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沱王爷庙

行夫

<p>  扇沱是长江岸边一个极其普通的一个乡场,位于长寿和巴南交界处,属于长寿区。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时代,我们的祖先都是逐水而居,依靠行舟来解决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由于当时行舟开船主要靠风帆和人力纤夫,再加上又受河道、礁石,还有季节涨水的影响,洪水淹没、翻船事故时有发生。为祈求船行平安,一帆风顺,人们在河道边就建有庙宇保船夫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王爷庙就是以求“镇江降妖,免除水患”而建。</p><p> </p><p> </p> <p>  在三峡大坝建成前,王爷庙在扇沱老街的上面,大家要从老街登上来拜庙烧香。大坝建成蓄水后老街被淹,移民新居建在王爷庙上方了,而今来朝拜是从后门进庙,顺山势而下逐步朝拜。最后从戏台下面出来才是大门,大门面朝长江。</p> <p>  王爷庙也叫“紫云宫”,始建于清代乾隆59年(公元1794年)。是一个两百多年的古建筑,也是长寿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被政府部门占用,后又被企业使用,所以原有建筑结构、木雕石刻、匾额对联损毁严重,乃至丢失。而今政府收回修缮后,其木雕石刻、书法楹联已不复从前。“三清殿”、“龙王殿”的书法都是现在的标准字体,两边的对联都消失了,戏台两边的楹联也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修缮工作的遗憾,没有了这些文化元素,整个建筑是否少了些灵魂。王爷庙正门上方“紫云宫”三个字尽管残缺,却保留了原样,书法雄浑正统,端庄大气,可正门两边楹联看得出是新嵌入的条石,使用的电脑标准字体,与古建筑极不相称,总感觉怪怪的,少了一些文化底蕴。更搞笑的是右边上联第四字错了又重新嵌入一“界”字,与整个高大庄严的大门极不相称,给人感觉修缮工作极不认真严谨。大门对联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迎来上界至神,镇定一江清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放出回廊钟鼓,唤醒两岸痴迷。</p><p> 看来“上界至神”铁路大桥迎来了,镇住了王爷庙的往日喧嚣,三峡大坝的修建也镇定一江清静,可回廊钟鼓在如今浮躁的年代又唤醒了多少痴迷呢?</p> <p>  站在龙王殿俯视戏台,视野极佳,台上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遥想当年这眼前的回廊、戏台一定演绎了多少催人泪下、启迪思想的人间故事,也见证了扇沱人的几多喜怒哀乐、兴旺衰落。曾经传承了数千年的乡土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戏曲文化等传统文化,随着破四旧,铲除封建迷信而彻底消失。而今这空无一人,独留我一个人在此感叹!</p> <p>  王爷庙大门月台前,眺望长江上游,头顶上的铁路桥给人观感极其压抑。“长江之水天上来”无从感觉,到是觉得长江之水是从远处青山浸润而出,平缓流淌;极目下游,长寿长江大桥横卧两岸,千百年来只能靠到王爷庙祈求平安、镇江降水,现早已被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的中国人民所驯服。高峡出平湖,极目巴渝舒,也许就是眼前的景象。</p> <p>  由于整个庙宇是顺山势而建,所以基石随处可见。建庙初期的基石缝隙由于当时没有水泥,是石灰和糯米浆调和的,所以现在也可以看到细细的白色钩缝,几何尺寸极其严密。整个庙宇的排水系统从屋顶到地面也极思巧妙,基石处的排水孔已严重风化,但还是可以看出古人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现在的修复,正门的对联既是电脑字体,又还抠挖补丁,装个门面都没装好,这与前人严谨的工作态度比较起来,我们是否又感觉到惭愧呢?</p> <p>  在王爷庙下游不远处是已废弃了的原来乡卫生院,象这样完好而废弃的建筑,在我见到的太多,如果是私人的财产谁又会废弃呢?也许节约几处,足可以把王爷庙修缮得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