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者许沫

许沫

<h3>  自从听说刘老师离世的消息,心情一直很沉重。这几天什么都干不下去,精神一直都不能集中,总是拿东忘西,心里嘀咕,怎么搞的,怕不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吧?不至于呀!事后,心里还是明白的,可能是刘老师的离世刺激了我,兔死狐悲吧。的确她的死让我伤感,头脑里一直萦绕着刘老师的身影,她的为人处世,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贤妻良母型的品德,乃至她的一说一笑,历历在目,挥之不去。</h3><h3><br></h3><h3> 我和刘老师同在一个中学从教,她比我早退休两年。退休后我们一直有来往,有时还常常找几个同事在一起聚聚,聊聊现状和往事,以解退休后的孤独和寂寞。</h3><h3><br></h3><h3> 刘老师是教数学的,课讲得好,不论是授业解惑,还是循循善诱以传道,都堪称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榜样。爱人老彭是xx科研所的研究员,典型的工作狂。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有一种对理想、事业的一份执着和家国情怀。他是课题组的组长,学科带头人,总觉得责任重大,没日没夜的泡在实验室,要早日拿出成果,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和重托。1982年在一次成都的学术研讨会上,突发心梗,没有抢救过来。老彭的离世,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太多遗憾;而对刘老师来说,老彭的撒手人寰,则给她留下了日后生活太多太多的艰辛与不易。两个孩子还小,大的彭志,小的彭远都在读小学,老彭的离世,对刘老师精神上的打击可想而知。</h3><h3><br></h3><h3> 八十年代初,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政通人和,百业待兴。刘老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又是班主任,白天教书,晚间备课,倾尽全力和心血来承担这份责任。还要照看两个未谙世事的孩子,督促他们功课,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时刻关心他们的身心成长。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有限的工资几乎全用在了孩子们身上。首先要让他们吃好,保证营养,才能成长壮大。一辈子教书育人,对自己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自然丝毫不敢怠慢,倾尽了全部心血。</h3><h3><br></h3><h3>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彭志彭远哥俩很争气,他们先后考上了名校东北师大附中,且都是学霸。又过三载,哥俩又都以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h3><h3><br></h3><h3> 一家两个孩子都以优异成绩考取国家名牌大学,别人都以羡慕的眼光交口称赞刘老师教子有方,孩子励志懂事。多年的呕心沥血,茹苦含辛没有白费,只要孩子优秀,今后出人头地,再苦再累也值。刘老师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老彭如果地下有知,他也会欣慰的。</h3><h3><br></h3><h3> 时光如白驹过隙,五年以后彭志彭远先后大学毕业,之后又是三年读完研究生学业。当时以他们的优异成绩在国内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不是什么难事,肯定以后前途无量。刘老师享受幸福的晚年指日可待。是啊,刘老师再干一年就退休了,以后他们结婚、生子,她可以含饴弄孙了。老彭虽不在了,有了儿孙绕膝,可尽情享受天伦之乐了。幸福已经向她招手,这一天就快到来了,一生的辛苦,一生的苦熬,不就是为了他们出人头地吗?</h3><h3><br></h3><h3> 可是她哪里想到此时的彭志彭远已经不是孩子了,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则另有打算和设计。他们憧憬的是另一种生活,想到国外继续深造和发展。其实他们的想法本无可厚非,到国外深造,学成回来,报效祖国,奉养老母,忠孝两全,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规划啊!但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出国的费用和开销,对于靠工资养活和支撑一家的经济费用已经不易,再送两个孩子出国留学,谈何容易啊!</h3><h3><br></h3><h3> 终于有一天老大彭志从北京打来电话,“……妈,我真的好想出国,我的导师说了,以我的学习成绩和天赋,不出去继续深造真的太可惜了,妈,你说怎么办呢……”电话这边的刘老师沉吟半晌,终于说“志儿,妈理解你的心情和想法,妈支持你,只是……” “妈我知道咱家的经济情况确实不宽松,你老不容易……” “好了,志儿,我同意,让妈想想办法,解决你的出国费用……” </h3><h3><br></h3><h3> 彭志出国的梦实现了。</h3><h3><br></h3><h3> 学校的同事们和左邻右舍的街坊邻里们听说刘老师又把大儿子彭志送到国外深造,无不伸出大拇指,佩服刘老师的眼光和魄力。学校李老师见到刘老师的第一句话就说“刘老师呀,你可真行啊,我算服了你了,彭志这一去美国,等他回国后可就了不得了,并调侃说,你真让我嫉妒恨啊。” “哪里哪里,尊重孩子的意愿吧,但愿他学成归来对国家有所贡献。” 可说是说,刘老师内心不知为什么,却高兴不起来。</h3><h3><br></h3><h3> 一九九五年,也就是彭志出国的第二年,老二彭远也完成了读研的学业。从北京打电话跟刘老师说:“……妈,我也想出国留学,导师说我很有潜力,他说能帮助我争取公派留学读博,如果不出去,只能留校当个助教,再发展也就是当个教授什么的,我不愿意搞教育……” 这边的刘老师听了彭远的这些话,再也镇定不下来了,拿电话的手抖的厉害,心砰砰跳,颤着声说:“远儿,你哥刚走,你也要走,咱家哪有那个实力再送你出国啊!” “妈,不需要多少钱,我出去后努力学习,争取拿奖学金。妈,知道你有难处,可是我不想失掉这个机会。” “远儿,不是妈不让你出去,只是你哥刚走,你又离开妈妈,即便是公派,也不能两手空空的去啊。” “妈,那你说怎么办,这可是个绝好的机会啊!” 刘老师放下电话后,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头有些晕,她知道这是血压又上来了,赶紧吃一片拜新同,躺在沙发上,眼泪顺着眼角流下来。怎么办?两个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答应了老大去美国,如不答应老二,老二会怎么想?岂不说当妈的偏心?再说孩子是为了求学上进,我怎么能不答应呢。那一晚刘老师一夜没合眼,反复掂量怎么再筹措一笔钱,满足老二的心愿。</h3><h3><br></h3><h3> 恍然间彭志去美国已经三年,彭远去英国也有两年了。哥俩分别都得了博士学位,也都分别受聘两家有名的大公司;五年以后,哥俩又都在所在国得了绿卡,都变成了美籍华人和英籍华人。当年信誓旦旦报效祖国的誓言,早就丢到了云南交趾国了。</h3><h3><br></h3><h3> 当彭志的儿子三岁时,刘老师实在是想念儿孙,于是便飘洋过海去了美国。她还有另一层意思,觉得他们在国外打拼不容易,这一去也想帮助他们料理家务,减轻他们负担,又能和儿孙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好事多磨,到美国后很多事让她始料不及。比如说她不会外语,平时无法与人交流沟通,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超市,用几句简单的常用外语,匆匆买点东西便回。最让她接受不了的是儿子儿媳生活方式美国化,白天在公司忙,回家后也没时间陪她。更让她惊愕的是,孙子似乎并不喜欢中国这个老奶奶,与她不太亲。孙子有自己的房间,奶奶进他的房间,他竟大声地说no,他的东西不许奶奶动。刘老师苦熬半年,和儿子说要回国。儿媳听婆婆说要回国,不冷不热,不痛不痒地说:“别回去呀,这里不比国内好?” 儿子露出满脸的疑惑与不解,“妈,回国有什么好,这里空气好,环境优美,咱们一家人在一起有多好。再说国内那空气全是雾霾,那环境怎么能与美国比?” 但刘老师主意已定,非回国不可。</h3><h3><br></h3><h3> 刘老师回国不到半年,原本已经花白的头发,现在已经全白,原来微驼的肩背,现在更加挺不起来了,饭也吃得少,不吃也不觉得饿,面容憔悴,打不起精神。同事们看她这个样子,都劝她去医院做个全面体检,可她始终没去,就这样一天一天地捱着,竟渐渐地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來。</h3><h3><br></h3><h3> 以前同事们每每见到刘老师都是恭维有加,总拿她那两个儿子说事,赞不绝口。可是现在大家看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人,同事们再也不提彭志彭远了。大家彼此会意,心照不宣,觉得再像以前那样去恭维刘老师,不仅对她是种刺激,也是做人的不厚道。所以大家到一起,配合默契,尽量谈一些让她开心的事。但当刘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大家却又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大家都是教师出身,这些经过世态炎凉的老人们都理解刘老师当前的处境。</h3><h3> 这个说:“唉,刘老师辛劳一生,培养出两个有出息的儿子,如今却指望不上………”</h3><h3> 那个说:“这不是给人家美国和英国培养的吗?父母把他们养育成人,国家把他们培养成才,却去为外国人效力,这叫什么事呢………”</h3><h3> 这个又说:“国家培养一个人才多不容易,但到头来竟为外国鬼子做嫁衣,我们白培养了………”</h3><h3> 那个又说:“咱们的教育是怎么了?是哪里出了问题?即便不要求他们有家国情怀,忠孝二字总要有吧?良心总要有吧………”</h3><h3> 这些人边议论,边感叹唏嘘,有的仰天长叹,有的摇头摆手叹气。</h3><h3><br></h3><h3> 2018年,刘老师再也挺不下去了,几个老师陪她去医院,检查报告出来了:肝癌晚期。</h3><h3><br></h3><h3> 刘老师闭眼三天后,彭志彭远才赶回来,虽然见到了母亲遗容,却没能在母亲床前侍奉过一汤一水,没听到母亲临终前的一言一语。</h3><h3><br></h3><h3> 彭志彭远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将母亲生前最后一笔财产,80平米的房子卖掉,换成美金后,分别飞回美国和英国……</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2020.12.19许沫</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