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

守心明性

<p class="ql-block">玉门,魂牵梦萦的地方。不论在哪里,到何时,对它的这份情一直在内心深处。它对我而言是故乡,是永久磨灭不了的记忆。我将自己最好的年华搁在了那里,如今重拾那段记忆内心多少有些伤感,玉门老了,我们也开始老了。</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前,这里因油田设市,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3万人,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石油产量降到历史最低点,这座“因油而建”的城市因为单一资源的发展路线终于走到“因油而废”的地步。而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市政府和油田基地相继搬离,9万居民弃城外迁,城中弃楼遍地,几成空城。</p> <p class="ql-block">玉门老君庙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日寇和苏联联手封锁我国国际救援通道后,石油等战略物资极为紧缺,当时有“一滴石油一滴血”的说法,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早在‘七·七事变’前就想开发陕北的延长油田,但当设备运抵该地不久,该地即为红军占领。1939年,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又欲开发玉门油田,但苦于设备不足,于是便向共产党求救,周恩来亲自批示将延长油田的老设备紧急调运到玉门油田来,让国民党再一次看到国共合作的决心。</p><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坐落于戈壁腹地,祁连山下,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1957年12月,新中国宣布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这里建成以来,玉门油田便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担负起了“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开发于1939年,已走过了80年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1953~1957年先后投入开发的有老君庙、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油田。1954年,玉门油田首批15名技术工人参加了上海炼油厂建设;1955年,奔赴柴达木勘探找油;1956年,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以及支援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的筹备建设。1958年支援四川盆地石油建设;1960年9月26日,由玉门油田32118钻井队承钻的松西3井喷油。1970年,玉门油田三分之一的骨干和精良设备,调往庆阳;1991年初,以玉门油田人为主力的吐哈会战展开,一个年产300万吨的油田诞生在祖国的西北边陲。1997年,油田重上酒西展开勘探,开发成立了单北、青西两个油田。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李季曾赋诗盛赞玉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p> <p class="ql-block">抽油机,因为油层深浅不一,所以用的型号也会不同,玉门属于浅层井,一般都是这种小型号的抽油机(俗名磕头机)。</p><p class="ql-block">油田有个比较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楼群边,住宅区也许就会有这样一口井杵在那里正在工作,方圆留有合适的修井距离,不影响居住。个别区域工作区和生活区界限不是很分明,我家楼房单元门出来十几米处就是一口井。</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被一片钻天杨包围的小庙叫做老君庙,小庙坐北朝南,建筑与一般寺庙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是庙里正中端坐的是太上老君,两边各一侍童,两边墙壁画有各种神话故事。出庙门而立,左右两边各一不大的厢房。左边厢房也就算是陈列馆了,除了墙上挂着的几张旧照片也没有别的什么物件。因为离职前我被局工会借调过去和矿里仅有的几个绘画人员翻新老君庙迎接矿庆,大约三个月都在庙里工作。天天坐在脚手架上描梁画栋,压根没有思考过老君庙这个名称有什么不对,如今却心生疑问,太上老君不是道教吗?为什么会住在庙里呢?那时右厢房常驻一位天水籍的道士,估计当时若问他这个问题,他脑袋里也会是一团浆糊。</p> <p class="ql-block">这个曾经香火旺盛的地方如今大门紧锁,落寞的让人心疼。</p> <p class="ql-block">庙门向前不远的那座桥是唯一通往西山的路。桥下有条由南向北水流不大的河,因为流水面上一直飘浮着原油颗粒顺水而下,所以这条河叫做石油河。桥的南边一直向前就是祁连山,这条河就是祁连山雪溶化形成的,也是玉门唯一的水源,叫做豆腐台水源。</p><p class="ql-block">儿时的我们常在没有雨的日子,带一小瓶汽油偷跑过河上西山玩,西山也是光秃秃的,所谓的玩无非就是比赛爬爬山,捡几颗自己认为好看的石子。回家时需要再次拎鞋过河,河面的原油粒会粘在光腿子上,所以我们出发前就用一个玻璃瓶装些汽油,回到岸边用汽油擦干净油渍,再用河水洗干净汽油印才穿鞋袜上山回家。去河坝玩都是偷着去的,万一让父母知道一定会被揍的,不仅仅因为河水太冰容易感冒,而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河在下雨天会出现山洪泥石流,我一位同学就因为出现雷阵雨引发山洪永远的留在了那里。</p> <p class="ql-block">对它我比较陌生,这组照片是我2015年12月回单位办事情时照的。我离开玉门时老君庙门前还没有这个大块头,玉门油田被国家树立了中国石油一面旗帜,它大概就是那个时候被安放此处的吧。</p> <p class="ql-block">以前老君庙香火挺旺,但通往老君庙的唯一公路路面比较窄而且坡度很大,左侧又是山的峭壁,出于对香客的安全考虑,就从山顶修了条比较陡的水泥台阶,一直通到庙门前的停车场。因为台阶几乎是直线距离,爬起来比较累,所以台阶拐弯处修了两座铁皮质的凉亭以便于休息。</p><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生活基地于2005年在酒泉建成并搬迁投运,玉门油田成了彻底的工作地,老君庙几乎没了香客,也极少有参观的人,就剩凉亭挂在半山腰孤独的守望着脚下的老君庙。</p> <p class="ql-block">通往庙门的公路,以前全是土路,后来筑成了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新的桥用来纪念旧时光,我和它不熟。</p> <p class="ql-block">石油历史上最早的原油罐。</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不能称之为窑洞,儿时我们经常钻进去玩,它们比窑洞低矮简洁很多,真的只能叫做穴窟,可以想象那个时期石油前辈们生活何等艰苦。</p> <p class="ql-block">这密布的洞穴是刚开始石油工人的宿舍,当年很多人为了石油事业,拖家带口到了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很多工人的子女就是在这些洞穴中出生。</p> <p class="ql-block">河被截流了,做成了水渠,还在施工当中。</p> <p class="ql-block">土坡如今都被水泥裹成了梯田状。</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山依旧沉静着,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不由感叹时光荏苒,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身处一座农业城市,身边人一听到我是中石油员工,表现出各种羡慕嫉妒恨的样子,说石油单位如何富有,我不想争辩,不想描述,淡然一笑。</p><p class="ql-block">石油人的艰辛与不易只有自己知道,有些人真的是在用生命工作。我默默缅怀因工作事故和意外失去生命的那十几位同学和朋友,个别人在工作现场失去生命时才刚二十岁,他们永远把青春驻留在了那片戈壁滩上。</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工作时的状态,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女孩子天天满手满身油污。下班时要先用汽油或者煤油洗去手上油污,然后用洗衣粉再洗两遍手,就穿着一身油污的工作服去食堂吃饭。没有任何不好意思,馒头就着工作服上各种混合的工业油味吃的还挺嗨,饭桌上大家说说笑笑,现在想想当时的我们多没心没肺啊!</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油矿工作车辆都比较老旧,多是东风,解放、跃进130之类,稍好一点的就是驼铃客车和212吉普车,偶尔有一两辆日本面包车。领导的专车也才是老牌桑塔纳,修理是需要从小修到三保甚至大修,有时也会按工作需要改装一些车辆,不过多是履带式拖拉机。</p><p class="ql-block">油矿有很多特种车辆,比如水泥厂,压裂车等,履带式拖拉机,推土机和各种叉车,铲车也是必备的。如今很多车辆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了。</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我们没有那么多想法,也没有各种嫌弃,就我师傅说的,我们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而已,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p> <p class="ql-block">山静默着,无声的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玉门石油人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顺公路漫步上来,站在这块不曾相识的大石面前,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是啊,我们都已是知天命之年,这个摇篮怎么可能没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老君庙油矿机关对面的农工商百货店。</p> <p class="ql-block">老玉门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玉门市处于祁连山北边,地理位置是南高北低,据说由上而下一公里基本就有一米的落差。玉门市是由南至北的窄长条,而且成打开的圆规状,我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就是玉门市的最高点。老君庙油矿地处最南边,南北方向只有两条较宽的马路贯穿全市,而且路面也是由南往北越来越宽一些,油矿的机关大院门前停车场就是市区的最高点,停车场也就三百平左右,犹如圆规的头部,东西马路有像圆规两条叉开的腿。这是西马路路口。</p> <p class="ql-block">我矿的大会堂兼演艺厅。演艺厅对面的路也算是东马路起点了,此刻我延东马路一路向北(向下)。</p> <p class="ql-block">矿职工活动中心。这里的活动丰富多彩,图书馆,文工队,棋牌室,健身房,乒乓球室等,每天傍晚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那时候单位的文体活动非常多,各单位之间各种球赛,文艺演出,手工比赛,职工的生活目标简单却很充实。</p> <p class="ql-block">这两栋楼的南边就是矿机关大院。马路边这两个小卖部一直生意超好,那时候就市中心有两个比较大的百货商场,距离也有些远,一般礼拜天休息才会去转转。日常购物就在居住区的小卖部。这铺子门口也成了很多待业青年的聚集地,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p> <p class="ql-block">绿色顶的两层建筑就是老君庙油矿卫生所,和上图那两个小卖部面对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马路。以前两侧都是老君庙油矿六层的职工居住楼,现在也被拆平了。</p> <p class="ql-block">曾经是人头攒动的新华书店、南坪照相馆,还有百货商店,如今封堵的大门尘封了一切。</p> <p class="ql-block">我学生时期,中坪区十字路口有一位聋哑人,用一个大铁桶做的烤炉做馅饼,他一年四季只卖馅饼,馅多皮脆,味道非常好,因为卖馅饼的是聋哑人,大家就称馅饼为哑巴馅饼,当时五角钱也算是比较贵了,但是他的馅饼卖的非常快,经常很早就收摊了。</p><p class="ql-block">可能哑巴馅饼在当时名声比较大,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现在中坪区竟然还有一家哑巴馅饼,于是要了一个尝尝,此哑巴非彼哑巴。</p> <p class="ql-block">老君庙属于南坪区,从这栋楼开始往北到公园大门就属于中坪区了。中坪区是石油管理局机关和玉门市政府各种部门集中地,公检法办公楼都在此地段。</p><p class="ql-block">照片里的宾馆属于老君庙油矿农工商,是当时对外最上档次的宾馆。</p> <p class="ql-block">局机关大院。1940年5月,中国有杆泵采油技术开始用于玉门老君庙油田。1941年,甘肃油矿局成立,也就是现在玉门石油管理局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玉门石油管理局机关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蓝色玻璃橘黄顶的圆形建筑是局机关宾馆,是典型的俄式建筑,听说当年朱德委员长来视察的时候就住在这里。后来经过豪华翻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里接待了很多省部级领导和外宾。</p><p class="ql-block">保龄球馆我记得是94年建成的,主要是服务局宾馆的,当时普通职工很难进得去。</p> <p class="ql-block">位与宾馆和保龄球馆中间这栋大楼是文化宫,也就是最早的大型石油工人俱乐部。里面各种小孩子游艺厅,售票几毛钱玩一次的那种室内小火车,摇摇船、气枪射击之类。每逢周天嫣然进了幼儿园的感觉。逢年过节这里也是室内灯展所在地。在这个老城里,当初可以说应有尽有功能很全。</p> <p class="ql-block">机关办公楼北边紧挨着玉门市唯一的公园。占地面积不算大,不急不缓仔细走一遍也就用时半小时而已。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树种很单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所以玉门最多的是钻天杨和大叶杨,而且叶子几乎都是顺东一边长。花圃里种有大丛的刺玫和迎春。最多的花是虞美人和八瓣梅。我这次来是腊月,这里一片萧然。</p><p class="ql-block">此照片是进入公园的南门,其实就是把公园西南角围栏开一个一米左右的栏杆铁门,方便游人进入公园。我们小的时候公园东拐角还有一个不大的动物园,里面除了常见的猴子鹦鹉以外还有狗熊和狼,火鸡等等。小学时期老师通知下午带纱巾,就知道要带我们去动物园,纱巾是用来挑逗那几只孔雀的。各色挥舞的纱巾不但会让孔雀开屏,还会让大白鹅发怒,专挑穿裙子的光腿肚追着拧。老师可不是单纯让我们出来玩的,回来就得写一篇作文,但这些都成了少年时期有趣快乐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九零年前后这个动物园被拆除了,改成了户外儿童游乐园和一个人工湖。各种蹦床小火车,发展经济带来的不一定全是快乐,这些游乐怎么也没有动物那样让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人工湖</p> <p class="ql-block">游乐园一角安放着这架飞机,据说这是一架苏联捐给油田的飞机。当时玉门油田的开发得到过苏联和美国一些帮助,这些外籍石油人因为工作关系长期居住在玉门油田,后来个别人在此落户结婚生子。玉门很多建筑都带有俄式建筑风格,身边也有几位俄籍混血同学。</p> <p class="ql-block">公园中央有‘铁人’王进喜的铜铸雕像,立于九十年代初。</p><p class="ql-block">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祖籍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成为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p><p class="ql-block">王进喜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玉门解放后成为一名新中国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王进喜被确诊为胃癌晚期。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因胃癌医治无效不幸病逝,终年47岁。</p> <p class="ql-block">孙建初纪念碑位于公园大门西北角,九零年以前进了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碑,现在被加盖在门前的楼遮挡了,进了大门必须绕过那栋楼才能看到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孙建初,字子乾(1897年8月18日-1952年11月10日)河南濮阳县人,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精研地质,学有独到。从事地质调查勘探工作二十余年。外国学者称孙建初为“中国石油之父”,中国人称他为“中国石油奠基人”。1938年创成玉门油矿,所著《甘肃玉门油田地质》、《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等书,对地质学贡献极大。曾任第一届兰州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西北财政经济委员,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处长。是我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家。</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人的大功臣与骄傲,可如今就是石油行业知道他的人大概也是寥寥无几。儿时每逢清明节老师都会带我们来孙建初纪念碑前进献花圈和花朵,而且花朵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那时练就了用布纹纸做花朵的本领。</p> <p class="ql-block">公园大门与通讯大楼顶角而立。</p> <p class="ql-block">九零年代电话通讯刚开始兴起,记得我家装一部座机电话花了2100元,1992年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这可不是个小数字。通讯处当时可是人人艳羡的单位,看看这办公大楼就知道这个单位有多牛,毫不逊色于现在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这算是玉门市的市中心,也叫北坪区,百货商店,贸易市场,餐饮娱乐场所集中地。</p><p class="ql-block">被车挡住的视线区有一个水泥小碉堡,父亲说他二十岁到玉门工作的时候就有那个东西,至今为止我们也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是不是真碉堡?西河坝山体里的确有地道是真的,而且不止一条。小学时好几个同学一起进去过,就是白天也是越往进越黑,我们都是没胆量深入里面探个究竟的。后来洞口做了大铁栏杆门锁起来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好奇心也消磨殆尽,便淡忘了它。</p><p class="ql-block">从来没有留心过这个玉门市唯一的红绿灯是什么时候安的,只知道它一直就是个摆设,从没亮过。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把和朋友约吃饭的标志从碉堡等我换了红绿灯等我。</p> <p class="ql-block">如今就是市中心的居住区也是人影稀疏。</p> <p class="ql-block">对此酒场记忆犹新。据说酒是请茅台酒厂走穴的技工调兑的,会喝酒的都说酒非常好。西北人爱喝酒,也有特能喝酒的,油田人素以粗犷豪放著称,喝酒就是隔三差五的事。</p> <p class="ql-block">玉门炼油厂,这是父亲原工作单位。我们国家的第一桶油可是在这里炼出来的,它诞生在抗战烽火中,以产品供应作为其支援抗战的独特方式,油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战大后方,对缓解大后方的油荒、维持战时后方交通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是炼油厂正门,也叫南门,还有一个东门和北门,西面是西河坝山边沿。</p> <p class="ql-block">炼油厂初期模样。</p> <p class="ql-block">炼油厂厂区只能借助网图看看了。</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就住在炼油厂厂区不远处,经常会进厂区玩耍,车间一个连接一个,每个车间的气味都不相同,气味难闻怪异。石油系统的职业病非常多,而且有些是致命的。不了解石油行业的人只羡慕石油人的工资补贴高,哪里知道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多差,哪里知道他们的工作的危害和危险性。石油人真的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如今非本单位员工是不允许进入的,而且不允许拍照。只能远远的照一张。</p> <p class="ql-block">父亲曾今工作的办公楼,就在进厂门西边。</p> <p class="ql-block">炼油厂工会俱乐部。80年代父亲是会维修各种无线电的木工,所以单位让他负责电视房,24寸的彩电在当时可是很珍贵的。每天晚饭后和父亲一起去俱乐部开电视,就两个频道,有喜欢的就看看,不想看节目就去串门子,看看别的娱乐室老爷子打麻将,下象棋,或者去乒乓球室胡乱拍一阵。记得那时节目是十点半左右结束,帮父亲打扫完卫生,摆放好长条凳一起回家。</p> <p class="ql-block">这是炼油厂当初最豪华的招待所,接待的都是省里部里的领导。里面到底有多豪华还是小孩子的我也没机会知道,就当时的物资资源来看估计也就是现在一个三星级酒店的水准吧。</p> <p class="ql-block">液态氢球形罐。</p> <p class="ql-block">90年我就和父母居住在此楼上。</p> <p class="ql-block">父亲住在三单元五楼,下楼右手边楼的东头四合院就是他调动岗位后的工作单位。</p> <p class="ql-block">楼前是炼油厂的足球场,足球场和炼油厂消防二中队相连,消防队就在炼油厂门东边。炼油厂是易燃易爆单位,消防安全第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炼油厂足球场。炼油厂的各种大型活动都在这里进行,也是我门放风筝的好地方。炼油厂职工运动会和子弟学校每年的运动会也都在这里进行。因为运动场在家门口我失去了买冰棍的机会,但也有开溜回家的方便。</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消防二中队,现在成大队了。</p> <p class="ql-block">足球场西边的小树林,正对炼油厂正门。</p><p class="ql-block">考试前的时光多半都是在这里消耗掉的,拿本书装模作样去背书,然后就和闺蜜在这座假山边上玩水聊天。</p> <p class="ql-block">规划设计院,最早期的炼油厂子弟学校,此楼地基原是学校大门门房,校门正对东北方三叉路口。1986年成立了炼油厂技校,门房拆除盖起了这栋当时让我们羡慕嫉妒恨的楼,中小学生和技校生同时进出一个大门,摩擦时有发生,于是技校围了院子独门独户了。子弟学校的门改在了正东。</p><p class="ql-block">别看这样一个独栋楼的学校,它当时在石油行业还是有些名声的。许多兄弟油田的子弟要考进来还是有些难度的。</p> <p class="ql-block">技校门对面就是通往炼油厂的路,我家就在对面楼群。</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母校,炼油厂子弟学校。那栋教学楼里留下太多记忆。</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校园操场也成了料场。</p> <p class="ql-block">炼油路向东不远就是解放门区,这也是七十年代玉门市唯一的盘旋路,后来三三区建了一个盘旋路。</p><p class="ql-block">路东面有玉门市最早的一个俄式建筑的电影院,石油工人电影院。小时候看电影还比较多,学校每年有几次包场,全校师生一起看,但是我却没记住一部。倒是父亲领全家看的第一部3D电影《欢欢笑笑》《少林寺》还记忆犹新。父亲爱听书,为了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买票被挤得几乎两脚不着地。记得当天电影院过道里都站满了人,演出中喝彩声不断,本来演出三天,后来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加了两场,那时还年轻力壮的父亲天天打仗一样抢票,一场没落下,从那时我喜欢上了听书。</p> <p class="ql-block">炼油路向东不远就是解放门区,这也是玉门市最早的盘旋路,三三区还有一个盘旋路。</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贯穿南北的西马路,解放门区域的路面要比老君庙区域和中坪区的路宽很多。</p><p class="ql-block">再往下还有很多单位和居民区,但我因为时间问题必须返程,所以只去了自己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玉门曾名副其实“富得流油”,凭第一口油井贡献了当地人不错的收入。但伴随石油资源耗竭,当地政府移址,9成企业迁出。玉门成了真正的“空城”。</p> <p class="ql-block">透过这些窗户,你可以看到很多曾经相伴,终被遗弃的破旧家具。它们是那个时代留存下来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末,玉门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也许感觉这里迟早有一天会失去希望,2003年玉门市委便开始迁移至当时的玉门镇,也就是后来的玉门市,油田所在地被改称为了玉门老市区。老市区目前常住人口超过15000人,主要包括原住民和一些退休工人。</p><p class="ql-block">玉门老城区曾以28元/平方米的房价惊吓到了世人,但是这就是现实。</p> <p class="ql-block">玉门老市区并非完全处于废弃状态,尚有过万常住人口,只不过更多聚居于旧城的北坪区。油田也处于继续开发利用状态,不少地方的“磕头机”运转正常。</p> <p class="ql-block">现在玉门石油管理局仍在这里设有机构。工人周末和假期一般都住在酒泉市区,周日下午赶回来准备下一周的工作。所以,周日到周五,玉门老市区北坪一带可以说十分热闹,丝毫没有“弃城”之感。但是当这些红蓝衣服的石油工人离开,寂静和衰老的氛围就会随之而来。</p> <p class="ql-block">玉门依矿而建,因油而生,也被石油掏空了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曾经学习过得石油技校,这所学校为兄弟油田培养输送了很多石油技工,不少人在全国石油系统专业技术比武中都拿过冠亚军。</p><p class="ql-block">石油人的精神就如这貌似荒凉的戈壁滩,表面荒芜,骨子深处蕴藏着无限宝藏,用它宽广无私的胸怀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酒泉玉门石油管理局机关</p> <p class="ql-block">酒泉肃州区玉门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p> <p class="ql-block">酒泉生活基地建设的挺美,可是我去了总有一种莫名的疏离感,对老玉门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疼与不舍。</p><p class="ql-block">对祖籍我没有太多感情,因为它对于我来说就是资料表里的必填项而已。但是对于老玉门我是一种割舍不掉的故乡情。那里留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记忆。它烙在了心底,永远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离开玉门定居在张掖二十年,我却一直感觉自己是个异乡人,此心安处是吾乡,原来我的心一直在流浪。</p><p class="ql-block">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