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雪景

远山悠影

<p class="ql-block">  说起雪景,自从我记事起,每到冬天,满眼都是漫山遍野的银装素裹皑皑白雪的北国景色。我家居住在博尔塔拉河中上游左岸的谷地上,距离博河仅有几百米,位于阿拉套山北麓脚下,南望北天山西端别珍套山。博河河道是博尔塔拉河谷地最低点,南北两侧都是雄伟挺拔的大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终年积雪。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别珍套山巍峨的山峰,总是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发出洁白耀眼的光泽,在皑皑白雪之中有嶙峋的岩壁放射出蓝灰色的光影;北山,阿拉套山同样也是白雪皑皑,我的记忆里,有一座山顶整个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形状饱满浑圆,抬头仰望,皎洁的光芒特别的明亮耀眼。因为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看见,对于雪山冰川的这种记忆,非常深刻,也非常清晰地印刻在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尽管有父母亲关爱护卫,仍然是一个愚昧蒙顿的孩子,无知就像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几乎没有知识的青草嫩芽。那个年月,懵懂茫然。刚刚上学,文革开始,血风腥雨,风声鹤唳,紧张恐怖,噤若寒蝉。父亲虽有见识学识,却也深染文化恐惧,痛心地让自己的孩子无知地成长。长大后,我对父亲此举很不满意,我问父亲,你是文化人,为什么就不让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知识呢?父亲无奈地答复说,我一辈子看见文化人被歧视挨整,甚至是打成右派,我自己也不被任用,也时不时地挨整,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活,我怎么能知道这天这么快变了呢!</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很想读书,可是家中几乎无书,偶然间发现父亲只有几本藏书,我看见蔡邕的《胡笳十八拍》图画诗集,好奇地翻看着,其实一点也看不懂。之后好像又看一本音律的书籍,我带到学校显摆,老师说那是音律书籍,你看不懂。那时依靠父亲每月34元的工资,养活全家六口人,捉襟见肘,根本不可能有报纸看,更没有合适的书籍可读。记得有一次,连队里给一个先进发一套毛泽东选集作为奖励,我很是羡慕,心想要是能给我一套多好啊。让我困顿的是,这个劳模是个文盲,他怎么读这套书籍呢?世上的事原本有很多不可理解,那时的我不可能理解,即便是现在仍然还有很多不能理解。</p><p class="ql-block"> 此种心智状态的我,面对皑皑雪峰,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美学欣赏。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还是给我留下了雪山的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为对于冰雪的认知经历,在这里需要追忆几件往事。西安刚刚解放,父亲就响应号召参加了解放军,同时转为志愿军入朝作战,一把炒面一把雪,父亲的食道和十二指肠出现憩室,每餐必吐,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身体羸弱。</p><p class="ql-block"> 我刚刚十一二岁,冬季就随着大人们到山里打柴。父亲找来一头壮牛,做好拉套。天刚亮,我和大人们一起走进我家北面阿拉套山一个叫吐仑滚沟的大山沟,用钢锯伐倒粗壮高大的黑杨树,再锯成五六米长的树段,在较粗的一端钉入钢钉环,和牛套上的环搭接,二者可以相互转动,这样防止木头转动将牛缠住。吃过自带的中午饭,我骑在牛背上,拉着一根粗壮的木头,迎着逐渐西下的太阳,一路下坡向着家的方向,走出大山。我们走在厚厚的积雪上,木头在雪面上轻松地滑动,眼前一片白茫茫的积雪世界,阳光照射在雪面上发出耀眼的金光。黄昏时分,我们回到家里,路上肯定会有灿烂的晚霞余晖,美丽无比。那时的我,肯定无心欣赏这自然的壮美景观,因为我对此没有任何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的一个好朋友,我们姐弟叫房大爷,每年春节到我家拜年,我母亲做饭习惯性地多放盐,饭菜很咸,房大爷在回家的路上,必须沿程吃雪解渴。这是我对雪又一个很深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一个堂哥在河对岸居住,每年春节他都要来拜年,父亲要求我们姐弟回访,我去的最多。到他家,必须横越博河,冬季的博河,因为渗潜河段,水流减缓,层水层冰,形成很宽的冰面,临近主流,冰面很薄,也很危险。穿鞋走在冰面上很滑,只好赤脚走,经过有水的冰面之后,脚底沾上了水,再走上无水的冰面,脚就被沾在冰面上,强行提脚,脚底就会扒掉一层皮。那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再说,即便是无水冰面,脚底不仅寒冷,而且时常被凸凹不平的冰隔刺痛甚至割裂。</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幕,至今仍然令我胆寒。冬季吃水,都是我们姐弟到博河挑水。有一次是我自己去的,在即将封闭的冰封间,我用扁担铁丝钩挂上水桶,到大约1.5米深的冰槽里灌水,谁知水流速度太快,我无法抗拒水流冲力将水桶提出,僵持不下,因为家穷,我心想一定要保住水桶,否则损失就大了,说不定老父亲还要打我。也许是老天眷顾我,扁担上的铁丝钩此时屈服了,放开了的水桶随水流而去。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里,父亲知道了情况,非常怜爱又非常欣慰地长出了一口气说,你能回来真是万幸!那时的我只有十一二岁,正在上小学四五年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离开了家乡,之后路过,偶然发现小时候的雪山,已经变了模样。不知道从何时起,夏天山峰不再有厚厚的积雪,熟悉的皑皑雪峰已经变得黑灰,原本在积雪冰川映照下发着蓝灰色的嶙峋巉岩,也变得灰暗褐黄。即便是冬季,山体积雪也不是很厚,大多数年份都是稀疏的薄雪,与山峦交错着发出灰暗和微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随着学识的增长,对于美逐渐有了感悟和体验。阅读了一些古代有关冰雪的诗词,感受到诗人升华的美学激情。在秋冬和冬春交接时节,往往大雪纷飞,雪花飘飘洒洒,悠然自得地舞动着精美的花朵,给大地铺上玉衣。早晨醒来,窗外一片白色,庭院和道路全都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这是一种冬天才能看到静美雪景。刚刚下落的雪层,绵软蓬松,脚踩在上面,吱吱作响,很有亲切感。院落和道路两旁的树枝上堆满了白雪,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会儿,各扫门前雪,每家通往干道的土路在白茫茫的雪色之中伸展开来。久积的雪层经过日照和沉淀,变得密实。杜甫那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充满着历史的厚重,道出诗人的宽广胸怀。“雪污霜欺香益烈”、“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雪压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借大雪衬托梅花的傲骨;还有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借大雪描述青松的高贵品格。我认为文学借喻隐喻比喻是表达的手法,并非是大雪有意要欺侮压迫什么,而是将大雪作为突出梅花和青松的状物。</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咏雪》:</p><p class="ql-block">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p><p class="ql-block">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这首诗,主要描述的是夜间下雪,压断竹子,寒意侵袭,直到天明。直接阐述客观感受。</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吴均《咏雪》:</p><p class="ql-block">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p><p class="ql-block">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p><p class="ql-block">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p><p class="ql-block">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p><p class="ql-block"> 吴均这首诗则是借助外在下雪抒发内心感触,失落相思和寂寞惆怅并起,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这在唐宋诗词里常见。</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飞鸿踏雪》:</p><p class="ql-block">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p><p class="ql-block"> 苏轼这首诗咏出了人生无常的感叹,也表达着人生达观的通透,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的《飞鸟各投林》:</p><p class="ql-block">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的这部散曲,阐释生活的磨砺,人生的无奈,感叹人生的无常。揭示出忙忙碌碌的众生结局:精于算计,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争权夺利,掠夺财富,追求功名,到头来都是一场空!</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江雪》:</p><p class="ql-block">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p><p class="ql-block">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p><p class="ql-block"> 我欣赏柳宗元这首咏雪诗,势大力沉,不惧艰险;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清幽,情调凄寂;诗意高远,意志果决,气势恢宏,荡气回肠。这首诗在心情激愤,立意高远,意志坚韧,气势雄浑的心智和情感表达上,可以与杜甫的《春望》、屈原的《离骚》相媲美。他们同样表达出愤懑的心情,找不到解决困境的现实出路,甚至于在思想深处,也是同样的孤寂清冷。面对朝廷的蝇营狗苟,阿姨奉承,溜须拍马,小人得志,国家衰败,他们强烈的爱国报国情怀,义不容辞的生发心理关爱和牵挂担忧,他们急切地想割除弊政,期盼推行新政,清除无能之辈,启用才德之士。尽管他们并未质疑根本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仅仅只是改进完善现有政策,然而他们的这种热忱却成为皇权意识的障碍,在皇权看来,他们没有权利问询政事,有关国家制度和政策是皇权掠夺财富的私有特权领域,他人无权质疑和妄议。皇权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p><p class="ql-block"> 这几首诗,在思维的深广度上,层层推进,取得了可喜可贺的理性认知成效,如果再向前推进,将会收获更加灿烂的思想成就,然而可惜的是,到此戛然而止。对于制度的诘问终究没有出现,对于新制度的思索最终也没有开始,这就是清末我们政治腐败任人宰割的悲剧根源。</p><p class="ql-block"> 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里描写的小女孩,在冬季的寒风里瑟瑟发抖,冥冥之中,擦亮了一根火柴,获得了微不足道的热量,同时也照亮了通往天堂的道路。稚嫩纯洁的小女孩,因为贫穷,因为寒冷,本该享受属于她的天真浪漫的美好,却在万家灯火万家喜庆的时刻,悲剧性地结束了幼小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如果再加上白居易的《卖炭翁》,恐怕在诗人文豪的作品里,大雪纷飞,往往意味着孤绝的寂寥和深沉的悲哀。因为贫穷,因为薪炭的匮乏,寒冷的雪,自然是悲哀难熬的漫长。人类尚且如此,那些生长在冰山雪原里的动物,在寒冷漫长的冬季,悠扬飘洒的雪花,恐怕同样也不会激发起它们的美意欣赏,因为深厚的积雪把它们的食物深埋在雪底。</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些,充分表明美是外在的自然风物在人的内心里的映照。在历史上,雪景的美学意义多是悲剧审美。现在的冬天,大多采用集中供暖,偏僻的地方也多采用电锅炉供暖,很方便,也很普及。因为采暖的普遍保障,寒冷的冬季,白茫茫的雪野,也就成为人们观赏的美景,不再专属悲剧性审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早年就生活在雪乡之中,人们总是在稀缺和差异中感受美,对于雪景完全不像对待春暖花开景色那样向往和憧憬。那时我处在知识的荒野中,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根本就不可能感受到美的意蕴。工作以后,虽然也有向往,几乎没有机会和精力欣赏美景。退休有了时间,可以满足自己对于美景的欣赏愿望。在观赏过青山绿水和春暖花开景观后,逐渐开始关注雪山冰川。</p><p class="ql-block"> 今年入冬,接连几场降雪,整个大地山川,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今年5月至10月,我都在雪山草原游览,看到积雪冰川还很激动,眼下漫山遍野都是白雪茫茫,难道不是拍照雪景最好的时机吗?雪景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艰苦跋涉,到遥远的冰川雪峰拍照,甚至还想到西藏去拍雪山?于是在今年在12月16日驱车再次来到乌尔达克赛河谷拍摄雪景,也想拍拍冬季的北山羊。谁知,因为积雪,北山羊已转移到草没有被雪覆盖的山谷里去了。从位于别珍套山内的乌尔达克赛河谷驶出,正好看见前方的阿拉套山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呈现出日照金山的壮丽景观。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此话不虚,每次出行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傍晚,来到博河谷地南岸,再次拍摄阿拉套山日照金山和辽阔的博河谷地上的雪原风光。于是便有了这部美篇。</p> <p>开始冰封的河道。所谓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突破,冰封河道也是这个机理。</p> <p>动物蹄印图案。</p> <p>河道逐渐冰封。</p> <p>流水在即将封闭的时刻的挣扎。</p> <p>河道几乎全部冰封。</p> <p>开阔的雪原,布满了家畜的蹄印。</p> <p class="ql-block">驶出别珍套山,迎面而来的景观,让我惊叹!阿拉套山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呈现出日照金山的壮美景观。</p> <p>博河谷地南岸雪原。自南而北也是自上而下一道道的冲沟内,锦鸡儿失去了春季的风采,为褐色的冠丛沿沟密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