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秋水先生的艺术作品和手稿中,无数次记录了笔墨与文采对中国书画的作用,不厌其烦的提及,让我们每一位读者不得不对此论述加以重视和思考。</p><p class="ql-block">诸如:“画有雅俗之分,何谓雅?多读书则雅气自出,是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始通神之说,明董其昌说,不读书人不可与言画,因其一无所知,无异对牛弹琴也,故画家要多读书,史书上尚无不读书的画家。”“夫画以士气为贵,董元宰故云,不读书人不可与言画,邓椿云,多文晓画,斯言可谓得其要领。”“笔是筋骨,墨是血肉,作画应以笔墨为主。”等等。先生在书画作品上常题写的这些言语,对于一个书画爱好者虽说有些“明昧参半”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式的困惑,然而在不断的探索、努力中,我想大家最终会领悟其中三味的。</p><p class="ql-block">秋水先生年少时即对碑帖狠下功夫,从魏楷到行草每日坚持不懈地练习,由于所处的年代,他自然沿袭了民国时期碑派盛行的书风,并忠实地应用在今后的书画创作中,风格走向渐趋阳刚厚重的金石感,如刀砍斧凿,与其岳父林散之的“阴柔”大异其趣。具体地说,秋水先生的笔墨多流露出沉着稳健,静中寓动,如枯藤坠石,纯任自然,刚中涵柔,刚柔相济的美。从形至质至韵非当今书画爱好者所能想见。</p><p class="ql-block">先生的画基本是用书法笔线诠释传统画法的,貌似用笔不经意,形象不突出的作品,读者仔细品味则不难发现,苍茫浑厚且质朴率真的笔墨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一种无形的力量非具灵性和真力而不能识悟。</p><p class="ql-block">纯正的中国画是从绘画中脱离出来的书画同源之画,它不仅包括文字与绘画是同一起源,更重要的是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笔墨运用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也是成为区别“文”与“野”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且不论殷商甲骨、西周钟鼎,或早期象形文字的功能、功用,以及使用工具的同一性,就绘画的用笔技巧,书画中相通、相同的审美理想皆是中华民族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体现。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从华夏文字起源,书与画不分彼此的书画同体,进而至纯正的笔墨可升格为济世之道,崇天命,穷变化,发自于积累,赞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近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指出:“艺术是一种最根本、最原始的来源,在宇宙的深处的。”书法的优势在于“传其意”,而绘画的优势则是“见其形”。特别是黄宾虹先生给绘画总结出五笔七墨法,即平、圆、留、重、变的用笔法,干、湿、浓、淡、宿、泼、积的用墨法,以及不齐之齐体现内在美的以字作画和以画作字的表达方式,从而使笔上纸能透纸背,坚持此方法作出的画是不肤浅的,是笔墨运用的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秋水先生家人和朋友都知道,先生除正常的书画创作外,每天都要早起练字两小时,就这样九十载平素、平易、近物的生活与坚持,其功力在不断的累积过程中增长,不仅如此,先生精研碑学的同时,又沉浸于曼妙灵动的帖学之中,尤其是自八十年代后,秋水先生更加不畏寒暑、经冬历春、披荆斩棘,对二王、苏黄米蔡的书风进行庖丁解牛式的研究和练习,使他的书法逐步衍生为深厚凝重、刚劲挺拔、幻化莫测、碑帖交织的新面貌。</p><p class="ql-block">秋水先生历经风雨、不忘初心,以前辈的理论作为航灯,脚踏实地、寻根溯源将书与画锤炼的浑化合一、水乳交融。</p><p class="ql-block">秋水先生在实践笔墨的同时,更加注重作品文采的流溢,精神的外化,让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艺术领域,多数艺术家利用、借用、演绎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及思想方式,让当代艺术成为借古开今的代表。然而,正真具备中国文化本土特征的艺术家则是在对传统文化全方位的接纳和继承后的扬弃,它是需要一个漫长时间过程的积累,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消化,才可能产生最具深度和广度影响的艺术,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和西方艺术借鉴的再创新才是正真的自己的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接受私塾教育的秋水先生二十岁前便通学四书五经,熟记古典必读典籍,也许是先生数十倍勤奋于别人,也许又是上天赋予他过人的聪颖,秋水先生童年即能够熟练掌握写诗、填词、行文技巧,经年累月,他的作文能力可与古人相颉颃,专家评其诗如李杜,文近欧柳。我们不妨从先生《春游》和《扬州新篇》感受其美轮美奂的辞章:“胜日寻芳去,萋萋草掩堤。雾开平野阔,天压远山低。听鸟耳先醉,看花眼欲迷。人家深竹里,春满小桥西。”“大桥铁路谱新篇,滚滚征轮日向前。明月二分不夜市,春风十里艳阳天。隋唐以后开生面,欧美纷来结胜缘。商贸旅游歌吹地,繁花盛放更鲜妍。”读者从中发现秋水先生的诗文并不是一味追求哲理和概念,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一种体味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思考,一种在理性和感性相冲突后情绪的劫后重生,这种情感、情绪即便微弱,即便颤抖,在传递给人们的过程中也一定会绽放出盛开的花朵,美丽而娇艳。于是,秋水先生必将绘画本体以外的意境作入情入理的表达,同时又能自由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轻松地驾驭着笔墨、丘壑,超越了形式本身产生出生动的气韵,勾画出一个文化人精神外化和灵性,他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诗意的氛围,更多的是荡涤了岁月的尘埃,在风烟的世界中永远去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溪山深处》是秋水先生八十七岁时的作品,浓重的笔墨拥簇着群峰,山体在丛林杂树的掩映下巍峨耸立,浮动的云气以淡墨花青烘托,温暖的晨光用赭石染就,山中虽无房舍、舟船、人物,老辣天趣的笔墨却让整幅画不失蓬勃和生机,古朴里散发灵秀,雅致中透出鲜活。该画属秋水先生典型风格,带给人们的是饱满浑厚、生涩苍茫的回响。</p><p class="ql-block">《春山拥翠微》则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描绘全景春色图画,他似用元人的笔法皴擦出大自然冬尽春来的美丽景象,春是风相伴着来到山间的,花草树木便昂扬起头来,山岭渐渐变得葱翠,满山遍野的青绿象一块美玉摇曳着蓝色的宁静,微风中的阵阵松涛笼起一缕缕乳白色的迷蒙,似云似烟,如梦如幻……</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李秋水先生逝世一周年祭日,谨以此文表达对秋水先生的深切缅怀,愿先生艺术长青、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19日于芜湖</p> <p>溪山深处(李秋水作)</p> <p>溪山深处局部(李秋水作)</p> <p>溪山深处局部(李秋水作)</p> <p>溪山深处局部(李秋水作)</p> <p>春山拥翠微(李秋水作)</p> <p>春山拥翠微局部(李秋水作)</p> <p>春山拥翠微局部(李秋水作)</p> <p>扬州新篇(李秋水作)</p> <p>丹青不知老将至(李秋水闲章)</p> <p>李秋水</p> <p>李秋水,1923年--2019年,林散之女婿,原广陵书社出版社编辑,当代最具传统功力的书画家、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