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秋去冬来,又陆陆续续走过了散落在明州大地上“有名有姓”的18座文物级古桥(累计126座)。</p> <p>拦瑞桥</p><p>又名澜瑞桥,建于明正德(1505)年间,光绪10年重修,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平桥。桥长12米,宽3米。两侧有长1.5米,宽0.4米,厚0.13米条石砌块的护拦,护栏顶部面尚存残缺不全的柱头,每侧7个,桥墩为叠石筑成。虽经水流冲刷年久,但叠砌的条石仍显出浅红本色。</p><p>地址:宁波市北仑区春晓镇桂池村</p> <p>吴徐洞桥</p><p>为清代建筑,是一座单孔石砌拱桥,桥长14米,桥面宽3.25米,孔跨7.4米,净高6米,两侧桥墩置于天然岩基上。该桥格局完整,结构稳定,全桥均由溪中大小不一的原始卵石砌筑而成。该桥对当地村落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p><p>地址: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吴徐村</p> <p>金价桥</p><p>始建于明天启元年,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长14米,净宽1.7米,桥面由一宽一窄两一块长条石铺成,设有实心石护栏,桥栏外侧刻有“金价桥”桥名,“明天启元年建造,大清同治重修”字样。该桥是鄞东地区最古老的一座桥,是明朝建筑的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p><p>地址: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渔金村</p> <p>巽生桥</p><p>始建年代不详,民国17年重修,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长7.6米,宽1.9米,净长3.6米,桥面由三块长石长铺成,桥两侧设有实心栏板,栏板高0.56米,厚0.17米,栏板两边外侧刻有“巽生桥”桥名。</p><p>地址: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上何村</p> <p>鸣 桥</p><p>始建年代不详,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长6.05米,宽1.16米,桥面由二块相等的长石条铺成,无栏板,桥面石条长3.45米,厚0.24米,桥板外侧刻有“鸣桥”桥名。该桥简朴无饰。</p><p>地址: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上何村</p> <p>同福桥</p><p>清代建筑,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斜坡桥。桥长7.1米,宽1.64米。中孔桥板由三块长石条铺成,两头桥面由大小不等的二块石条铺筑。桥面设有栏板,长3.2米,高0.47米,厚0.17米,桥板一侧刻有“同福桥”桥名,另一侧刻有“渭水桥”桥,一桥双名比较少见。</p><p>地址: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郁家村</p> <p>玄济桥</p><p>始建年代不详,民国22年重修,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斜坡桥。桥长11.6米,宽2.2米,中孔3.7米,次孔2.6米,桥面由三块长条石板铺成。桥墩两边各雕刻二只鳌兽,中孔栏板外侧刻有“玄济桥”桥名。</p><p>地址: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孔家村</p> <p>西卫桥</p><p>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8年(1828)重建,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长15米,宽2.3米,桥孔跨度3.5米,桥面由三块厚长条石铺成,设有4个望柱,4块栏板。该桥南北栏板差异明显,据说由两班石匠共同完成。南侧栏板刻有“西卫桥”桥名,并雕有草龙含珠图案。望柱写桥联“西往南来占利涉,卫风护水庆安澜。回波绿涟鱼鳞活,跨水江排雁齿齐”。该桥用料考究,造型别致,保存完好。</p><p>地址: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西卫桥村</p> <p>建安桥</p><p>清代建筑,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长6.7米,宽2.05米,跨水4.10米,由三块长4米、高0.55米、厚0.19米长条石铺筑而成。设有望柱4根,栏板外侧刻“建安桥”桥名。</p><p>地址: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西卫桥村</p> <p>唇蛟衕桥</p><p>始建于清嘉庆丙子年(1816),民国20年重修,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长9.2米,宽2.58米,跨水3.71米,由5块长条石铺成,设有实心护栏,南北两侧各有台阶9和7级。桥板外侧刻有“唇蛟衕桥”桥名,落款为“嘉庆丙子岁谷旦,民国20年重修”。该桥格局完整,结构稳固。</p><p>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唇蛟村</p> <p>继濂桥</p><p>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咸丰戊午年和民国20年均有重修。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长10.10米,宽2.65米,跨水4.15米,桥面由四块大小相等的长石条铺成,两侧设有实心护栏,护栏外侧刻有“继濂桥”桥名,由古林举人张琴题字。桥上建有亭子,可供行人休憩。</p><p>地址: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唇蛟村</p> <p>洪崆峒桥</p><p>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长8.10米,宽2.3米,跨水3.5米,桥面由三块长条石铺成。桥两头各有台阶分别为8和6级。桥两侧设有实心护栏,栏板长3.5米,高0.5米,厚0.15米。栏板外侧刻有“洪崆峒桥”桥名,落款“民国36年重修”字样。</p><p>地址:宁波市江北区前江街道裘市村</p> <p>金锁桥</p><p>建于清宣统元年5月,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长8.52米,跨水3.36米,宽1.82米,由四块长石条石板铺设而成。设有实心栏板,栏板高0.57米,厚0.18米,栏板两边外侧刻有“金锁桥”桥名,桥两头各有台阶7和5级。该桥朴实无华,保护完好。</p><p>地址: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傅家村</p> <p>庆丰桥</p><p>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36年),重建于清康配熙辛亥年(1671),系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长10.10米,宽2.06米,跨孔3.50米。设有望柱12根,栏板10块,两头呈喇叭状,各有台阶9和8级。桥两侧中间栏板外侧刻有“庆丰桥”繁体字桥名。</p><p>地址:宁波市海曙区集仕港镇青垫村</p> <p>堰 桥</p><p>始建于清道光10年,系单孔石梁平桥,跨水4米,宽1.8米,桥面由两块大小不一长石条铺成,护栏较低,高只有0.27米。该桥一侧桥栏外侧刻有“堰桥”桥名,另一桥栏外侧刻有“青垫”村名。桥的南头两边各有一颗古树,据说一雌一雄。桥名和古树是该桥的特色。</p><p>地址:宁波市海曙区集仕港镇青垫村</p> <p>鸭戏桥</p><p>俗名三眼桥,始建年代不详,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平桥。桥长10.7米,宽1.55米,桥面每孔由大小不一的两块长条石铺成。桥墩由叠石筑成,部分石块分化严重,一只桥孔己被青籐復盖,铁护栏是后来加上去的,从桥的形状来看,该桥有一定的历史年代。</p><p>地址:宁波市海曙区集仕港镇青垫村</p> <p>渡驾桥</p><p>建于北宋,南宋重修,是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全长13米,宽2.5米,跨径3米,桥面由四块长石条铺成,桥墩由丁顺条相扣,两边护栏外侧刻有“渡驾桥”桥名,相传小康王为避金兵而出逃时,其銮驾曾过此桥,故名。该桥至今保护完好。</p><p>地址: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渡驾桥村</p> <p>云龙碶桥</p><p>建于民国14年(1925年),是一座四墩五孔石梁平桥。桥长13.87米,宽1.86米,每孔均由三块长条石铺就,两边设实心桥拦,栏高0.4米,共五段,每段长短不一。该桥具有通行和拦水功能,今虽已废弃,仍是研究鄞东地区旧时水利设施重要实物例证之一。</p><p>地址: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云龙村</p> <p>沧桑融入古桥,岁月记录文明。千百年来延绵不断所建造的古桥,呈现出让我们赞叹古人的科学技术、艺术美学和文化内涵。</p> <p>然而在强大的时间面前,无法阻挡岁月的风雨沧桑,许多古桥残破不堪,乃至淹没在历史风尘之中。</p> <p>好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存古桥逐步引起了重视,在古桥保护、开发和利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很多古桥得以重生。</p> <p>但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家底不清,保护乏力,投入不足,以及不得当的维修和不合理的使用等问题。</p> <p>如何加强对古桥的保护和利用:本人认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古桥资源的信息库,加强古桥文化研究。</p> <p>重视古桥周边环境的保护,积极多渠道筹措古桥保护资金。对一些“阴阳桥”、“穿外套”的古桥,采取“修旧如旧”原则,使其恢复原状。</p> <p>加强政府部门协调,统筹建设规划。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对古桥的保护。</p> <p>强化古桥保护的立法工作,加强古桥保护的宣传。</p> <p>生命不息,走桥不止,其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也带来了充实和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