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世间一切</p><p> 都是美丽的邂逅</p><p> 就像春夏邂逅秋冬,有了岁月</p><p> 就像天长邂逅地久,有了永恒</p><p> 春去秋来</p><p> 滨州市名师工作室</p><p> 又迎来了新的征程</p><p> 回望曾经,逐梦前行,谱写新篇</p><p> 一幅更加美丽的画卷</p><p> 正向你我展开</p> <p> 2020年12月10日,第二批滨州市名师工作室授牌启动仪式在市教育局举行。市教育局长刘春国、二级调研员王兴利,市教科院院长王峰及市人社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授牌。第二批滨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站长及部分核心成员150余人参加活动。</p><p> 首批名师工作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代表博兴县教体局、第二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代表先后发言,市人社局和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先后讲话。会议指出,组建名师工作室,是是推动全市教育高层次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希望各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滨州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怀抱梦想启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担当责任出发</b></p> <p> 伴随一场瑞雪的到来,授牌启动仪式后,全体成员赴淄博进行为期7天的集中研修,滨州市教科研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宗顺老师,核心成员梁云青老师和张公念老师参加了参加了本次高研班的学习。研修聚焦名师工作室建设和名师成长两个方面,学习内容聚焦前沿理论,指向教育实践,且听且记且反思,且行且思且领悟,在和专家思维的碰撞中,学员们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理念得到了极大地提升。</p><p> 12月11日下午,滨州市教育局梁芳主任做了《滨州市名师工作室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梁主任和我们一起回顾了第一批名师工作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并对第二批名师工作室提出新的愿景:期待名师工作室真正成长为一支课改先锋队;希望名师工作室成为一支重要的兼职教研力量;期盼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卓越教师的孵化器;祝愿名师工作室成为滨州教育的靓丽品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提炼教学主张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明晰教育方向</b></p> <p> 12月11日上午,聆听了冯卫东院长的报告《点亮教育人生的“灯”——和中小学优秀教师谈教学主张》。冯卫东院长从教学主张是什么,为什么要炼制教学主张,教学主张的炼制方法及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p><p> 教学主张,一言以蔽之,它是对“教学是什么”“教学该怎样”“教学往哪里”等本体性问题的回应、回答和倡导。在古代西方,“教育”一词最早的词义就是“引出”,在这个意义上,“炼制”是一种自我“引出”,自我发现,也是一种自我“教育”;还可以说,好的教学主张不是“炼”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或者说“做”出来的。</p><p> 为什么要“炼制”教学主张?做“明师”,过一种明明白白的教学生活;立“主帅”,使实践行为不再是“乌合”之举;重新组合,在元素新构中盘激活经验与智慧;成“名师”,以品牌的效力引发更大的“正能”。</p><p> 冯院长梳理了五个教学主张的来源,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以身边的名师为例,详细阐述了炼制和表达教学主张的方式。</p><p> 冯院长的报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贴近教学实际,针对性很强,让我们受益良多。</p> <p> 教学主张,点亮教育人生的“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凤老师正是用“无痕语文”这盏明灯,照亮学生的语文生命之路。</p><p> 李老师的无痕语文:去狭隘应试的语文之痕,去枯燥乏味的流程语文,去平等对话的单向语文,去思想浅显的低效语文……</p><p> “道是无痕却有痕”,教学无痕,精彩有痕。李老师的有痕语文:一是智慧之痕。李老师的语文充满智慧之痕。如李老师对《七颗钻石》的文本解读,“七”是一种文化,传说里有七,童话里有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七:七仙女、七个小矮人、七巧板、七色花、七个音符,佛陀在菩提下踱步七日,一个星期有七天,这些无不体现了李老师的大智慧!二是体验之痕。李老师的课堂不仅在教室,更在自然,亦在社会。李老师让学生们编演课本剧,郊游,登山赶海,踏雪寻梅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语文课的润物无声!</p><p> “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课程长在生活原野上”“让素养融在言语实践里”,从学生的的需要出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浑然天成,让学生的体会和感悟走向丰盈厚重。</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前沿理论引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山之石攻玉</b></p> <p> 12月12日,江苏王跃平和王晓东两位名师给我们做了工作室的建设和评价方面的培训。</p><p> 上午南京科利华中学的王跃平老师《基于学科建设、学校改进的工作室建设》的报告,从我和我的学校,我和我们语文组,我和我的项目三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她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和工作室成员的成长历程。她以整本书阅读为项目载体,构建“好望角”阅读课程:“一书三课”“援疑质理”,引导学生如何透过文字的表面读懂文字,进行语文视角的阅读。她以《西游记》为例,由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的提出,到指导学生画情节结构、妖怪出现分布图,再到对取经队伍中妖怪的探讨,提炼了阅读名著的不同角度、思维,在操作上给与会老师拓宽了思路,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生活。</p><p> 对于名师工作室建设,王老师深有感悟的说,只有“把写出来的事情做出来,把做出来的事情做好”,工作室才能走远,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p> <p> 下午王晓东老师围绕着《评价导引:实现教学评一致》主题进行培训,他通过对未来学生质量输出思考及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七个方面的评价观,让老师们懂得了如何利用评价系统去指导日常教学工作。</p><p> 最后王老师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的话鼓励学习的老师, “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整个世界都是你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课题提升课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研究助力成长</b></p> <p> 顾泠沅先生说,教育活动应该回到粗糙的实践层面上。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带着问题研究,带着问题成长,在研究中成长!</p><p> 12月13日,培训第三天,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祝庆东教授为我们做了《方向比努力重要--科研选题与课题名称的确立》的报告,祝老师重点讲述了课题名称的结构形式,并结合丰富的案例向学员们介绍了“三要素”结构、“两环节”结构和复合式结构三种拟定课题名称的常用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坐标拟题法、菜单拟题法、聚焦拟题法、矩阵拟题法等多种思路。从思维拓展到规范表述,祝老师逐步启发学员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确定课题名称。</p><p> 在互动交流活动中,教师们围绕团队课题、个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疑惑、遇到的困难,与祝庆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祝老师用专业的方法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并答疑解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沐浴课例清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习得研修精髓</b></p> <p> 14日上午,来自上海市青浦区师之蕴工作室主持人关景双院长的题为《主题式课例研修行为》的精彩讲座。主题式课例研修,是指以案例为载体的教研范式。它是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观察和反思为手段,以互动对话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群体研究。</p><p> 关老师强调:课例研修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做课例要从“研究”进入到“研修”的境界,“修”是对教师自我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种变革,通过做课例要达到“研教”与“修人”的双重目标。做课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创造。每一位教师要参与到研修团队之内,围绕共同的主题开展行动研究。团队每一位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承担不同的研究任务,要让老师们从活动的旁观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p><p> 做课例的教师要习惯于“用笔说话”,要将解读、教学、研讨、反思的四步“学—做—行—思”写出来,随时记录研究的点滴收获。</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读书润泽生命</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化丰厚底蕴</b></p> <p> 张利平老师,山东省化学教学能手,山东省特级教师……一名化学老师,却酷爱读《红楼梦》。张利平老师从8岁读《红楼梦》开始,竟然读了四十多遍,张老师写的《红楼情怀》可谓是对她看红楼的真实写照。这次培训,极其幸运的聆听了张老师的报告《名师文化成长与专业发展》,因为她的博览群书,使得她言谈举止之间总是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p><p> 张老师用三个话题和我们进行了交流。</p><p> 一是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阅读?张老师从史建筑的规划阅读、俞敏洪的疯狂阅读、陶继新的分享阅读、朱永新的终极阅读等为我们讲述大家们的读书故事。正如陶继新老师所说“教学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腹中空空,教学就永远无法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我们应当把没有多少意义的事情搁置下,腾出一片心灵的空间安放文化,思考、阅读......”</p><p> 二是作为教师,我们读什么?读名著:深化生命体验;读名人:竖起生命标杆;读专业:厚实自己的教育实践;读诗词: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家,一首《山居秋暝》把我们带入悠远静谧的意境。</p><p> 三是走向传统的文化成长。她认为,教师应该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书籍的土壤,明晰方向,认识自己,理解教育自我规划;做到修身克己,知行合一,把阅读经典作为灵感的灯塔,学会站在巨人的肩上一览众山小。</p><p>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自身积淀深厚了,视野开阔宽了,就能既尊重自己的活法,也尊重别人的做法。执著于自己的追求,让教学,让人生到达一种境界,张老师做到了!</p> <p> 15日下午,同样是化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吴琼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名师成长与名师工作站建设》的讲座。吴琼老师立足教育教学工作,围绕教师成长规律、教师团队建设和深入研究教学三方面与我们共同探究。她以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成长规律的差异性分析,启示大家应明确教师发展需求、抓住不同老师的发展特质,进行有效有力的工作室管理和团队建设。</p> <p> 听而不研则浅,在聆听专家讲座间隙,围绕着这几天的学习所获,各工作室在主持人的组织下,勾勒工作室远景,研讨工作室计划,制定工作室目标;成员们讨论分析,共同为工作室的发展献计献策。讲座休息时,有老师们询问的身影;晚上研讨时,有学员们智慧的交流;用餐之余,有大家思维的碰撞……</p> <p> 16日上午,各个工作室展汇报了工作室的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室做了《同心共力 逐梦科研》的汇报,围绕教科研工作室的特色——教与研结合、多学科融合、全学段整合、跨区域联合;工作站站长梁云青老师陈述了工作室的愿景、目标及具体工作。各工作室汇报之后,专家进行点评指导,专家的点评既高屋建瓴,又具体明确,为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p><p>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在导师的指引下,在同仁的陪伴帮助下,大家必将团结奋进,砥砺前行。</p> <p> 臻于至善,知行合一,经过一周扎实的学习,我们一路收获,一路成长,一路幸福。“厚德修身,大道树人”,教育,本当是一场最美的耐久跑,在名师工作室这个成长共同体里,我们必会实现名师自我超越、工作室成员共同发展,最终带动滨州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 </p> <p>撰稿:梁云青</p><p>审核:刘宗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