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写这段文字使我觉得每换一次房,就是换一次记忆,每换一次房就是开启一段新的生活。</p> <p> 我们结婚前住的都是单位宿舍,房间也不大,觉得就是个提供休息地方,所以也不成为家或者没有是房间的感觉。真正有了家的感觉是婚后,记得在准备结婚的半年前因我单位没有住房,只有特地打报告给媳妇单位申请解决住房,按照当时政策女方单位是不负责提供职工婚房的,最后好说歹说费尽周折,学校分了一套临河边的两间平房和一间厨房,虽有点靠近教室但很是满意。找人修了围墙做了水泥地坪形成一套单门独院的家,站在院子门口也觉得有了自己“府第”的自豪感。和妻子两人在院子东南角还特地开辟出一块迷你菜地,种上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虽然收获不多但也算是有了点田园风光吧。记得在结婚后的第三年有人专门帮我移栽来一颗葡萄树,我们在院子里又搭起了葡萄架,每到秋天那葡萄架下挂满了一串串紫色葡萄。</p> <p> 新家布置全部靠自己一手操办,先去买涂料,滚筒等对房间刷白,为了增加室内美观,在距地面一米以下又改绿色的,墙面刷好后,特地找来铁丝和大白纸,两个房间做个吊顶,把灯泡换成白炽灯,又把两间房之间的开门换成移门,卧室一套组合家具还是刚参加工作时一位热心的大姐帮我买的木料由亲戚加工而成,做工很精致,有挂衣橱,穿衣镜,还有电视和收录机的厨格,这套家具后来又改色使用,整整用了二十多年都没变形和损坏。写字桌梳妆台分别放置在临窗和临床的位置,卧室还有两把红色折叠椅,外面一间放置一张餐桌四只方凳,一张三人沙发一对两人沙发对面放置在两边,冰箱和洗衣机也是当时结婚的标配吧,这就是当时全部的家当。</p> <p> 因为是临河边,又是平房,所以老鼠是家里常客,白天偷吃夜晚啃家具,晚上放在床边的袜子常常被拖走,害得我们一大早四处找袜子。1990年夏天发生洪涝,满院子都是水,幸亏室内地面高而没有进水。住在学校最方便是家属上班和女儿上学了,记得女儿上一年级时,她的教室距家直线距离不足20米,每天听到预备铃声才从家里出发。妻子在课间十分钟也可以回家开煤炉烧水做饭。</p> <p> 到了1997年,我们单位开分配宿舍,因为当时已是中层也就分了一套所谓大套,面积是80平米,层高六楼,我分在5楼,第一次住套房心情可想而知。接着又实行房改,自己掏了二万多取得房屋产权,拥有了真真属于自己的家。</p> <p> 入冬前领房钥匙,又接通知春节要住进新房。所以立马筹钱装潢,为此还动用了母亲放在我身上的私房钱,好多年觉得愧对母亲,卧室地面铺实木地板,其他房间地面都是大理石瓷砖,用当时最好的胶合板做了门套窗套和墙裙,屋顶全部用胶合板吊顶,安装了吊灯壁灯,所有窗户都做了落地窗帘。那年女儿上三年级了,第一次带她进布置好的新家和她自己的小房间,高兴的不得了,连连说太漂亮了太漂亮了。那时单位同事都住在一起,邻居之间也甚是和睦,也很温馨。</p> <p> 到本世纪初,房地产市场开始放开,土地政策也有所松动,条件好一点的同事,纷纷出去买地盖房或者重新购置大面积的商品房,家属院住的本单位人越来越少,因为女儿在市区读书,也就一直坚持住着。</p> <p> 现在住的房子面积是130平,09年看中这边小区地理位置,离超市学校等都近,也算城区核心地段。买房时有人动员我买高层电梯房,当时我怕电梯和用水不稳定,所以还是选择了低层楼,考虑自己以后方便等因素,特地选了三楼。新小区干净整洁,用上了管道气,自搬进来后省去了进公共浴室洗澡这件麻烦事,安装了热水器,保证24小时热水,每个房间都有空调和网络电视,真皮沙发,真皮床…生活品质得到彻底改善和提高。</p> <p>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和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入住电梯房想法也越来越迫切。本月初,听说又有一家新楼盘上市,特地去看看了。也许不日又得换房搬家。以前自己对房子感觉就是家,结婚后有了房当时认为在学校住一辈子挺方便,后来搬到法院宿舍区,认为条件很好,装修也不错就此安生,搬到这边小区当时就考虑养老了,可现在又有搬家换房的想法。</p><p> 也许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换房是常态搬家也是常态吧,待我们步入老年后,“居家养老”或许变成“居无定所”,人们纷纷离开自己的居所,居住在不同地理位置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公寓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