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游记之鹭岛(下)

一路有你

<p>(接上篇)</p><p>演武大桥</p><p> 位于环岛路海军码头,厦门大学白城校区以西,建在演武场、演武池遗址。紧贴海平面缓缓地延伸,如波浪起伏。远观像展翅飞翔的白鹭,稍近看似腾空的白龙,再近了看又如一条跃出水面的大白鲸。站在桥上极目远望,水天一色,水随天去。仿佛抚摸着大白鲸光滑的头,黑黑的眼睛里藏着娇羞的清澈,身不由己地张开双臂拥抱它,让它贴近我的身体,贴近我的脸,再给它一个深深的吻。</p><p> 它是目前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一座垮海大桥,如此紧贴海平面而建,完全是为保护厦门大学白城校区。</p> <p>胡里山炮台</p><p> 位于环岛路东南端的海岬突出部,始建于光绪二十年,曾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辉煌记载。“八闽门户,天南锁钥”,同时也见证了那些悲怆灾难的历史岁月,血与泪的厮杀中,演绎了多少的悲欢离合,承载了多少星辰往事。而如今,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部誓死保家卫国的血泪史和一段沉沦百年的深情。</p><p><br></p> <p>  1841年鸦片战争抗英保卫战中,以石壁山炮台(今胡里山炮台)为代表的厦门港要塞被英军摧毁,厦门岛一度被英军攻陷,闽海国门,顿时洞开。之后重建德式炮台,购置德国克虏伯大炮,由于经费问题,历时22年才得以完成。</p><p>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割台湾给日本,日军盘据在诸岛上,窥视厦门,早已对厦门垂涎三尺。1900年8月,日军制造火灾,并以东本寺被焚为借口,公然派兵登陆厦门,守台官兵脱去炮衣,掉转炮口对准鼓浪屿海面的日舰和日本领事馆,日军慑于大炮威力,不得不于8月31日撤兵回舰。</p><p>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9月3日,日舰3艘闯入厦门外港,炮击白石山、胡里山、曾厝海军基场,胡里山炮台及其他炮台开炮还击,克虏伯大炮将日军830吨级舰“若竹”号击沉,日军死伤21人。</p><p> 1938年,日军海军部队的战机对厦门岛进行13次轰炸,出动战机63架次,投弹200枚以上,我人民死伤近百人。</p><p> 日机狂轰滥炸东南著名学府厦门大学,校园宿舍区被炸成一片废墟。厦门大学一度搬到鼓浪屿,又再次搬迁到长汀,在长汀坚持办学8年之久,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才搬回厦门。</p><p> 1957年,厦门钢铁厂建厂初期缺乏原材料,以每公斤8分钱的价格购买了两门克虏佰大炮,拆作原料。西炮拆完后,准备拆东炮时,被市委书记出面制止,东炮得以保存下来。西炮部分已另行加工成机器部件,另尚余一段收缩筒,现保存在厦门市博物馆。</p> <p>渡轮出海游</p><p> 我们来到和平码头,登上轮船,出海游,船票100元,全程1.5小时。本可以近距离观看大小金门岛,还可以上岛的,但近期由于两岸关系的缘故,轮船行至设在金门岛海面上的安全警线后就返回来了,只能远观,这才想起忘了带望眼镜。</p><p> 遥望远处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金门岛,一种酸楚的心情油然而生,仿佛那滔滔的海水正在向我诉说当年那场悲壮的战争 ——金门战役。</p> <p>  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取得大陆全部胜利后,国军撤退到台湾及大陆周边沿海小岛上,作垂死挣扎,相对于解放军的兵力优势,国军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两军对峙中,国军除了拥有大炮坦克外,唯一占据的就只有天然的海洋优势了,而正是这海洋优势,让没有海军的解放军止步于大陆海洋边沿地区。</p><p> 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路凯歌,所向披靡,1949年10月18日,刚刚收复厦门,骄傲轻敌,就仓促决定于24日发起金门战役。军长生病住院不能指挥作战,征集到的船只不够,考虑到敌人会向金门增派援军,只能分两批,待第一批登岛后船只返回再上第二批。登陆部队缺乏渡海作战经验,没有考虑潮汐对渡海作战的影响,仍然坚持24日攻打金门。</p><p> 解放军3个团9000多人,作为第一梯队乘坐民船先起发动攻击,不料登岛后就遭到敌军炮火轰炸,部分船只被炸毁,这时,正遇到退潮,船因搁浅无法返回,直至全部船只被炸毁。而第二梯队由于没有船而无法完成增援,登岛部队陷入孤军奋战的绝境,在岛上苦战三天三夜,后继无援,最终9000多将士除少数被俘外,其余壮烈牺牲。</p><p> 这也是解放军历史上唯一一次彻底的败战。</p> <p>  冥冥之中,似乎听见海的深处传来呼唤的声音,听不清晰,但隐约依稀,是在吟诵,是一首诗,对,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p><p>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p><p>我在这头,</p><p>母亲在那头.</p><p>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p><p>我在这头,</p><p>新娘在那头</p><p>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p><p>我在外头,</p><p>母亲在里头.</p><p>而现在,</p><p>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p><p>我在这头,</p><p>大陆在那头.</p> <p>厦门大学 集美学村</p><p> 说到这里,定要说陈嘉庚先生了。</p><p> 陈先生生于1874年,集美区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虽身处南洋,但心系祖国,积极支持国内的正义斗争:支持辛亥革命,坚决抗日,反对卖国,访问延安,声援制止内战。1961年在北京病逝,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p> <p>  陈嘉庚先生不但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实业家,而且还是一位毕生热诚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陈先生事业达致顶峰时,也不过拥有资产一、二千万元左右,而当时的华人比他富有的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慷慨输捐,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生活,唯陈嘉庚先生。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一亿美金以上,在他的带领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广范。</p> <p>  他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新加坡华侨学校。于1913年创办了集美高初两个小学,后又相继创办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业学校等,并建起医院、料技馆、图书馆、大型体育馆,使昔日偏僻的渔村变成了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后来中、高等学校合并成为集美大学)。</p> <p>  1921年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唯一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陈先生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先生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他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变卖了自己的三座大厦,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直至1937年春无力再支持厦大开支,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了政府。</p><p> 现在的厦门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培养出众多杰出的英才,例如陈景润(数学家),余光中(文学家、诗人),卢嘉锡(物理学家、化学家),张高丽(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厦门大学与鼓浪屿隔海相望,校内多处早期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大气美丽,被誉为“最美中国大学”。</p> <p>  仿佛在厦门大学的讲台上,传来陈先生深沉的闽南声音:“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p><p> 难道不是吗!</p><p> 单纯的年岁增长,并不表明成熟程度,教育是一种最强大的力量,它能将一个人塑造和培养成为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适应社会习俗,遵守道德规范,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自我,文明成熟的人。例如:科学书籍能让人免于愚昧,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教育贵在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久久为攻,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你若在教育方面偷工减料,可能暂时看不出有多少影响,但久而久之,回报你的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灵魂的荒芜,无可救药。这时你再想重拾起教育,那可比之前难上加难,又要经过一代、两代或三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p><p> (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