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今年的冬至是从12月21日开始。</p> 冬至·三候 <p>第一侯:蚯蚓结。</p><p>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p><p><br></p> <p>第二候:麋角解。</p><p>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p><p><br></p> <p>第三候:水泉动。</p><p>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p> 冬至阳生 / 一岁之首 <p>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因此冬至又名“一阳生”,是大吉之日。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祭祀祭祖、家庭聚餐等庆祝活动也早早开始,至今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p> 冬至·养生 <p>藏:重点保护呼吸道</p><p>冬至节气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冬季干燥,加之暖气较热,呼吸道成了最易发病的“重灾区”。建议尽量增加室内湿度,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如果室内空气太干,可在暖气搭一条湿毛巾,或使用加湿器。一般来说,冬天室内的湿度在30%至60%之间是比较合适的“度”。这样的湿度下,人体总体感觉良好。</p> <p>穿:两个部位要保暖</p><p>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冬至时节,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 疾病的发生。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要及时戴帽子,围巾,穿保暖的鞋。</p> <p>补:冬令进补不可缺</p><p>冬令进补,即冬季进行的滋补。人类到了冬天,也同样处于“封藏”时期,此时服用补品,可以使营养物质易于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p><p>常用的滋补食物有牛肉、羊肉、海参、各种鱼类等;</p> 冬至·习俗 <p>吃饺子,喝羊肉汤</p><p>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p> <p>吃冬至团(冬至丸)</p><p>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p> <p>祭祖</p><p>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如粤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p> <p>数九</p><p>冬至数九,就是古人们计算节气的一种方式。从每年冬至开始,以此天为一,开始数九,第九天则是一九,再过九天为二九,以此类推,直到九九结束,春天就来了。</p><p>冬至数九也被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民间数九歌“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鸭子八九雁;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p> 冬至节气活动 <p>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冬至的气候特点、风俗习惯、饮食养生等文化。</p> <p>小班幼儿通过了解冬至习俗,用彩泥团圆的方法制作圆圆的汤圆。</p><p><br></p> <p>“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中班幼儿用线描画的形式绘制出了一份份冬至里香喷喷的水饺🥟告诉大家一定要吃饺子呀!</p> <p>大班幼儿利用多种颜色的彩泥制作出冬至里美味的五彩饺子。为寒冷的冬至添了一份温暖的味道!</p> <p>冬至是一个温情的节日,它以特有的方式和言语,释放着它的韵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已至,新春不远,眨一眨眼,春天已等候在前边,所有的世间万物将随之热情奔放开来,新的希望和收获越来越近了。走到冬的尽头,片片飘雪化成春的问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