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思维是数学能力之“核”,思维也是数学素养之“魂”,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如何激发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呢?何晓梅老师的讲座《怎样落实以思维为核心的课堂》为我们指点迷津。</p> <p> 何老师从几个错例引出讲座的主题,透过错例现象看本质,分析出原因:1.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行为;2.学生定势思维的习惯;3.教材编排呈现不合理或者题目素材脱离实际。</p> <p> 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何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落实以思维为核心的课堂教学:1.统观教材,整合内容,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培养整体性,优化思维;2.深挖教材,精心设问,培养思维深刻性;3.善于变式,科学组织训练,引领学生在比较、优化、归纳、总结中发展思辨能力,提升认知能力;4.重视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提升学生认知能力。</p> <p> 理论联系实践,最后又回到错例研究上,让我们看了两个案例,案例一:相遇问题如何“以不变应万变”?以五(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为例,从梳理教材☞错题再现☞老师的困惑☞备课建议☞观看微课☞讨论环节,让我们体会到刘加霞老师说的: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教学。</p> <p> 接着聆听了河南省实验学校郑东小学的名师——位惠女老师的讲座《基于学生理解的教学研究》。位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做起,用爱约定,与孩子们一路同行,为孩子营造平等、和谐、舒服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学习困难时能得到善意的帮助;在取得成功时,能得到真挚的祝福;在标新立异时,能得到大家的理解。</p> <p> 位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教学故事,通过讲述可以感受到位老师的每节课都是用心去经营,在孩子的学习路上用爱约定,与孩子们一路同行!她说:“与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乃至生命的洗礼”!</p> <p> 课间位老师也没有休息,针对老师的疑问一一解答,看!这学习的态度,是不是值得表扬。</p> <p> 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又做了好几张的笔记,感觉老师的每句话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先记下然后慢慢消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不同中寻找共性</b></p><p><b> 两位老师的讲座是针对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的,但从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些共性。</b></p><p><b>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b></p><p><b> 不管是健全孩子还是残疾孩子,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我们要和何老师和位老师一样爱撒特教,静等花开。</b></p><p><b> 二、了解、关注每一位孩子</b></p><p><b> 一堂能让残疾孩子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有所发展的好课,它至少要体现出三个特征,即体现个别化教育思想、关注缺陷补偿原则和突出潜能开发。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在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在了解、关注学生身上下功夫。这也是我们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了解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和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b></p><p><b>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素养</b></p><p><b> 我们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能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做长流水,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给学生树立爱学习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b></p><p><b> 我们教师要成为职业的读书人,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挤出一些时间读点书。</b></p><p><b> 我要系统学习学科知识,认真系统研读教材及新的课程标准,掌握各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基本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握数学本质,)这样才能把整体把握、统筹安排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要多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和特殊教育专业书籍,这样才能置身于专业科学教研的前沿,才能知道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我的教育观念,才能更要地了解学生,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在教育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b></p><p><b>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自己在特教道路上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需,与孩子们一路同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