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之首一一龙门石窟

老潘

<p class="ql-block">石窟产生于古印度地区,随着佛教的传入,石窟文化也传入了我国。</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龙门石窟介绍及导览图。</span></p><p>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以下是龙门石窟景区外景色。</span></p> <p>👇龙门古街(新建的,很冷清)。</p> <p>👇龙门大桥西头。</p> <p>👇景区大门外。</p> <p class="ql-block">👇龙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里面展厅是私人办的,要收费。</p> <p>👇在龙门大桥上拍的伊河。左边是香山寺、东山石窟;右边是西山石窟。</p> <p>👇在漫水桥上拍的伊河。左边是西山石窟;右边是东山石窟、香山寺(香山寺旁是白圆一一白居易墓园)。</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阙门(新建的,2020年8月30日拍的,正在进行收尾工程)。</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阙门(新建的,2020年10月18日拍的,己完工)。</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大门外(景区验票口,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大门内(景区验票口,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龙门西山石窟南门外,漫水桥西头。</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以下是龙门西山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龙门大桥西头(原龙门石窟景区西门验票口外)。</p><p class="ql-block">洛阳龙门大桥于1960年3月25日开工,1962年11月20日竣工。1960年10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为大桥题书“龙门”二字。“文化大革命”时,陈毅的题字也因“四旧”而被破坏。1973年10月14日,重病在身的周恩来陪外宾来到洛阳参观,路过龙门大桥时,发现桥上没有陈毅的题字。有关人员向周总理报告了这一情况,周恩来满面怒容地说:“陈毅是好同志,他的题字要尽快地与洛阳人民见面。”不久,陈毅的题字重新被镶嵌在龙门大桥上。</p> <p class="ql-block">👇龙门大桥西头(原龙门石窟景区西门验票口内)。</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以下是西山石窟一一洞窟图。</span></p><p>注:以下洞窟是按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的。</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p><p class="ql-block">唐高宗年间(公元650~683年)凿造。</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p><p class="ql-block">木尊阿弥陀佛,著褒衣博带袈裟,姿态静穆自若。左右分别为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三像合称为“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紧挨着潜溪寺。</p><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北魏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石窟。北魏时期开凿,宾阳中洞当时完成,宾阳南、北二洞由于政治的原因,当时并未完成,而是在唐代续凿完成的。在我国载入正史的石窟并不多,有明确正史的只有两个,一个是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另一个是云岗石窟的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之一一宾阳中洞。</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500~523年)营造,正壁释迦牟尼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造像三世佛题材,地面莲花宝池。窟顶莲花藻井、八身飞天。前壁刻佛传故事和皇帝、皇后礼佛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宾阳三洞之一一</span>宾阳北洞。</p><p class="ql-block">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高宗时期(公元650~683年)。主尊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洞口南侧"龙头"柱础,属北魏之作品。</p><p class="ql-block">由于主尊阿弥陀佛伸出的食指和中指,当今被人们称为剪刀手佛(也称剪刀指)。原为竖着的姆、食、中三指,后姆指掉了。</p><p class="ql-block">2020年中秋晚会主会场设在洛阳应天门。在此期间,晚会摄制人员夜游龙门石窟时,龙门石窟资深人员介绍说“贞观15年,李世民四子(嫡次子)魏王李泰为纪念其母长孙皇后建造的。有一说法,这尊造像是依据长孙皇后的样子雕凿的。”</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之一一宾阳南洞。</p><p class="ql-block">北魏开凿,正壁五尊主像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系魏王李泰为生母长孙皇后祈冥福而作。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衣纹流畅。</p> <p>👇摩崖三佛龛。</p><p>唐武周时期营造,系三世佛题材。因武周政权结束而中辍,所留下的半成品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双窟(唐)。</p><p class="ql-block">南北二窟并列,故名。二窝前室布局统一。北洞刻“三世佛”题材,胁侍待二弟子二菩萨。南洞正壁主尊为弥勒,两侧刻千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双窟之一一</span>北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双窟之一一</span>北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双窟之一一</span>南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双窟之一一</span>南洞。</p> <p>👇万佛洞。</p><p>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名。</p> <p>👇清明寺(唐)。</p><p>前后室结构。正壁造阿弥陀佛及二菩萨三尊大像大像,其他小龛造像精巧。特别是菩萨姿态龙美,服饰多变。众多造像题记反映了唐高宗初年吴中大移民的史实。</p> <p>👇惠简洞。</p><p>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p><p>注:关于卢舍那大像龛后面有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与莲花洞。</p><p class="ql-block">图中右大窟为老龙洞,左大窟为莲花洞。</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p><p class="ql-block">唐代所凿。穹隆顶,窟内造像分布无规律。满壁共凿54龛造像,内容丰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莲花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大的莲花而名。正壁为释迦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的造像。</span></p> <p>👇药方洞。</p><p>始凿于北朝晚期。该窟因洞窟甬道两侧壁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所刻大面积石刻药方而得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共有药方140余首,主治病症70多种,是我国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至今其中的大黄汤、竹沥饮等在中医临床和民间仍广泛流传使用,反映出他在中医学上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由于这些石刻药方独特的价值,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视察龙门石窟时做出了"要保护好,研究好"药方洞的重要指示。</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像龛(奉先寺)。</p><p class="ql-block">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佛,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 “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p> <p>👇卢舍那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规,雕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雕像,而且还把这组群像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得水乳交融、淋漓尽致。卢舍那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p><p><br></p> <p>👇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她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p> <p>👇卢舍那大佛,据传说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仪态雕刻的佛像,乃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八作司洞(唐代)。</p><p class="ql-block">此洞因此壁下部刻有东京八作司而得名,窟底部雕有八位乐伎舞人。</p> <p class="ql-block">👇设有介绍。</p> <p class="ql-block">👇龙华寺(唐代)。</p><p class="ql-block">穹隆顶,方形平面,三壁三坛式造像布局。本窟计雕出十身乐伎,二身舞伎,是龙门伎乐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没有介绍。</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以下是西山石窟一一局部图。</span></p> <p>👇此尊小雕像被游客摸得很亮。</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以下是西山石窟一一全景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以下是龙门</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山石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东山石窟位于龙门石窟景区伊河东岸东山(香山)南段山崖上。开凿于唐武周及以后。主要包括:擂鼓台区、万佛沟区、看经寺区三大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党哗洞(唐代)。</p><p class="ql-block">因窟门上方有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党晔等人游记而得名。窟内环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座下左右各卧一狮;户窟门外两侧各造一金刚。洞窟外壁及所在崖壁上多有唐宋时期游记,反映了当时擂鼓台观游之盛。其中,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的丁裕游记记述了当时“修整龙门山石窟”一事。</p> <p class="ql-block">👇高平郡王洞远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平郡王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其功德主为高平郡王,故而命名。开凿于盛唐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平郡王洞方形平面、平顶,回壁环坛。正壁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坐、或立于同茎圆台座上。地面孔洞用于插佛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平郡王,就是女皇武则天的堂侄一一武重规。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追封伯父及兄弟之子为王,堂兄为郡王,诸姑姐为长公主,堂姐妹为郡主,武重规被封为高平郡王。公元705年,中宗即位后降封为郐国公,洞窟当开凿于此期间,可惜未完工。</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是在对面山上用长焦镜头拍的。此图与下面两图为同一洞窟。没有介绍,不知为何名。</p> <p class="ql-block">👇看经寺</p><p class="ql-block">唐代洞窟,也是东山最大的洞窟。洞窟分前、后二室。</p><p class="ql-block">前室方形,窟门之上对称凿二飞天,仅留飘带残迹。窟门左右两侧各凿一力士。</p><p class="ql-block">后室平面方形,平顶,窟顶中间为莲花藻井,外绕六身飞天,均头戴花蔓冠,袒上身,下着长裙,帔帛与裙裳飘扬,充满动感。北、南、西三壁下部共雕凿29尊罗汉像,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一组唐代罗汉群像,具有很强的写实主义风格。据研究,这29尊罗汉像为释迦牟尼涅槃后的西土禅宗传法谱系像。依次为:摩珂迦叶、阿难、末田地……最后传到菩提达摩,共29代,被称为西土禅宗29祖。其中,菩提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达摩洞中面壁九年,他又被称为中土禅宗第一祖。惜第一尊摩珂迦叶像于1936年后被盗凿流失海外,2001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捐赠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p><p class="ql-block">根据造像风格和内容,推断该窟开凿于唐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应为禅宗主持开凿的禅堂窟,用于诵经和膜拜礼佛。</p> <p class="ql-block">👇龙门东山石窟一角。紧靠左边为西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卢舍那大像龛(奉先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