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

张永锋

<p> 守望的距离</p><p>——鲍鹏山先生《迷悟之间》读后</p><p>宁县二中 张永锋</p><p> “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先生的《迷悟之间——鲍鹏山品中国圣哲与文人》一书堪称“绘制中国圣者与文人的精神图谱”“书写三千年中华文明的心灵史书。”</p><p> 这本书中,作者从先秦、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几个圣哲与文人,以对他们的作品深入解读为依据,揭示他们的精神内涵和特质为目标,依次为这些人勾画精神图谱、建构心灵史书。贯通来看,作者对几个中国圣哲和文人构建了一个精神谱系。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可以借此大致理解中国圣者与文人的精神世界。 </p><p>作者对有的人精神世界重新解构,为他们鸣冤叫屈或者可以说平反昭雪,如《建安烈士:不朽的大纛》一章中提到的曹操,《王维:艺术囚徒》《纳兰性德:繁华憔悴》等章节中对这些文人的精神世界深度解读后重新定位,提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见解;对有的人,作者先简约叙述他们的经历,然后围绕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紧扣他们的精神困境,精炼概括他们的精神特质,诸如《先秦·寂寞圣哲》中的几个文化先贤;对有的人,作者以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者作品中的主要意象为抓手,巧妙勾画出他们的一张精神名片,诸如《唐宋元明清·文化英杰》中写杜甫,作者提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关汉卿:浪子伟人;李贽:文化豪杰,作者深刻揭示了杜甫成为“诗圣”的内在原因,高度概括了关汉卿、李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界定了他们的精神特质,像关汉卿的特立独行,李贽的生性率真;写李商隐、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时,依次用了一系列他们诗文作品中的核心意象:无限夕阳、醉翁的亭、缥缈孤魂、菊花与刀、英雄泪……这一系列诗词意象无形中暗示了这些文人自身的遭际和精神向度、人格范式,自然构成了一个充满隐喻、暗示、象征的人物形象画廊或者精神图谱。 </p><p> 尤其是曹操,在人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白脸奸臣的狡诈形象,和红脸关羽的赤诚忠义形象、黑脸张飞的爽性耿直形象、乃至后来包拯的坚持原则秉持正义的青天大老爷形象,一直占据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精神世界,这当然与小说《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汉”为正统的价值取向以及戏曲影视中作者一贯的立场有关,但是作者放在魏晋时代——纷乱的社会,文人有着高度自信的背景上,以曹操的诗歌《短歌行》《蒿里行》《对酒》等作品的品读为例,提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慕、对生灵涂炭的体恤以及国家统一、君主贤明、执法公正、民人不争、百姓安乐、五谷丰登的政治理想。解读《短歌行》时驳斥了唐人吴兢以及清代沈德潜“言当及时行乐”的主题,采用了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一文中的观点:“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蒿里行》一诗中作者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对现实人生的伦理关怀,而且剔除了汉末以来文人的愤世嫉俗与尖刻不屑,是大慈悲,大关怀。不是清高文人远避肮脏洁身自好的冷眼神,而是介入当时纷争,为理想而战的战士的热心肠”,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有着平反昭雪的热心肠,有着树碑立传的责任担当,并且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不是凭空发难或者空穴来风。学人应该坚持的公正客观的立场与言必有据的治学方法,在此可见一斑。</p><p> 此外,作者写苏轼时,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两首诗为依据,提炼了“孤鸿”“幽人”两个意象,也切合了诗人落寞孤独的心境,孤高耿介的人格。这和诗人后期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黄州赤壁做团练副使时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中,揭示的诗人的旷达、通透、乐观的精神境界一脉相承。</p><p> 作者所写的这几个文化圣哲和中国文人为我们在精神后花园中,塑造了几座栩栩如生的雕像,这或许是一个精神标杆,也可能是一棵长在心灵世界的高天厚土上的大树!或者在我们心灵的天空中,高悬了一弯皎洁的明月,烛照我们心灵世界的黑暗王国,寄托了我们永恒而亘古不朽的乡愁。让我们有了一个值得守望、敬仰的对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先贤和文人作为一个坐标,度量一下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相对于这些圣哲和文人的精神高度,我们的差距还有多远,甚至我们的方向是否对口。在一个充满浮躁和喧嚣的物化时代,这些人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和人格理想的隐喻和符号,让我们困顿不安的灵魂有了一个安放的港湾,就像朱自清笔下洁净安谧的荷塘,郁达夫笔下来得静、来得清、来得悲凉的古都的秋景,也正如戴望舒诗歌中逼仄、阴暗潮湿又寂寥的雨巷中,飘过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的美的化身,可望而不可即,让我们能够自觉地反思我们的精神发育和成长的历史,打造我们的精神丰碑的底座。</p><p> 此外,当今“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学术领域,有的人一味地照搬古人,有的人全盘西化,有的人盲目崇拜名人,有的人有一点成就就“飘飘乎不知其所至”,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和批评的声音,在这样匠人做派流行而不见大家风范的学术背景下,作者不苟同、不附和、不偏执;有思考、有主见,能辩证立意,多维思考的严谨细致的治学方法和平和谦逊的做人态度,也未尝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尤其对于一个读书人,这更是值得我们发扬广大的精神法宝。这就是我们守望圣哲先贤,但是距离客观存在,可我们又不得不守望我们心灵天空的一轮皎洁的明月或者一棵孤傲迎风的大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