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日下午,昆明市窦怀宇名师工作室邀请了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孙亚玲教授在昆明市第八中学为全体学员带来《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评价》的专题讲座。 孙亚玲老师是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云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专家、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学术前沿》(英文版)编委、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孙老师长期从事课程论与教学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本次活动中主要与大家交流了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孙教授首先抛出问题:为什么教师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最弱呢?究其原因,现在教师所接受的师范教育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其次,中考、高考指挥棒窄化了课程和教学,引导教师导向考试内容和形式,教师只是一个被动忠实的课程执行者;因此,现在我们应重视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 “角色扮演——看病”活动中,通过对教师和医生的行为进行类比,大家意识到观察、倾听、提问、测验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准确评价(判断)收集证据,评价是根据各种测量方法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的活动。测量是评价的基础,没有科学测量,评价就不客观、不准确、没有依据。 促进学生发展主要有两种互补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其中总结性评价是期末考、升学考等较为客观的外部评价,其标准和参照系是相对的,评价结果是对最终目标的检验,对比高低优劣,虽然较为客观、科学,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帮助相对较小;而形成性评价则是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分析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旨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改进,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该类评价的重视。<br> 形成性测量应该如何进行呢?首先应该明确测量的目标和程度,通过带领老师们对比两种类型的学习目标,孙老师强调,学习目标指导着教学活动,学习目标必须具体、可测,才能明确目标是否达成,客观地为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div><br></div><div>其次,要明确测量内容,测量内容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最后,应该进行多元测量,由于学生的先验知识、学习方式不同,测量很难完全准确,所以在纸笔测验、前测后测、口试、任务、模拟测验、档案袋、行为观察、出声思维等多种测量方法中至少需要使用其中一种方法测量,且测量要及时,对于课堂上很多转瞬即逝的现象要及时捕捉并回应。<br></div> 教学中,除了以上两种常用的评价方法,还有综合评价、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等评价方法。综合评价通过看品行、看学习、看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基本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盖面,一概而论;过程评价通过及时的、具体的启发性的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自我评价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情况做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从而发现自己的问题,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主动改进。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参与、发展,学生之间存在的是差异,而非差距,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少一些统一性的要求,多一些差异性的包容,利用多把尺子来进行综合性评价,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不断强化,直到成为学生的信念。“多一把评价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希望这一教学理念能深植于每一位教师心中,并付诸行动。 <br>今天每个老师都从不同的程度上有所收获,大家分享的过程中结合今天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今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位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能够像孙老师一样,回到教学的本真,不功利不势力,把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到为了学生本身的发展。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的行为,都是为了所有的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之上进一步,这是我们教育最终的问题,而不是说基于某种功利性的,或者是某种形式主义的价值判断来从事的教学行为。另外,在我们的教学评价中,孙老师所说的:“多一把评价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给孩子更多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内心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而不是被迫地为了分数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