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黄钟老师“欲与青山共语”山水画展在苏州三元美术馆隆重开幕。

摄影艺术画廊

<p class="ql-block">黄钟简介</p><p class="ql-block">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吴昌硕研究会副会长,苏州鹤园书画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从2000年开始时与太行山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的魂牵梦绕,到现在的不离不弃。二十年内,画家黄钟十二次上太行,每次短则一周,长则半月,写生不辍,朝夕相伴,不知不觉太行雄风已经深深植入他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久居江南水乡,性格温和的苏州人,面对雄、奇、险、峻集于一体的巍巍太行,内心都会有产生一种震撼和冲动。黄钟也不例外,他喜欢太行,迷恋太行,不只是因为太行山入画,恰恰是骨子里需要刚健、雄浑这份营养,需要隔柔取刚。</p> <p class="ql-block">  黄钟与太行山的结缘,完全是机缘巧合。他记得2000年在河南郑州参加一个大型艺术活动,与一帮画家朋友“误入”太行,从此被深深吸引,于是太行山便成为他外出采风写生的首选之地。</p><p class="ql-block"> 写生本来就是一种笔墨实践,通过生命体验,完成人生思考。很多画家的历程,一般都是从临摹图谱开始。但历代画谱里的图式,俱是古人自己提炼的笔墨符号,不是你自己的。从传统绘画图谱里确实可以学到构图,学到技术,但要画出山水的精神,画出山水的灵魂,离不开写生。对景写生,与大自然对话,实际上是发掘自己的内心,注入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眼睛发现美,提炼美的形象、美的层次、美的节奏,然后记录下来,成为了图画。关于怎么写生,前辈大师李可染说得非常具体,他说“要画山、树的组织规律,一棵松树的穿插变化。山的关联、脉络、石纹、前山与后山衔接的关系,树干穿插变化,组织规律是根本。”他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语录更是中国画写生创作颠扑不灭的真理。</p> <p>  黄钟的写生,没有刻意去经营笔墨和画面,他是用笔墨去思考中国画的创造,探索天人合一的精神。在黄钟的太行山写生作品里我们看到,他已经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太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之中。在最近连续十天的写生中,他早出晚归,努力尝试创新笔墨,探索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在当场写生中不能解决的笔墨关系等问题,细细揣摩,密密勾勒,在皴擦点染中反复体悟,反复提炼,使作品在构图上更饱满,墨色层次更丰富。他笔下的太行山或浑厚阳刚,高大挺拔;或突兀险绝,天开异境;或烟云缭绕,飘渺若仙,给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灵震慑。四十幅写生作品中,房屋、山石、树木、云气的形象俱是他自己的笔墨符号,干的、湿的、浓的、淡的、密的、疏的点线笔墨,完全是自己语言,自己的“腔调”。</p><p></p><p> </p> <p>黄钟近几年的作品深受太行山的影响,有心人发现,他的作品每年都在变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厚实。黄钟自己清楚,这些都源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年复一年的积累。在一次次登临过程中,他都会深入太行的腹地,不只搜遍奇峰,还对山脉走向、村庄、道路、树木、山石、云水一一速写定格,然后参悟成画。黄钟认为太行之美,美在意会,不可言传。画好太行,也非一朝一夕,要的是全身心投入,三五年不够,十年也太短。就像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图画见闻志》)其实,范宽道法自然的创作方式就是写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密拥抱和对话,只不过每个人的看到的和悟 到的不一样。</p> <p>  有人看到的太行是个俊俏美男,眉清目秀;有人看到的太行是个美丽少女,婀娜多姿;有人看到的太行是个中年汉子,脊背挺拔;有人看到的太行是个鹤发老者,仙风道骨。黄钟看到的太行山就是个中年汉子,高大厚实,粗旷沧桑,有脊梁,有正气。</p><p> 这就是黄钟对太行山情有独钟的缘由,也是他绘画风格从阴柔走向雄浑的根本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