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导语:理性成就哲学,感性才是文学。心思本无形而借物之形;意念本非物而借物之态。</p> <p class="ql-block"> 人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理性思维,哲学、数理,策略等,完全没有情感关系。而相反,另一种思维就是情感思维,写一篇抒情散文,或者一首诗,表达了心中一种意境。</p><p class="ql-block"> 理性思维是一种逻辑关系,往往在心中无法形成情景模式,大多数人都不习惯这种思维模式。纵观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包括理学在内的学者,寥寥无几。老子是典型的哲学思维的人,孔子虽然也惨杂有其他色彩,但语言不多,最多的都是哲学方面的话。后来的二程和朱熹算是非常有名气了。但比起唐诗宋词的作者,其多寡可谓是天壤之别。</p><p class="ql-block"> 人生活在物质世界,眼里看到的都是物态景象。所以,当你看到美丽的鲜花,绿色的草地,清澈的溪流,还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优美的一个转身,都是一种物像。抒情文学当中,描景抒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借景抒情,最为凄楚动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51, 51, 5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span>”以物喻人,映托出主人芳龄已过,孤独憔悴的心境。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最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描绘你要写的东西,是人的心灵与外界的结合,并充分体现了你心中的自我感受。这是内心能量的释放。它描写的东西,不是自然世界的真面目,而是你心中的看法,你心中的色彩,是主观能动性的答案。我们欣赏一下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p><p class="ql-block"> 枯藤老树昏鸦,</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 古道西风瘦马。</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p><p class="ql-block"> 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 对学家的解释,我不作评论其对错。但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孤独,飘荡,绝望的心境。虽然其中用了九个景色,其实都是用来表述他心中的一种感受。“古藤老树昏鸦”一句,一种面临死亡的悲哀涌上心头;而“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在天涯”两句,很明显表达了作者当时漂泊天涯的心境。“夕阳西下”与“秋思”,表现了生机已去,一种秋凉悲戚的感受。整个曲词中,都是以“我”之心景的色调,来寻找用来表达其内心感受的景色。其实,它就是主观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文学情感写作,可以概括为两个相反的思维过程。心——景,是主要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也存在着景——心的过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就是从江南的自然景色中引发作者的心情变化。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从而引发作者“能不忆江南”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总结性来说,文学情感写作,强调的是“情”字,对读者是一种感染力;而哲学在于“理”字,给人的是一种智慧的启迪。</p><p class="ql-block"> 但无论哲学、心理学或理论物理,却没有探讨过两种思维模式的天然差异。文学作者很少能够从事哲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而且甚至对理性的判断出现“短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可谓是历史上难得的杰作,但他却是一个最糊涂无为的皇帝。他就只知道吟诗作对,管理朝政却一塌糊涂,才导致他的国家被灭,做了别国的俘虏。一些言情小说作者出现精神问题或对生活失去理性。从这里可以看出,理性思维与情感思维是处于相对的状态,彼此不能交融。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大家知道,人的思维不是万能的,什么东西的创作和研究都行的。文学创作的思维,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最好不去搞哲学研究或者物理学研究,这样是会相互抵消其创造力和智慧的。智慧的发挥,在于单向发展,不宜于双向或多方面同时发展。多方平衡,只能够培养平庸的思维。学术和文化创作在于突出,而不在于平庸。</p><p class="ql-block"> 从事哲学研究或者科学研究的学者,可能会觉得只知道吟诗作对,欣赏花草树木,风月情怀之人为脑残,因为他们可能连生活哲理都不懂。诗人可能认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懂风情,太缺少幽默感。彼此都会觉得自己才是聪明人,而别人不过是那种“脑入水”的家伙。对于“聪明”二字的阐释,其实是各有所长而已,并没有什么都行的人。</p><p class="ql-block"> 哲学和自然科学,重在于探索自然规律,它需要一种“大空”的思维。犹如牛顿第一定律一样,它需要知道的是事物的真正的运动规律和属性,所以,“运动物体”必须处于没有任何阻力和外部影响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它的真正运动规则。因此,真正探求事物的真相,就必须心中“无物”。你不能用感情,更不能用你的主观性,或者用一种已有的理论,去确定尚未知道真相的东西是什么。但现代很多学者就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古人崇尚“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致知”的涵义?其实,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它与现代的“实事求是”,其实是非常类似的意义。就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探求其运动变化规律。有个很可笑的例子,出自王阳明的故事。他的朋友为了“格物致知”,在一棵竹子前面蹲了三天三夜,结果什么都“格”不了,也不能“致知”,却让人生病了。他也做了同样的傻事。</p><p class="ql-block"> 而情感文学,却是用非常主观的意识和能量去“感受”周边的“冷暖”,能量就如光谱,充满颜色。美丽和丑恶,喜欢和厌倦,还有形形式式的情感,其实都是来自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被“涂上了”主观意识的“色彩”的东西,作者将感受的东西用文字写出来,就变成了诗篇。所以,从事情感文学的写作,心中要充满着“情感”的能量和物,而不是理性的“真空”。所以,花前月下,情由心生。激情之下,才有佳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