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老家濮阳古今谈

老马

<p>母亲河黄河滔滔不息地奔流在神州大地上,在中下游的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有一座如今相当低调的古城,那就是我的老家——濮阳!</p> <p>朋友们会问,“你不是山东人吗,怎么说河南省的濮阳是你老家呢?”我的祖籍的确是山东泰安,但是我出生在河南濮阳,九岁才跟随父母离开那里,所以,我说我的老家是濮阳,一点没有错!那种血肉相连的感觉从来没有断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濮阳的介绍,方才知道,我的这个老家原来历史非常悠久,文化积淀非常厚重,真为能够生于斯、长于斯而自豪!</p> <p>宏伟的龙碑在夕阳映照下巍峨壮丽!</p> <p>1987年5月,这里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国考古界的大事,在一座6400多年前的古墓中,发现了龙的雕塑造型,这对于我们龙的传人来说该是天大的喜事!</p> <p class="ql-block">这个古墓应该是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遗存,所谓“仰韶文化”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化遗存之一。濮阳这座古墓中龙虎造型的发现一下子把我们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4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墓主人身高近1.8米,头南脚北仰卧,蚌壳塑造的龙虎形象分列东西两边,正应了东青龙西白虎的说法。按照考古学者的研究,还有北斗七星等讲究,我也不懂,不再赘言。</p> <p class="ql-block">龙碑的另两面分别有不同的题款,一面是“颛顼遗都”,一面是“帝舜故里”。这二位可是上古时期的大神,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号称“三皇五帝”,具体怎么排列组合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排列,都不会少了这老二位。采纳比较多的排列顺序为:“三皇:伏羲、炎帝、黄帝;五帝:少昊(黄帝儿子)、颛顼高阳氏(黄帝孙子,少昊侄子)、帝喾高辛氏(颛顼侄子) 、帝尧(帝喾之子)、帝舜(颛顼之后人)、帝禹(颛顼之后人)”。此后的夏、商都是颛顼一脉后人。</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古人的姓名比较杂乱,往往一个氏族的后人就会根据不同的封地,图腾,特长等等改为不同的姓氏。颛顼的“颛”是圆头圆脑的意思;“顼”,左边是玉,右边“页”是头,即头上戴着玉冠的意思。他的封地在濮阳南边的高城村,古时叫高阳,于是就被称为高阳氏。“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名诗《离骚》的第一句即说明他是根正苗红的帝王后代,当年的我读书不求甚解,没有去考证一下“高阳氏”是谁,如今才知道原来是排在五帝之二的颛顼大帝,楚国王室是颛顼后代子孙的一支。</p> <p class="ql-block">颛顼大约是公元前2500多年一位非常有才干作为的氏族联盟首领,他懂天文历法,制定了颛顼历,划分了二十四节气。他划定了九州的区域界限,减少争端。他乘龙遨游四海,安定民心…… 颛顼是一位被神化的人物,他战胜了另一个部族的领袖共工,共工逃亡西北,怒触不周山,天柱折,日月星辰西坠,地维斷,江河东流。接着就是女娲补天造人,多么既神武又美好的神话传说,颛顼大帝就是先民心目中勇武盖世的英雄!</p> <p>颛顼和帝喾都是传说中的明君,死后安葬在濮阳内黄县,现在划归了安阳市,这是修复后的二帝陵。</p> <p>据说舜帝也出生在濮阳,近年来修建了舜帝的祭殿。</p> <p>濮阳还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文始祖,他就是创造汉字的仓颉。</p> <p class="ql-block">仓颉生于濮阳市南乐县 ,是黄帝时期的史官。因为记录历史,撰写祭文等都需要书写,他就观察天文地理,花草虫鱼等万物形态,创造出了象形文字汉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能够传承几千年没有断绝,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这与仓颉创造汉字是分不开的,称老人家为“第一圣人”实至名归,当之无愧!</p> <p>在濮阳,还有一位历史名人长眠于此,他就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子路。</p> <p class="ql-block">子路是孔子非常欣赏的一位学生,他任侠仗义,信守承诺,擅长实务,而且是个大孝子。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我去海外,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p> <p class="ql-block">子路是卫国当时执政的孔悝的邑宰,在一次宫廷政变时,为救孔悝而惨死在与蒯聩的甲士厮杀中。据说子路临危不惧,从容自若地拾起被打掉在地上的冠缨,衣冠整齐地慷慨赴死。</p> <p class="ql-block">濮阳还有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他叫张挥,和颛顼一样同为黄帝孙子,原姓姬。他一直辅佐颛顼,发明了弓箭,这在当时可是一项重大的贡献,从此战争有了远程攻击的武器。颛顼封他为弓长,从此以张为姓,是实实在在的张姓始祖。去年我一位北京的张姓朋友曾经专程到濮阳寻根祭祖,真是孝子贤孙,不忘本啊!</p> <p class="ql-block">濮阳市清丰县是以隋朝一位大孝子张清丰命名的,始于唐朝,这是我国唯一用普通人名字命名的县。</p> <p class="ql-block">卫国是周武王分封的姬姓大国,起初定都朝歌,后来迁都帝丘即濮阳。水之北山之南谓之“阳”,当年的濮水被黄河泛滥时淤没,只留下了濮阳的名号。</p> <p class="ql-block">戚城,当地也称孔悝城,相传是卫灵公的外孙孔悝的采邑,戚城古城垣周长1520米,残高最高处8.3米,最厚处16.5米,城内面积14.4万平方米。现存东西北三面墙体,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建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公园。</p> <p>据《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这九十五年间,各国诸侯在卫地会盟十四次,其中在戚会盟就有七次之多。据说戚城遗址东墙外80米处的高 4.6米、长20米、宽16米的夯土台就是当年诸侯的会盟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文化经济发达,民间思想解放,“桑间濮上”“卫郑之风”成为“国风”中爱情诗歌的代名词,孔子编辑《诗经》辑选西周后期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为由15国选来的民歌160篇,这些下里巴人的民歌占了一多半,卫风10篇入选《诗经》,其中流传比较久远的如:</p><p class="ql-block">《木瓜》</p><p class="ql-block">投我以木瓜,</p><p class="ql-block">报之以琼琚,</p><p class="ql-block">匪报也,永以为好也。</p><p class="ql-block">投我以木桃,</p><p class="ql-block">报之以琼瑶,</p><p class="ql-block">匪报也,永以为好也。</p><p class="ql-block">投我以木李,</p><p class="ql-block">报之以琼玖,</p><p class="ql-block">匪报也,</p><p class="ql-block">永以为好也。</p><p class="ql-block">再如《硕人》中对美女庄姜的描写:</p><p class="ql-block">“手如柔荑,</p><p class="ql-block">肤如凝脂,</p><p class="ql-block">领如蝤蛴,</p><p class="ql-block">齿如瓠犀,</p><p class="ql-block">螓首蛾眉,</p><p class="ql-block">巧笑倩兮,</p><p class="ql-block">美目盼兮。”</p><p class="ql-block">这样美好的词句曾经被历代文人引用,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p><p class="ql-block">卫国还有一位奇女子,她的名字叫许穆夫人,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世界第一位女诗人。</p><p class="ql-block">许穆夫人是卫昭伯与宣姜的女儿,许穆公的夫人。一开始,许国的许穆公来求婚,齐国的齐桓公也来求婚。卫国打算将她嫁给许国。穆夫人透过傅母向卫懿公传达她不愿嫁到弱小的许国,希望嫁到离卫国较近又比较强大的齐国,但她的主张却没有被采纳。后来,北方狄人攻打卫国并攻破都城朝歌,许国无法救援,穆夫人得知消息,决定回去救国。许穆公本打算阻挠,因为她坚定不移,最后只好放他们通行。齐桓公被穆夫人的爱国情怀所感动,派兵打败了狄人。公元前659年,穆夫人为了感谢齐国,更为了表达自己挽救祖国的决心,便写了《载驰》来记录这次事件。</p><p class="ql-block">许穆夫人存世之作有四言抒情诗三首,俱收入《诗经》,倍受推崇、流传至今。最著名的是《载驰》一诗:</p><p class="ql-block">“载驰载驱,归唁卫候;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p><p class="ql-block">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p><p class="ql-block">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p><p class="ql-block">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p><p class="ql-block">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p><p class="ql-block">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p><p class="ql-block">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马儿疾驰快奔走,回国慰问我卫侯。马行归途路悠悠,行旅匆匆到漕邑。</p><p class="ql-block">大夫跋涉来追赶,我心哀伤又忧愁。没人赞成我赴卫,要我返回万不能。</p><p class="ql-block">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深远。没人赞成我回卫,想要阻止也不能。</p><p class="ql-block">你们想法都不好,不是我思不谨慎。登上高高的山冈,采集贝母解愁肠。</p><p class="ql-block">女子多愁又善感,各人心里有主张。许国大夫责怪我,实在幼稚且张狂。</p><p class="ql-block">我在郊野忙行驶,麦子繁盛又茂密。前往大国去求援,依靠谁来帮我忙。</p><p class="ql-block">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再把我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夫子周游列国,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在卫国停留十年之久。卫国作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涌现出许多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如商鞅、儒商子贡、吴起、吕不韦等。</p> <p>濮阳城南有一条长龙似的大堤被称为金堤,我小的时候看到的金堤是黄沙堆成的,我们一帮小小子经常上去玩。据说金堤是秦始皇修筑的,目的为了加固黄河堤防。后来汉武帝又进行了加固,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修渠筑堤千余里,固定河道于城南,从此黄河安澜700余年。前些年去濮阳,看到的金堤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堤上修了柏油公路,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濮阳有很长一段老城墙,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8年),城周长24里,城垣南直北拱,状若卧虎,也叫卧虎城。我见到的城墙是夯土墙,不知道原来有没有城砖,上面灌木丛生,我们喜欢在上面摘酸枣吃,酸酸甜甜的。有的帖子说城墙周长24公里,不知道哪个准确。我记忆中城墙周长45里,曾经写在初中时的一篇作文里。</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残存的都是南边的城墙,为了通行公路,墙体挖了一个缺口,路面是卵石铺的。城墙里面有一个大广场,西头架设了一个舞台,群众集会,公审大会都在那里举行。我记忆非常深刻的是镇压反革命时的一次公审会,大会结束后随即押送到城墙外面墙根下行刑。我们几个皮小子一窝蜂地爬上城墙占领最佳观看位置。只听见一声枪响,罪犯的脑袋即开了花,甚至有头骨崩到城头上来。最恶心的是有人拿着一个破碗去舀脑浆子喝,年纪大点的孩子告诉我那是治痨病的好药,平时找不到的!后来读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才明白这是一种多么愚昧落后而且无用的偏方,没有人性的行为!</p> <p>北宋时候,濮阳发生了一场历史影响深远的战争。当时的辽国萧太后率领大军南征,北宋朝廷因为宋太宗北伐惨败,对辽国非常畏惧,皇帝和群臣大部分都主张议和甚至迁都逃跑。但是宰相寇准坚持主张抵抗,宋真宗只好战战兢兢地御驾亲征到达濮阳据守。杨延昭(杨家将中的杨六郎)等宋将英勇作战,大败辽军,双方议和,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p> <p>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1月在澶州缔结的议和盟约。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该合约订立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p> <p>根据合约,战胜国宋朝每年要给辽朝白银十万两,绢帛二十万匹,实在是难以想象的软弱!</p> <p>御碑御井皆是历史的见证。</p> <p>这篇碑文无疑是宋真宗的自我吹嘘。好在三十万两的貢赋比三千万两的军费要少的多,换来了百年的和平发展还比较合算,促使北宋的富裕程度超过了盛唐,才有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景象。</p> <p>濮阳文风极盛,明清时期曾经出过50多位进士,更出过八位高官,八都坊即是他们所立,以荣耀乡里。八都坊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建,是明代濮阳籍都御史纪著、候英,大理寺卿李珏、史褒善、王廷,尚书赵廷瑞、董汉儒,巡抚吉澄同立。坊顶镌刻“八都坊”三个大字,笔锋雄健,隽永端庄,系当时书法家韦大秦所书。据说,当时坊之南北还立有两个下马坊,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皇帝到此,也要“龙行三步”,足见八大名阀在朝中的声望。</p> <p>这是我九十年代初与天津十八所到中原油田拍片时和大姨父一家部分人在八都坊前合影。 </p><p>当年我和妈妈曾经在八都坊西侧租房居住,经常到这座大牌坊下面玩。西侧民房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大水坑),妇女们经常在岸边摆放的一些青石板上洗衣服,那时候很多人家不舍得买洋胰子(肥皂),就把衣服摊在石板上用棒槌敲打,“梆击、梆击”的声音响彻池塘上空。幸亏那时候的衣服很少装的是洋扣子,基本上都是用布条拧制的扣襻,不会被砸破。直到我上大学了,妈妈给我做棉袄还用扣襻,不但好看还不会掉,唉,再也穿不到妈妈亲手做的暖暖和和的贴身小棉袄了!</p> <p>濮阳老城中心十字街有一座古老的四牌楼,按照古例,无顶者是坊,有顶者为楼,此牌楼有四面,所以称为四牌楼。据说,四牌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开州知州龙大有为彰显明朝官绅侯春、侯英、侯大节祖孙的为官清德和捐田助办明道书院的义举而筹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四牌楼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四牌楼居濮阳城内最高处,不管下多大的雨,这儿绝不会被淹没。站在牌楼下放眼四望,东西南北四条街便一目了然,因而四牌楼又名中心阁。</p> <p>四面匾额题字说明了濮阳老城厚重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澶渊之盟”。</p> <p>四条大街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民房建筑。</p> <p>濮阳的天主教堂初建于19世纪末,1900年被义和团烧毁,后来用庚子赔款重建。</p><p>濮阳专署占用了教会部分地方,两者之间有小门相通,我小时候经常到教堂去玩,喜欢看那些美丽的花玻璃窗。教堂的神甫是匈牙利人,我们叫他梅修士,大鼻子蓝眼睛,身上有股怪味,他对人态度很和善,见了我会摸摸我的头,说几句话,然后从抽屉里抓出几块糖给我。我不懂得说谢谢,稀里糊涂地说声“阿门”,扭头就跑,随即听到他在后面哈哈大笑,吓得我攥着水果糖跑得更快了。现在想起来蛮有意思的!</p> <p>1944年底,爸爸妈妈在濮阳喜结连理。</p> <p>1945年阴历十月底,我在濮阳老城西街大姨家诊所来到了这个世上,所以说濮阳是我的老家。</p> <p>右边是我大姨,抱着小我一岁的表弟 ,站立的是大我一岁的表姐,他们是我小时候最亲密的玩伴。</p> <p class="ql-block">这傻小子可爱吧?</p> <p>眉清目秀的小学生,呵呵!</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父母忙工作,我几乎天天长在大姨家。有一幅画面至今深印在脑海中:我和表弟躺在被窝里,油灯昏黄的光亮映在墙壁上,一跳一跳的。奶奶(我跟着表弟叫)摇着纺车纺线,发出嗡嗡的低响,大姨坐在板凳上纳鞋底,线绳穿过鞋底时发出哧啦哧啦的声音,两个女人低声说着话,不时发出压抑的笑声,我很快就在这种温馨的交响曲中沉沉睡去。</p><p class="ql-block">在北京琉璃河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什么事,父亲揍了我一顿,我哭闹着说:“我不跟你们过了,我要回家!”父亲怒声问我:“这里就是你的家,你回什么家?”我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回濮阳,大姨家是我的家!”结果把父母气的哭笑不得。那时候不懂事,但是也恰好说明了我对大姨家和濮阳的感情之深!</p> <p>在濮阳市台前县黄河边树立着一座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1947年4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从此处渡过黄河,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两年后就解放了全中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p><p>我父亲被抽调到干部团,追随大军过河接收新解放区。不料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包抄过来,干部团没能过河,只好撤退回来分散到乡下打游击。</p> <p>当时我还不满两岁,父母带着我和大我11岁的三姨在黄河边的农村东躲西藏。因为奔波劳累营养不良,妈妈的奶水不够吃,于是每走到一个村子就找哺乳期的农妇给我要口奶吃,后来三姨对我说,为了吃口奶,你认了不少干娘。真应了那句话“有奶便是娘”啊!我非常感谢黄河边那些曾经喂过我乳汁的干娘,你们就是我的娘亲,我会永远牢记你们的哺育之恩!</p> <p>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解放初曾经有过一个平原省,1952年撤消,大部分地区并入河南省,1954年濮阳专区并入安阳专区,我即随父母北上了。原来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黄河北边的一些地区,如安阳、新乡、焦作等地不划入河北省而名正言顺呢?还有聊城、滨州、东营等黄河北边的地方划在山东省而不是河北省呢?后来才想明白,这是为了统一区划便于治理黄河,黄河两岸如果分属不同省区管理,容易扯皮出事,是不是这个缘故呢?</p> <p>很不容易从网上找到这张西完小的照片,这是我最早入学的学校,因为大姨家原来在西街,妈妈工作的县政府也在西街,所以我早早就进这个学校上学了。年纪小贪玩,经常旷课,因此留级一年。一次和同学打闹玩,右半边脸磕在课桌上,落下了掉下巴的毛病。记得曾经学习过一位高小毕业下乡知青徐建春的故事,为了验证我的记忆,刚才从网上查了一下,居然真有徐建春这位最早的下乡知青,她1950年高小毕业下乡带头组织互助组,后来又相继做过合作社、人民公社的领导,团省委副书记等职务,1998年从山东省人大副主任位置退休,也是一代风流人物啊!</p> <p>濮阳的四条主街,南街最繁华,店铺一家挨一家。我大姨家在西街的住宅紧邻县政府,后来被征用,调剂到南街西侧的一个院子。我来往南街就非常频繁了,记得有一家姓唐的饭馆,他家有两个小子跟我和表弟差不多大,我们经常在一起玩,约上邻居几个孩子在唐家院子里玩打仗的游戏,一拨扮解放军,一拨扮蒋匪军,嘴里模仿着枪声手榴弹声,反派角色纷纷倒地,然后再互换角色。玩到吃饭时间,我就会要一碗羊肉馅饺子,吃完后用袖口抹抹油嘴就走。当我的父母或者大姨路过时,唐掌柜就会笑呵呵地拦住收饭钱,大人顶多骂我一句“馋虫”就没事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父亲调到东街的濮阳专署工作,有时候到大姨家接我天就黑了,路过四牌楼底下时,我就走不动了,有卖酱牛肉的,卖吊炉烧饼的,卖胡辣汤的,小推车上点着一个小小的电石灯(乙炔灯),小火苗亮亮的,多大的风也吹不灭。不买一个烧饼夹几块酱牛肉,我绝对赖着不走,有时候还会添上一碗胡辣汤,爸爸妈妈无奈之下只好满足我的无理要求。</p> <p>濮阳老城面积不大,我的活动范围多在南街东街,几乎大小饭馆食摊都认识我这个混吃小魔王,想起来小时候在老家那几年过的实在快活啊!</p> <p>四牌楼底下这家壮馍铺可是个老字号了, 壮馍是濮阳特色食品,非常好吃。前些年我偕老伴回濮阳,表姐夫特意带我们到这里品尝,老伴赞不绝口,一直没有忘怀。疫情期间她迷上了网购,曾经想网上购买壮馍,后来想到只有现做的壮馍才好吃,于是做罢了,这也是一种乡愁吧?</p> <p>除了南街,濮阳东街也比较繁华,离四牌楼不远就是一家照相馆,我在那里照过几次像。专署在东街,教堂在东街,少年之家在东街,我后来转学到东完小 ,曾经在少年之家登台表演过节目。东完小对过是一个清真寺,专署对面是一个广场,每年庙会那里最热闹了,唱大戏的,演杂技的,濮阳是著名的杂技之乡;我最喜欢看拉洋片。平时这里会举行集会,印象比较深的是斯大林逝世的追悼大会,好像规模很大。从东街往东走,有长途汽车站,有东关医院,大姨夫和大姨都是这座教会医院培养出来的。我曾经跟着妈妈在医院外面洋房的地下室住过一段时间,东面还有一个师范学校,一所中学……几年前我去那里,很多记忆中的建筑都没有了,时隔几十年,天翻地覆的变化啊!</p> <p>1975年发现的中原油田,现在是中国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大油田的开发带动了濮阳的经济发展,1983年,撤消了安阳专区濮阳县,成立濮阳市,现在的濮阳县是濮阳市的郊区。</p> <p>2016年,濮阳盼望已久的火车终于开通了,多年来,交通不畅严重制约了这座古城的发展。记得1967年我曾经回过一次濮阳,是从汤阴乘小火车回去的,车厢晃晃荡荡,速度慢慢悠悠,是一次难得的体验。</p> <p>近年来,濮阳也出了两个知名人物,一是巨贪将军谷俊山,一是德云社的笑星岳云鹏,世界大了好坏人都有啊!</p> <p>你能想像这是一个新农村吗?</p> <p>濮阳获得过多项荣誉称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书香濮阳等,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濮阳正在中原大地上崛起!</p> <p>忆起往事几多愁,恰似黄河向东流,岁月如梭人已老,何时驾车再重游?</p> <p>祖籍黄河南,生在黄河北;曾居黄河源,到过黄河尾;谁解游子意?唯有黄河水!</p><p>十几年前游东营黄河入海口时有感作</p> <p>我爱你,黄河!</p><p>我爱你,老家濮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