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别具一格的传统建筑</p><p><br></p><p> 沙溪的传统建筑比比皆是,寺登古镇是最为集中的地方,黄龙村、沙坪村、北龙村、鳌凤村、灯塔村、谷登村……几乎村村都有为数众多的传统建筑。村村魁阁寨寨戏台、每个村都有本主庙是一个方面。我还发现沙溪殿宇辉煌、古朴典雅的佛教寺庙很多,而有趣的是这些佛教寺庙中,庵比庙要多出好几陪,如智慧庵、印月庵、兴文庵、文启庵、庆慧庵、源泉庵……元明已降,包括沙溪在内的剑川地区寺庙之所以盛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佛教寺庙还承担了教育功能,庵多庙少,说明女人出家修行受教育的比男人多。可见在沙溪,造就了剑川“文献名邦”的美誉,不仅有男人的功劳,至少也有女人的一大半功劳。</p> <p> 寺庙建筑,代表了沙溪建筑的最高成就。沙溪寺登的兴教寺自不必说。我曾考察过沙溪谷登村背后花塔山下的智慧庵。该庵系明神宗时期由兰坪营盘来的一个云游尼姑和本村人商议后,选中了谷登菁口的这块宝地,决定在此址兴建智慧庵。此后的一年多里,她布衣草鞋,外出化缘。经过了千辛万苦化来的银钱和村人集资,寺庙于1724年动工修建,并于夏历月竣工,取名叫“智慧庵”,取自己法号为“智慧禅师”。禅师圆寂后,她的一个名叫杨桂香的故人又来居住于此庵。仔细考察智慧庵的布局和结构,笔者认为在整个沙溪,除了兴教寺外,智慧庵在建筑学上的价值是一流的,该庵和多数白族传统民居一样,除了具有飞檐、斗拱、翘角等寺庙建筑所具备的一切元素外,整个布局也采用了民居建筑的“四合五天井”分布,但又不是建筑在一个水平面上,而是依山就势,大门、天王所在的楼房与两侧厢房,两侧厢房与观士音所在的正殿之间,正好各有一个层楼的高低落差,形成了构思精妙、别具一格的“四合五天朝井”+“三叠水”式建筑结构,从而使整个寺庙在通风、采光、排水、视角等方面都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和实用效果,加之悬梁、垂柱、插头、挂枋、裙板、窗棂、格子门等建筑构件上的精美雕饰,使智慧庵具有了白族“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可惜不少构件现已损毁;而正殿中间雕刻技艺极高的“八仙过海”的格子门,亦已不在是原来的构件!智慧庵因其具有较高的建筑水平和突出的建筑风格,庵内藏书丰富,加之周围环境的优美和清静,集宜修、宜读、宜游、宜饮食起居,宜休闲养生观光为一体,该庵的第二任庵主圆寂后,就成了历代前来沙溪考察的各级官员的下榻之所,明代以来的不少知县、知州、知府都在庵内居住过。庵内的一些墙体、裙板和墙壁上,至今保留的一些矿石颜料绘制的壁画,色彩还相当鲜艳,有的墙壁上还保留着一些题诗。由于智慧庵周边古树林立,空气新鲜,是个休闲养性的好去处。民国时期,凡来沙溪的官员都下榻于此庵之中。沙溪的寺庙建筑水平由此可见一般。时至今日,剑川建筑水平最高的古建队也出自沙溪。</p> <p> 沙溪的传统民居建筑多能“借势”,常常都是依山傍山、依附山形山势山脉山水,把民居建筑一院院、一排排、一垒垒、一叠叠建盖在葱笼茂密的林木花草之中,建筑多为一栋一宇、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转马走朱阁,形成了灰瓦白墙栉比鳞次、参差错落的建筑格局,往往还伴以前有菜园、后有果园、园内瓜果、院中花草的人居环境。在这里,山形山势成了大自然最好的设计师。甸头村、北龙村、寺登镇、华龙村、鳌凤村、长乐村、灯村塔。</p><p> 谷登村的建筑,无不都是如此。我曾在《独步华龙村纪游(二)》一诗中写道:</p><p> 寺登对面山之阳,地势峥嵘如龙首。</p><p> 村人择居山坡上,依山就势筑民楼。</p><p> 鳞次栉比灰屋脊,参差错落叠斗拱。</p><p> 门楣窗棂构图绝,雕梁画栋般般巧。</p><p> 千年民居风水秀,楸树成林竹千竿。</p><p> 房前屋后多柿树,花园菜圃柳作栏。</p><p> 虽无小桥流水绕,桃红李白伴芝兰。</p><p> 地僻心远民风朴,耕读传家福满堂!</p> <p> 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在沙溪,人们把大门作为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对大门的方向、设计和建设极为讲究,把它当成了整个家的门面,就是白族庭院的脸,可以是高大,可以是威严,可以是灵巧,可以是韶秀,却各有个性,各有特色,各其其美,各妙其妙,都能体现这个家的家学、家风、家底和家常。寺登古镇是这样,其他村落也是这样。我曾对沙溪谷登村的传统民居进行过调研,发展这个仅有120户的小小白族村落中,现在还保留着传统民居50多户,而这些民居的大门没有一家是雷同的,加之大门在往往悬挂的楹联和匾额,从中体现出了深厚多样的传统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