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吕不韦和李斯,谁更忠心?

晓墨

《大秦赋》终于演到了吕不韦离开咸阳城的这一集。<br>晓墨看了,颇为唏嘘。而他最后将大王和大秦托付给李斯的这一幕,为以后下来的许多事,也埋下了伏笔。<br>同样是秦王政的肱骨之臣,很多人会拿吕不韦和李斯作对比。晓墨却认为没有可比性。<br>为何?道理很简单:<br>你能拿你爹跟一名下属作对比吗?<br><br>是的,虽然央视很巧妙地避开了嬴政血统的焦点。<br>晓墨依旧认为嬴政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因为吕不韦做的每一件事,都真正是为嬴政和秦国发展考虑的。而一位权臣,恕我直言,为名利也好,为权利也好,甚至为名声也好,都难免会为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br>下面晓墨从几个方面来作个对比,就很清楚明白了:<br> <b>01李斯是个烫手的山药,吕不韦却煞费心思地推荐给嬴政了。</b><br><br>李斯有经天纬地之才,这点吕不韦早知道了。吕不韦让家臣专门去稷下学宫邀请他去秦国,他偏不愿意,宁肯自己悄咪咪地跑进秦国应聘。<br>这里面隐藏着很深的心计:一来,他想先看看秦国是否如传闻所说,有统一六国的能力;二来,他想先在民间显摆一下自己的能力。让秦国的实权派主动来邀请自己。<br>吕不韦怎么可能不知道他的心思,他主动地降低身份,邀请李斯来自己门下,更私底下考察这个人的能力。最后发现这个人果真名不虚传,有统一六国、治理天下的才能。<br><br>然鹅——<br>吕不韦在剧里说了关键点:李斯,大才也,但不知大王能否驾驭得了他。<br>人才和骏马一样,驾驭得了,跑赢天下。驾驭不了,反会被踩死了。<br>吕不韦用了一招,不仅帮嬴政驾驭住了李斯,还让李斯和嬴政之间建立了超乎上下级的深厚友谊。<br><br>他先让李斯当嬴政的廷尉,还让郎中樊於期故意“刁难”一下他。如何刁难?<br>明知李斯是一个文人,却让他军训,持着很重的长戈,不让他吃好喝好休息好,专门派去给秦王宫外值夜班。故意磨平他的傲气,考验他的耐性,最关键的是,让他和年轻的秦王混个脸熟。<br><br>果然三番五次以后,秦王注意到了这个人。<br>有人问:人才嘛,直接重用或推荐给秦王就好,何必整这么一出?<br>只能说,知子莫若父。<br>秦王政是什么人?自小就被人欺侮、野心极大,城府也极深。如果直接把李斯推荐给秦王政,秦王政很可能认为这是仲父专门安插的眼线。所以,吕不韦让李斯当了很长时间的廷尉,磨平李斯的棱角是其一,让他与秦王政有机会深入交流是其二。<br>自己谈的恋爱总比父母安排的相亲来得感情深,而且,他们两人还经常秉烛夜谈。<br><br>回到论题之初,为何晓墨判定吕不韦是嬴政的亲生父亲?<br>哪个权臣会如此苦心地扶植自己的“竞争者”?<br> <b>02吕不韦爱嬴政甚深,但Boss要的不是爱,是“懂”</b><br><br>吕不韦和李斯哪个更忠心,其实这个问题嬴政内心是清楚的。晓墨认为,他其实也知道自己是吕不韦的亲生儿子。<br>嬴政和吕不韦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东出、灭六国、统一天下。<br>矛盾的焦点只有两个:首先是统一天下的时间问题,其次是统一天下以后的管理大方略问题。<br><br>大秦,说白了是吕不韦用钱和智谋为自己谋取的天下。<br>想想看,一介“贱商”(商人在当年地位很低)有机会独当天下江山,这是何等的宏图伟业。但正如吕不韦所说,不容易,所以必须非常谨慎。<br>他花如此大的精力著书立说——《吕氏春秋》,野心在于千秋万代,不在于一时。所以他费尽心思在粮食上,在武器装备上,在人脉安排上,是让自己后代的江山能长久稳固的坐下去。<br><br>秦王嬴政的心思却不一样。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手握重兵强权,身上还背着对赵国公子的仇恨,你把他天天困在书房里念书,不把他憋疯才怪。<br>这一点,李斯看得透透的。<br><br>吕不韦采用的大方略是不战而挫人之兵,步步蚕食,直至统一,然后实施儒家仁政。<br>李斯的大方略是,立马东出,荡平六国,废除分封除,以法家严刑峻法治国。<br>以上两种,哪一种好?<br><br>对年轻帝皇来说,当然第二种最好,快意恩仇,一统天下,千秋万载。嬴政祖父在位三天就死了,他“父亲”在位三年也死了。他肯定也担心自己早死,时不我待,再等个几年,可就没有名留青史的机会了。<br><br>然鹅——<br>虽说是马后炮,但当时真不是荡平六国的最好时机,也不是大一统的最佳时机。<br>从何看出?<br>秦王政一死,六国的皇家余孽纷纷出来称王。<br>刘邦凭何平天下?就是恢复分封制!恢复分封制!!恢复分封制!!!<br>还有呢?标榜仁政!仁政!!仁政!!!<br>吕不韦眼界可谓远矣,他将秦国日后该走的路看得一清二楚。<br><br>嬴政没有跟着吕不韦的大方略去走,虽然也完成了统一,但中国要走回吕不韦策划的老路。<br>分封制是刘邦死后的一百多年,直至汉武帝,才真正废除的。<br>有的事情,必须水到渠成,不能急。<br><br>剧里埋了个小小的伏笔:<br>话外音说,吕不韦为秦国的发展殚精竭虑,可惜,他想给秦王政的却不是秦王政想要的。<br> <b>03成也李斯,败也李斯,私心最终战胜了忠心</b><br><br>如果说“懂”,李斯知嬴政至深。<br>如果说“亲”,李斯与嬴政还真只是上下属的关系。<br>还记得有一段,李斯劝嬴政亲政,万不得已是就罢相,嬴政立马黑脸、转身、严肃说:<br>李斯,你以为自己离寡人很近吗?<br>Boss的意思很明显:李斯,你就一打工的,在我的心里,不能和吕不韦相提并论,而且你想当丞相的野心也太明显了。<br>李斯何其聪明,当然明白嬴政的用意,自此君臣关系非常明确,君是君、臣是臣,不容僭越。即便他早早知道了太后的大秘密,也只是安排别人去说,自己绝对不说。<br><br>吕不韦的眼光何其独到,他早早地为嬴政安排好了去路,军方安排了蒙家。为何选择蒙家而不是宗室?嬴政的血统有问题这点大家都知道,军队是秦国最重要的根基,与其重用不信任自己的嬴氏宗室,不如重用既有基础,又有能力,还在找靠山的蒙家。<br>朝政上他拜托了李斯,虽然当时李斯还只是个客卿,左右丞相是芈启芈颠两兄弟。吕不韦和李斯在嬴政亲政问题上还闹过矛盾。但吕不韦很清晰,李斯是金子,终究会发光。<br><br>事实确实如此:<br>秦国在十几年间扫平六国,文治武功。<br>武功李斯居功起码过半,而文治政令几乎皆从他出。倒是和嬴政关系非常铁的蒙家。<br>武功虽有,不如王翦,文治当数书法写得好,其他就谈不上了。<br><br>很多人说,历史的发展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晓墨觉得未然。<br>有时候一个决定,有时候一个时机,会改变一个朝代的命运。<br>秦王政对后世治理大体方略基本回归吕不韦路线,决定立性情温和的扶苏为太子,施行仁政。然而在辅政大臣的人选上,他选了蒙家兄弟。<br><br>这又回到了根本问题上,人是难免有私心的。除非至亲。<br>为秦王政尽忠了一辈子的李斯,当知道秦王政选了蒙家兄弟而不是自己当辅政大臣后,甚敢心寒。再被赵高鼓动,竟偷改遗诏,诛杀扶苏和蒙家兄弟,立胡亥为王,自己当辅政大臣。<br>他以为以自己辅政能力,扶谁当王都会是明君。<br><br>晓墨常常想,如果李斯那一刻不是被私心主宰,将遗诏交予蒙家兄弟。或是秦王政熬到回了咸阳把遗诏交给蒙家兄弟再死,事情会不会完全不一样。<br>没有人知道。<br>李斯尽忠了一辈子,毁在了一时的私心,更毁了一代皇朝和千古功业。<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