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澳门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几百年来,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合共存的地方!澳门地少人多,却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众所周知,澳门一直有东方蒙地卡罗之称,但近年来,随着澳门特区政府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从而使我们对周围建筑物产生关注及进一步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可以从衣、食、住、行四方面一一展现出来。因为在这四方面都蕴藏着宝贵的人类文化艺术,而这些是能够反映人们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的变化。弹丸之地的澳门文物古迹的数量多,密度大。自1557年葡人居澳后,他们不断把自己的文化传入澳门,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建了不少的葡式、中葡混合式的建筑,使澳门富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而这些建筑物都是澳门的历史见证。西方建筑特色并没有完全套用于澳门的建筑物,反而是中西式同时融合,使澳门更显自由、文化开放的特点。</p> <p>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于二零零五年七月十五日公布,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等8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等22处历史建筑。当中即有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第一座西式剧院(岗顶剧院),也有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东望洋炮台),还有具岭南风格的庙宇、清末富商的院落等。</p><p>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交流的文化精髓,他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p> <p><b>妈阁庙</b></p><p>妈阁庙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初建于明弘历元年1488年),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据说,澳门的名字就来源于妈阁庙,当年16世纪中叶(1553年),当第一批葡萄牙人在妈阁庙附近登岸,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当地人误认为是打听“妈阁庙”,就指了指庙宇,随口一说“妈阁”,葡萄牙人认为是当地的名称就将其音译成【Macau】,澳门葡文之名由此而得。</p><p><br></p> <p><b>妈阁庙前地</b></p><p>妈阁庙前地位于妈阁庙前,临内港,地面有特色,是由著名的葡萄牙小石砖铺就,用不同颜色的石砖铺成波浪图案,极富有海岸城市风情。</p> <p><b>港务局大楼</b></p><p>建于1874年,原称【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是当时由印度来澳门的警察营地,能住二百多人。现在为海事及水务局的办公大楼。特点具有伊斯兰风格。</p> <p><b>亚婆井前地</b></p><p>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葡萄牙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周围的建筑以葡萄牙民居与装饰主义风格的公寓式住宅为主。</p> <p><b>郑家大屋</b></p><p>约于1869年前建成。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是一院落式大宅。建筑主要以中式结构,但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之建筑特色。</p> <p>这是前院,是佣人们住的地方。</p> <p>过了这道门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p> <p>这是他们家里的私塾通往花园的月亮门。</p> <p>郑观应就住在这里。</p> <p>在这里郑观应完成了《盛世危言》一书写作,光绪皇帝、孙中山、毛泽东等人都拜读过,影响了一代人。</p> <p>郑家还出了一个中国著名人像摄影师,他就是郑观应的儿子郑景康,他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即给蒋介石照过标准像,又给毛泽东照过标准像的摄影师,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挂的毛主席像和人民币100元面值上的毛主席像均出自这位摄影师之手。</p> <p><b>圣老楞佐教堂(风顺堂)</b></p><p>建于16世纪中叶,是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华人称其为【风顺堂】。</p> <p><b>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b></p><p>建于1860年,它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p> <p><b>圣奥斯定教堂(龙嵩庙)</b></p><p>此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教堂整体不是以华美夸张的形式,而是朴实典雅的风格取胜。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式构图,内部装饰为巴洛克风格。此教堂为澳门首间用英语布道的教堂。</p> <p><b>圣若瑟修院及圣堂</b></p><p>(不让进只拍了大门外)</p> <p><b>何东图书馆</b></p><p>建于1894年,以前原主人是官也夫人,香港福富商何东于1918年买下作在澳门的别墅,1955年何东去世后人根据他的遗愿将大楼赠于澳门政府作公共图书馆。(外立面整修,只拍了门口)</p> <p><b>民政总署大楼</b></p><p>建于1784年,前身为市政厅。具有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目前还在使用中,可以进去参观。</p> <p><b>议事亭前地</b></p><p>澳门的市中心,许多的节日庆祝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特点就是两边的欧式建筑和用碎石铺成带有波纹图案的地面,使前地一带显出浓浓的南欧风情。(圣诞前夕广场布置失去本来的景致)</p> <p><b>玫瑰堂</b></p><p>由道明会士(又称多明我会)创建于1587年,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原来教堂是用木板搭建的,华人称其为【板樟庙】。供奉的是玫瑰圣母。</p> <p><b>大堂(主教座堂又称)</b></p><p>又称【大庙】现为澳门天主教主教座堂,供奉圣母玛利亚。该堂大约于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而成。(正在装修,没拍更多照片)</p> <p><b>大堂前地</b></p><p>大堂是澳门天主教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历史悠久。大堂前地相传是澳门首场弥撒的举行地,无论从宗教还是历史角度,大堂本身及周围的建筑物均具有甚高的价值。</p> <p><b>卢家大屋(大堂巷七号住宅)</b></p><p>该大屋是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落成)。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但内部装饰混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法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满洲窗、青花瓷砖、铸铁栏杆、而一楼的窗户全为葡式百叶窗,甚有特色。</p><p>卢九在澳门经营鸦片和“白鸽票”,是第一代赌王。后在广州做赌博生意,由于广州禁赌,亏了,欠债累累,在家中上吊自杀身亡。</p> <p>供台两旁的对联:</p><p><b> 门从积德大</b></p><p><b> 官自读书高</b></p><p><br></p> <p><b>大三巴牌坊</b></p><p>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天主之母教堂建于1602—1604年。它属于圣保禄学院,该学院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1835年一场大火将学院及其附属的教堂烧毁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自此,这里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圣保禄教堂遗址。当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而这座全世界独一无二,中西合璧的石壁是象征著澳门的地标。</p> <p><b>大炮台</b></p><p>创建于1917年至1926年建成。名为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为【大炮台】,炮台占地约一万平方米,不规则四边形,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原来是教堂的祭台,有300多年历史,后由葡萄牙人建成大炮台,作为防御之用。炮台后来曾作澳督官邸、军营、监狱和气象台,现为大炮台展览室及澳门博物馆。这里可俯瞰大三巴和澳门全景。</p> <p><b>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圣堂及灯塔)</b></p><p>东望洋炮台(1622年)位于澳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之巅,俯瞰整个半岛,炮台上建有一座灯塔和一座小教堂。东望洋灯塔(1864年)是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其所在地面位置之坐标值亦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灯塔侧的小教堂名叫圣母雪地殿(1622年)。</p> <p><b>马礼逊小教堂、基督教坟场?</b></p><p>基督教坟场原称东印度公司坟场,为澳门第一座基督新教坟场,安葬了不少从西方而来的外国人和港澳富商,我能记住的是丘吉尔的祖先也安葬在这里。与坟场同时建的马礼逊小教堂,是澳门第一座基督教传道所。</p> <p><b>东方基金会会址</b></p><p>建于1770年,原是葡国皇室贵族、财政顾问、澳门保险之家创始人之一的巨富的别墅。这栋建筑更可能是澳门首幢别墅式花园的豪华住宅。后来租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该公司驻华商务监督、大班及英国驻华中国高级会员会所。上世纪60年代曾作贾梅士博物馆,现在为东方基金会会址。</p> <p> 有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去到和表述清楚,请包涵。文字资料大部分来源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