分到24平米的房子。同样没有卫生间,没有暖气,没有上下水,烧火墙取暖,只是多了一间可以放置一张单人床的小屋。一家四口人住,已经很知足了。这是在我们家门口照的全家福,左边是大门,右后方是老韩盖的鸡窝。那时几乎家家都在养鸡,下班后,各家门前都传来剁大白菜拌麸皮的喂鸡声。房屋对面是自己盖的小屋用来储放杂物,小屋旁边是煤池,医院每年给每家分配2顿煤供取暖做饭用。</p> <p>  这是在24平米房屋里的室内照(全家福)。</p> <p>  女儿身后是我家对面盖的储物小房子。</p> <p>  这是五年前战友重返巴伦台十四医院时拍下的24平米的平房照片。已是人去房空、杂草丛生,当年的小树已长大成才,茂密苍翠,前排的第四家是我们曾经住过房屋。平房后面的山坡上有各家各户挖的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菜窖。那时候食品紧缺、单调,吃的、用的大多是医院用大卡车翻越4280米冰达板(老虎口),从乌鲁木齐拉回来的。除了粮食、冬菜,没有什么副食品,想改善伙食、增加营养只是一种奢望。由于山沟日照不足,西红柿很难成熟,茄子、豆角、辣子等到9月份才可以吃上很短的一段时间,6月份才能吃上几顿韭菜,常年就是土豆、白菜、萝卜。为了解决吃菜难,发扬“南泥湾精神” ,医院在和静县先行公社开荒,开辟了两个农场,后因条件太艰苦气候太恶劣,放弃了一个农场。各科室还在营区附近开荒种菜,工作人员先把石头挖出来再垫上山外的黄土,再掺上羊粪、牛粪当肥料,施了肥的耕地种出来的白菜、土豆又肥又壮,真像和平时代的大生产运动。收获的菜主要供给了休养灶和大食堂。医院还养了些猪和一大群羊。入冬前每个家庭可购买一只大活羊,再买上几百公斤大白菜、土豆放入菜窖,一个冬天就对付过去了。</p> <p>  这是医院的篮球场,是我们出操,训练的场地,也是锻炼身体、娱乐的地方。偏远的山沟,生活单调,无处可去。但是周末晚上有露天电影可看,此时,全院的官兵、职工、男女老幼聚集在篮球场上,享受着看电影、放飞心情的乐趣。孩子们也早早吃完晚饭,搬着板凳到篮球场占据最佳位子,相互追逐、玩耍。遇到医院与附近几个单位看同一部电影,就要跑片子,但即使等到很晚,也要将影片看完。</p><p> 山沟里有大自然赋予的独特景观,医院被巍峨的大山怀抱,大楼前有一条山上积雪融化后形成的小河,河水常年流淌不息,谷底草木、红柳生长茂盛。冬季,河滩被冰雪覆盖,形成了天然的滑冰场、滑雪场,孩子们用自家做的雪橇在冰雪上玩耍。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有战友的互帮互助,有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有为伤病员服务的信念,我们感到生活很充实、快乐、很有意义!但如今,昔日的欢声笑语场景已不复存在,只有篮球架还在默默守望。</p> <p>  我们在冰面上照相,山沟里的大风把头发都吹乱了。我们的身后是一座水泥桥,那是人员和车辆进出医院的必经之路,也是拍照时最爱去的景点之一。</p> <p>在进医院的桥头我俩和女儿的照片(儿子当时在武汉)。</p> <p>  医院的医疗任务很繁重。除了要收住军人和当地老百姓,每年还要派医务人员下部队、进农村,为官兵和农牧民送医送药。建院初期工作人员和病人暂时住在十团三营营房,条件艰苦,设施简陋,边建院边诊疗。那时,无论是集体宿舍还是病区病房用水都要用水桶(每间房都配有2个水桶)或手推车到附近的小河里挑水或拉水。照明用小马灯,取暖用铁皮炉,干部战士一律睡通铺。无论是十五、六岁的护士,还是比我们年长的老主任、老医生,都吃苦耐劳、积极向上、乐观坚强。医院大楼竣工后,走进宽敞明亮的医院大楼,似乎走进了大城市。后来,随着医疗队伍不断成长壮大,逐步形成了老、中、青医疗梯队,医疗技术力量大大提高,医疗设备更加齐全,医院规模由最初的几十张床位扩展到300+张床位。医院还不断派人外出进修(我俩先后去过北京、天津、乌鲁木齐新疆医学院、新疆农二师医院进修),同时还加大对院内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医院的名声越来越响,已成为当地乃至南疆地区很有口碑的医院。农牧民们纷纷辗转来十四医院看病。</p> <p>  给住院部队战士检查身体。</p> <p>  为手术后的维族女病人询问病情。</p> <p>  给维族女患者检查、输液。</p> <p>  1971年老韩一行六人组成牧区医疗队,去全国第二大牧场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巡回医疗7+月,他们住蒙古包,喝奶茶,纵马扬鞭,奔驰在草原上为蒙古族牧民送医送药。完成任务后回到医院,身上的棉衣油渍斑斑,像被油泼洒过一样,棉衣上满是虱子,灭虱子灭了两天。</p> <p>  1973年8月,老韩正在北京进修,家里只有我和儿子。医院要派农村医疗队去和静县先行公社,我是妇产科唯一合适人选。服从命令听指挥是军人的天职,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只好把1岁8个月的儿子托付给本院一位医生的家属照看,打起背包就出发了。在公社卫生院,我帮助他们健全、完善妇产科诊室及病房的诊疗条件,做一些计划生育手术,进行健康卫生知识宣教。后来,因为儿子出麻疹住院,医院提前将我接回看护儿子。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在我儿子重病期间,无微不至关怀、照顾我孩子的段主任爱人和贺振华护士。 </p><p> 为了战备,20世纪70年代五万铁道兵进驻天山,承担修建南疆铁路的光荣任务,从鱼儿沟~巴伦台,在海拔800米~3000+米的恶劣环境中施工,8年间有268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救治铁道兵战友是医院一项重要任务,1977年我和两名护士组成铁道兵医疗队奔赴《奎先隧道》铁路沿线工地巡回医疗,我们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轻度高原反应,全心全意及时为铁道兵伤病员救治,为南疆铁路建设尽一份力,较好的完成了医疗任务。</p> <p>  由于工作出色,铁道兵部队给我记三等功一次,医院给了我嘉奖一次。</p><p> 1978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p> <p>  随着新疆边境形势逐步好转,南疆铁路竣工通车,1988年在完成各项战备任务后十四医院撤编、番号撤销。从建院到撤编走过了20+年。20年在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可是在我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人生记忆。当年,在那里我们默默地坚守,默默地奉献了美好的青春!1971年部队一级战备,1978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我们都写过请战书,也做好时刻上战场的准备。不负时代的重托,承担起一个军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火红的年代,一年又一年、日复一日的磨砺,让我们锻炼得更加坚强,听党指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都深深地印在了骨子里。在那里我们还与风雨同舟的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终生难忘。什么是奉献精神?什么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时往往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和对比方能有所感悟。</p><p>新疆 解放军十四医院让我魂牵梦萦。如今,那里早已面目全非,医院大楼不见了踪影,变成脚下的一堆黄土,原来的大礼堂也破败不堪,残垣断壁,四周杂草丛生,只有墙上的大字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依旧清晰可见,院区内只留有少许值得回忆的遗址。苍凉的大山依然如故,河谷中的河水仍流淌不息,映射着岁月的流逝。</p> <p>  现在成为新疆旅游景点的《巴伦台黄庙》,是在原十四医院大楼的地基上建起来的,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但是,他们不会了解60、70、80年代这里所发生的故事,只有我和我的战友们永远不会忘记在这里发生的一切。</p> <p>  这是当年通往十四医院第一代桥的护栏。</p> <p>  第二代桥的桥面</p> <p>  通往黄庙的第三代新桥。</p> <p class="ql-block">  1984年.1985年 我和老韩先后离开奋斗了十八年的新疆、解放军十四医院,调入甘肃省白银市解放军24医院,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履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医生职责。从山沟跨进了小城市,生活条件、工作环境、都大大改善了。</p><p class="ql-block">这是在24医院大楼前我们和女儿的合影(儿子在武汉上学)</p> <p>24医院院区。</p> <p>  在24医院被评为先进个人。</p> <p>1987年全军大裁军,解放军24医院并入兰州军区总院,任命老韩为24医院院长。1989年我俩由白银市搬到甘肃省会兰州市,生活条件、工作环境进一步提升,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和强大,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兰州军区总院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已成为西北地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医院。1995年成为全军首批“三级甲等医院,1999”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06年被总政、总后评为“全军先进医院”……。医院始终坚持“部队官兵谋打赢 我为官兵保健康”的服务宗旨。在这里,我们忠实履行着军人和医生的职责,为军地患者诊断、治疗、手术、查房(从做医生开始就养成了上午查房,下午查房,晚上查房,节假日查房的好习惯),按时完成各项医疗任务,曾多次获得医院嘉奖。每当科里有急诊、危重病人时,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接到电话,就像听到冲锋号似的迅速奔赴现场进行抢救。多年来在老前辈的带教下和自身不断的努力,我俩都晋升为高级职称,老韩任门诊部主任10余年,直至到退休。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了近十年。</p> <p>  1989年儿子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录取,几年后女儿也进入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学习。四医大曾经是我们老两口的母校,如今他们也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走进这个大熔炉里锻造成长。</p> <p>  这是儿子(海军)、女儿结婚后的全家福。女婿是空军。</p> <p>  兰州军区总院派遣的各类医疗队年年有,境外的有到维和部队,援非医疗队等等,境内的有部队医疗队,农村医疗队等。我曾经参加了甘肃省永登县农村计划生育医疗队,参加了甘肃省山丹军马场妇科病普查医疗队,还参加了1999年部队医疗队。</p> <p>  在习主席有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全军将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升,已成为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钢铁长城。</p><p> 为了适应部队现代化需要,2018年11月5日《兰州军区总院》正式更名为《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军中女兵,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刚刚穿上军装时,我们是响当当的军人,退休后,我们仍然是穿军装的军人。从军39年,骨子里早已刻下深深的军人烙印。站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热爱伟大的祖国,不忘初心。当前国家正处在日新月异的伟大变革中, 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100年的伟大目标而奋斗。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一定能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回首往事,原来也是绚丽多彩!一路走来,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我无怨无悔,无愧此生。</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组织上安排我俩到北京子女所在地生活。2017年,我们告别了工作和生活了29年的兰州军区总医院,来到了北京。儿子、女儿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每天我们老两口关注着国内外新闻,关注着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关注战友们的喜怒哀乐,关注家人和亲友们的健康平安。在数字化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也与时俱进,学会了微信的使用,学会了网上购物,学会了在网上与亲朋好友们交流沟通。当然,我们也有几次说走就走的旅游,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p> <p>在兰州白塔山公园。</p> <p>广州海洋馆。</p> <p>兰州植物园。</p> <p>江西庐山。</p> <p>厦门鼓浪屿。</p> <p>福建武夷山。</p> <p>武汉琴台公园。高山流水《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身后的石雕像是俞伯牙和钟子期。</p> <p>2018年到北京房山区七渡云岚山庄旅游。</p> <p>2018年春节在北京朝阳公园庙会。</p> <p>2018年10月在苏州园林。</p> <p>2019年回武汉探亲时在小区。</p> <p>2020年夏天,北京云趣园小区。</p> <p>2020年10月1日是我俩结婚50周年的日子。在家里女儿给我们照的‘’金婚照‘’。 </p> <p class="ql-block">感谢你浏览我的“美篇”!</p><p class="ql-block">感谢 祖国的和平,安宁!</p><p class="ql-block">感谢 武汉、天津老家的父母、亲人的哺育、思念和牵挂!</p><p class="ql-block">感谢 儿女们的孝心,以及他们健康成长所带给我们的幸福!</p><p class="ql-block">感谢 所有相遇的亲朋好友、同学和战友!</p><p class="ql-block">特别要感谢 老伴的关爱、呵护,携手相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p>

医院

我们

十四

我俩

巴伦

医疗队

大楼

同学

十团

山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