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瑞安市传统制糖工艺

陈庆斌

<p>19世纪后,外国机制白糖(俗称糖霜)销到中国,白糖的价格是红糖的两到三倍。</p><p>20世纪30年代中期,白糖几乎占领了整个市场;抗日战争期间,外国进口糖锐减,国产机制糖的产量也锐减,温州土制红糖产量抬头。</p><p>1945年下半年,抗日战争结束,台湾基隆至温州航线恢复,台湾机制糖大量运往温州,土制红糖大受排挤。</p><p>解放战争后期到抗美援朝期间,海峡交通被美蒋封锁,土红糖身价又上升。</p><p>“1958年,瑞安综合糖厂创建,选址瑞安岑岐,采用亚硫酸盐法制糖。当时日榨鲜蔗356吨,1979年扩建后,日榨鲜蔗1000吨,为浙江省主要制糖厂家之一,被列为轻工业部大中型企业。1958~1986年,累计创税收4200万元。1986年后,瑞安境内糖蔗基地严重萎缩(改种水稻),鲜蔗收购量骤减,生产期仅12天,设备长期闲置……1992年停产。”(引文选自《瑞安市志·工业·制糖业》)</p><p>这段引文告诉我们,1958年至1992年,瑞安创办了综合糖厂,生产机制糖。陶山等距离岑岐糖厂较远的蔗区,仍延续着传统的手工制糖,此段时期红糖的身价不如机制糖。瑞安综合糖厂停产,机制糖靠外地输入,但糖棚生命力很强,仍默默生存下来。今年的糖价,白糖每500克5元左右,而红糖却高达15-81元,是白糖的近三倍。恰恰与一百年前呈“反比”。</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