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高平 看“围城”

太行树神焦语录

<p>  高平,古称泫氏,旧谓长平,历史悠久,文脉深厚。</p><p> 高平城北五里有村曰围城,旧称赵壁,又称赵东长垒,因赵军垒壁故名。围城,恰如钱钟书《围城》所叙“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的那样神秘,单单路过望了几眼村名,就有想冲进去探个究竟的冲动。</p> <p>  一、古之围城</p><p> 围城地处高平市之“坎”位,东高西低,地理位置特殊。四面群岭环围,犹如大型情景剧“丽江印象”马帮传奇之演出剧场,又如西班牙之古斗牛场。整个村子东、北、南三面丘陵连绵,西偏南“坤”位有一出口,古人在此筑阁,来弥补坎位“离火焰升,坎水流下,坤本平坦,水冲成洼”的先天地理风水之缺。</p><p> 追本溯源,围城古称吴程村,建村之时,或以村民居多之“吴、程”两姓取得村名。</p> <p> 公元前260至259年,秦攻韩、赵之战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赵军在此设立指挥部。围城旧村所在沟谷是一处天然防御之所,西出口原本狭窄,南北皆是悬崖峭壁;村东尽头是石门村,石门为赵垒壁的后寨门,经石门可达韩王山、金门山。以围城旧村为主心的几条沟内可作几万人结集之营寨。村西北附近的高地有瞭望台,当地人叫“灯台座”,丹河对面的秦军动向从此可看得一清二楚。谷口村和王降村北延之丹河河畔,原为长平之战初期赵军所筑的“西垒壁”,被秦军攻占后变成“秦长垒”之组成部分。</p> <p>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四月,秦将王龁开始进攻驻扎在长平的廉颇部,秦、赵正式交战。当月,赵军一名叫做茄的裨将在执勤时遇到了一队秦军侦察兵,结果被秦兵斩杀。六月,秦军攻陷赵军两处鄣(要塞性城堡:古寨、秦城),夺取光狼城,斩杀四名尉。唐代《括地志》注有两鄣分别叫做都尉城和故谷城,在泽州高平县(今山西高平市)西二十五里。七月,赵军开始大举修筑垒壁。秦军强攻赵军壁垒,斩杀两名尉,夺取西壁垒。《括地志》曰:西壁垒在高平县北(应为西北。泛指丹河西岸的谷口、王降、王何等村沿线壁垒)六里,高平县北五里还有赵东壁(泛指丹河东岸的:企甲院、围城、箭头、石门等沿线壁垒),也叫赵东长垒。秦军异常凶猛,但赵军壁垒异常坚固,白起派出2.5万骑兵顺端氏河绕过长子,来到百里石长城(丹朱岭、朗公山、羊头山、金泉山一直到陵川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后面包抄,又派5000骑兵从今天的高平、店上(古称“赤土坡”、“金门镇”)出发,顺小东仓河直至故关,把赵军拦腰斩断,一分为二。赵括只得下令固守壁垒。九月,赵军被秦军围困粮草断绝45天后,发生人吃人事件,第46天,赵括率部突围四五次未能突破,被秦军射杀于围城村北。后吴程村改名围城。</p> <p>  长平之战后,秦占领长平,为掩盖秦军在长平犯下的“坑赵卒四十万”滔天罪行,便不再使用“长平”之名,将长平归入秦上党郡高都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古泫氏,旧长平,短高都”。但围城村确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至今未曾更名。</p> <p>  二、今之围城</p><p> 如今的围城村,已从原来的“大坑”中向南高地发展,往高平城方向蔓延,新村坐北朝南、面阳聚风、生机依旧。但这并没有改变围城古村之本来风水趋向。</p><p> 俯瞰围城,翠邑伟岭,沟壑纵横,梯田层层,绿树荫密。看东岭金峰叠翠,望西河两岸葱茏,瞧南坪绿裹幽居,观北岭玉脉承村。村民居此,三街十八巷,两阁定方圆,五券立乾坤,河从村中过,处处圆润吉。四面与山门、企甲院、箭头、东山、王寺相邻,犹如八凤朝阳。</p> <p>(围城村走出来的艺术大师李胜贵先生)</p> <p>  这便有了后来从围城村走出众多的社会各界精英,皆与围城立向高平县城之“坎”位和村水出口“坤”位有直接关系。“坎”所代表的时间为农历十一月,子年、月、日、时,冬至大寒45天。在历史上,赵军“弹尽粮绝”最为惨烈煎熬了45天围困。此“坎”可谓“一陷千古留悲鸣,四十万白骨埋长平”。</p><p> 近观围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无不受天地日月滋养,在这方被千万英魂鲜血浸染过的红土地上,孕育出了“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优秀儿女。《易经》中坎的符号由古人观望滔滔江河,见中流强劲有力,像射箭态势,并向两边撞开一道道或缓或急之波汶水流,它象征水。坎卦除象征水之外,还代表月亮。坎为水、为险,两坎相重,一阳陷二阴。所幸阴虚阳实,诚信可豁然贯通。虽险难重重,却方能显人性光彩。莫非是说围城走出的人多涉足“水”“月”“城”行业。虽“坎”在其中,但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p><p> 这里的双人旱船名扬高平,朝阳剧团声震上党,更有上党梆子名家吴婉芝、吴国华名震南太行,这里还有书画家、雕塑家艺术家李胜贵等名人,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小官员、博士、硕士、本科以上人才上百人。</p> <p>  这里的一洞、二堂、两阁、五庙构筑精美,气势非凡。二号民居的房东向我们介绍了古建筑和大门外建筑木雕构件近年频频被盗的尴尬境遇。围城之势,首数玉皇庙,周围砖石斑驳,城墙交错,魏然耸立,顺势而下,到达古官道(正街),犹如太极图中的黑白分界线,蜿蜒自然,泾渭分明。围城村边“南圪边”的大院,便是上党梆子名角吴婉芝的旧居,院内有两盘大石碾,紧邻官道。官道旧时也是河道,各街巷水流在石板河道上由东北向西南穿街汇聚,流向西佛阁出口。</p><p> 村西西佛阁原为村中唯一的出水河道和进出通道,阁西券门上碑额刻有“永镇金峰”四个大字,右上角有圆形窗户,用于通风瞭望。西佛阁内侧(东)匾额不知何时被盗,阁一层为拱圈通道,二层南、北、西三面为砖木结构建筑,东为砖砌墙体。西佛阁,南侧原为土岭,近代被取土挖掘成豁口。</p> <p>  围城村历史上位处战略要地,巧的是山西省战备棉花储备库&nbsp;674库也选址在村东沟的尽头,十分隐蔽,和两千多年前的赵军想法一样。</p><p> 和围城村一样地理位置特殊的还有高平河西镇的回山村,这里也是中国传统村落,有分别修建于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五阁十庙古建筑,很早以前就有上党梆子剧团,1951年归县新光剧团,后改为人民剧团。不一样的是回山村之“关”口在正南“离”位,离在八卦中为“火”,故,回山村自古以来以烧制砂锅、砖瓦琉璃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三、尾声</p><p class="ql-block"> 千年烽火染仓岭,万具肉躯浸围城。金代王刚在《大粮积雪》中写道:“大粮山头雪成堆,赵壁秦城迹已埋。犹喜丰年应有照,阳春一曲为谁裁?” 高平人是好爽的,上党梆子是高亢的。历史正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虽说的有些血腥,但这与长平之战之悲壮确有过之无不及。</p><p class="ql-block"> 在晋城地区,像围城村一样,村名带“城”字并不多,但凡带“城”字,势必不俗。沁水郑庄镇的西城,是古端氏县治所,陵川的盖城曾是古盖州治所,阳城的泽城,曾是古濩泽县治所……在历史的烟云中尽管这些“城”已式微为“村”,但我们应当铭记它们曾经的历史地位。围城,也不例外。</p> <p>  历史的高平是厚重的,历史的围城是古老的,宛如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深深镌刻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丰碑之上。炎帝神农始祖农耕文化,仓颉造字汉字文化,王叔和脉经中医文化,长平之战战争文化等等,这些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都将是高平未来打造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和命脉。在历史的启迪下,高平如何走出转型发展的“围城”?在浴火中得以重生,这是摆在高平市政府面前的一场历史大考。</p> <p>(高平围城书画艺术大师李胜贵书画塑像作品)</p> <p>我是太行树神焦语录。鹰视太行微信公众号:13593349418。谢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