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纹大瓦当

大风起兮云飞扬

<p>(图一,陕历博夔纹大瓦当,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出土)。 </p><p class="ql-indent-1">就瓦当形制而言,瓦当主要有半圆形,大半圆形和圆形三种。半圆形瓦当是瓦当的早期形态,这是继承西周半瓦当的传统发展而来的,春秋时期较为流行,战国至秦汉时期还有少量半瓦当存在(见图二)。大半圆形的瓦当应该出现于秦代,但用量很少,考古得到的实物也不多。我馆收藏的这枚夔纹大瓦当尤其珍贵(见图一)。圆形瓦当是在半圆形瓦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春秋以后出现的瓦当新形式,从战国早期开始出现,战国至秦汉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见图六)。 在我馆第一展厅“秦”展段有一枚“夔纹大瓦当”,1977年在临潼区秦始皇帝陵遗址出土,瓦当直径61厘米。该瓦当学术界定名为“夔龙纹大半圆瓦当”,又叫“遮朽”,它不是用来遮挡椽头,而是用于宫殿建筑大梁两端遮挡风雨之用。瓦当为大半圆形,当面由造型奇异的一对夔龙纹图案组成,图案左右对称,指、角、爪、尾变形勾连,纹样浮雕,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夔是传说中的独角兽,能够发出巨雷般的响声,给人以震摄四方之感。 此类瓦当一般体型庞大,图案抽象,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价值,被文物考古界盛誉为“瓦当王”。 </p><p><br></p> <p class="ql-indent-1">(图二,陕历博先周重环纹瓦当)。 瓦当做为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还是体现中国书法、撰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传承,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内涵,对研究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p><br></p> <p class="ql-indent-1">(图三,临潼区出土,秦夔龙纹大半圆瓦当,直径50厘米)。 那么这枚秦国的瓦当产生的社会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秦国的都城“九都八迁”,秦人“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这枚瓦当充分体现了秦人“大、多、精、美”的审美标准。</p><p><br></p> <p>(图四,铜川市耀县出土,秦夔龙纹大半圆瓦当,直径64厘米)。 看着这一枚枚瓦当,它们是绘图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和美学相结合的艺术,在古建筑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p> <p class="ql-indent-1">(图五,宝鸡市眉县出土,秦夔龙纹大半圆瓦当,直径56厘米)。 最近,电视连续剧“大秦赋”里面有一句台词写得很好,做为文章的结束语“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p><p><br></p> <p class="ql-indent-1">(图六,西安市北郊出土,秦树木纹瓦当,直径17.5厘米)。 感谢沈江荣老师和孙路新老师的指正。参考文献:1,中国历代瓦当考释,主编 任虎成 王宝平。2,“砖瓦”杂志,主编 邹基。</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