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环翠楼有感

威海青蛙

<p><b>2020.09.25我漫步环翠楼,那时环翠楼鲜花盛开,松翠柏绿,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2020.12.18,雪后再次漫步环翠楼,赏雪后美景,观明城墙遗址,千思万绪,感慨万千!</b></p><p><br></p><p><b>明城墙残垣断壁,</b></p><p><b>环翠楼变迁称奇。</b></p><p><b>古遗迹沧桑巨变,</b></p><p><b>逢盛世威海崛起。</b></p> <p><b>环翠楼简介</b></p><p><b> 环翠楼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1489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间多次重修。新环翠楼于2009年开始重修,2013年1月6日正式落成开放。</b></p><p><b> 新环翠楼由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主持设计,坐落于始建环翠楼旧址、威海卫古城墙之上,是由主楼、山门、南北配楼及连廊构成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主楼共七层,地上五层,地下两层,为十字对称的明清塔式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建筑主体高度577米。建筑功能集观光游览、历史陈列、文化交流、展览展示于一体,自古就是威海的地标性建筑。</b></p><p><b>环翠楼历史;</b></p><p><b> 自元代开始,倭寇屡屡袭扰中国沿海,至明初愈演愈烈。据《威海卫志》记载,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威海设卫,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驻军在威海卫修建了带有防御功能的城墙,修筑了卫城。</b></p><p><b> 明朝中期,兵备开始松弛。弘治二年(1489年),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至此,见武备废驰、城垣塌倒,深为担忧,认为这样下去,必有后患,于是上奏朝廷,“疏动泰山香钱数百金”,重新修建了威海卫城墙。威海卫指挥佥事王恺及威海百姓非常感激,便捐款修建了塔楼,以纪念赵鹤重修卫城之功德。塔楼坐落在西城墙的最高点,西倚奈古山巅,东瞰苍茫大海,南北分别与佛顶、古陌岭群峰相望,登楼可见碧波浩孫于城东,绿翠掩映于四周,兼海山川之胜,水光山色之美,因而得名“环翠楼”。根据志书描写,那是一座做工非常精致的小楼,“画栋雕梁、金碧辉煌、飞檐斗拱、八窗洞达”。</b></p><p><b> 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都曾对环翠楼进行过维修和复建。清朝时期的环翠楼虽不及明朝初建时的壮观,但承接于明代,屡毁屡建,在近三百年内得以延续,且因始终不移原址,至清未时奠定了人文名楼的历史地位。</b></p><p><b> 时间的磨砺、风雨的侵使环翠楼不断受到损害。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从英国殖民者手中收回威海卫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1931年7月威海卫管理公署将颓废的环翠楼予以重建,并在楼下规划4.8公顷的土地修建公园。改建后的环翠楼顶楼为两层楼亭,前有64级台阶直通一楼大厅。登上环翠楼放眼远眺,威海市貌尽收眼底,楼上柱联为万年砥柱刘公岛,一带长城环翠楼”。在环翠楼看海上日出尤为壮观,因此"山楼初旭”被誉为当时的威海八景之ー。公园的建成为威海这座历史古城增添了新的姿色。但可惜的是这件精心打造的城市精品并没有存在多久,在1944年12月一个夜晚被日伪军一把火毁。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拔款重建环翠楼,1980年竣工。重建的环翠楼,是由亭、台、楼、廊组成的古典式建筑群,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主楼三层,高16.8米。三楼悬匾上的环翠楼三个金字,系中国现代书法家舒同手书。</b></p><p><b> 1981年7月21日,威海市人民政府将奈古山东麓、佛顶山以北、古陌岭往南的300亩地划归了山楼,让原本孤零零的一座独楼有了主楼、副楼和漂亮的建筑群,并将其正式命名“环翠楼公园”。公园前矗立起了邓世昌塑像,公园里多了ー片玫瑰花园、古老的水井、独轮车、动物园和大型游乐设施…这一切,都丰富了环翠楼公园的建筑与内涵。作为地方名楼的环翠楼已然成为威海这座城市的标志,承载了几代威海人的记忆。</b></p><p><b> 环翠楼承载着威海的历史,展示着威海的文化,它的每次改变都见证着威海的发展。新环翠楼公园建成开放后,迅速成为威海市区新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同时作为一个免费的、开放式的城市中心公园,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服务功能,成为市民健身、娱乐、观光、闲的好去处。环翠楼展现给大家的不仅是它自身的历史文脉和文化渊源,也是威海卫的历史沿袭和变迁,更是260万威海儿女“疑心聚力,干事创业,务实奋进,转型跨越,为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b></p> <p><b>环翠楼东门(正门)</b></p> <p><b>环翠楼东北角</b></p> <p><b>环翠楼北面</b></p> <p><b>环翠楼西门(禁止游客入内!)</b></p> <p><b>环翠楼南面远眺</b></p> <p><b>重修前的环翠楼老照片</b></p> <p><b>重修环翠楼记</b></p><p><b>环城皆山也,其高而秀者,曰佛顶、仙姑顶、古陌岭、雕山、棉花山、奈古山。诸山皆昆嵛之余脉,回龙盘曲于海滨,交错布列,峰涛相和,作出争雄之势。古卫城西北隅,奈古山中腰,凌然一楼而矗者,环翠楼也。始作者谁?卫指挥佥事王恺也;名之者谁?巡察海道副使鹤龄赵公也。城既建,防备倭寇,拱卫京畿;楼既作,俯瞰眺望,寄怀托志。故楼、城相映,批山带海,蔚然为一邑之首景也。</b></p><p><b>夫卫城,当京津锁钥,得山海形胜,通鱼盐之利。自明迄清,国衰政腐,内忧外扰,烽火烟燧不绝,城颓民疲。翠楼即当其冲,随其城而进退沉浮,命途多舛,屡建屡毁,迎旭拥翠、霁月光风之况,鲜矣!</b></p><p><b>共和国既建,卫城百废俱兴,风貌焕然如洗,翠楼再沐春晖。公元千九百八十七年,撤县置州,诸业奋迅之状,如风驰电掣,一日千里。积二十载,其域愈拓、其港愈深、其路愈阔、其山愈秀、其名愈显,绚绚然光于齐鲁,熠熠然烛于神州。因之,有司以故环翠楼形制简而小,不足以与今之新城胜景相俯仰,遂于己丑孟春,拆除旧制,再建新楼。</b></p><p><b>岳阳、黄鹤、滕阁,仅当一江之胜,而环翠楼独揽万顷波涛。近则俯瞰刘公、日岛,远则吞吐朝鲜、扶桑;四时有花朝雨夕,晴晦有烟岚流霭,其胸括万象,极目千里之状,岂凡楼庸阁可拟也!登楼而眺,则秀峰簇簇,通衢荡荡,碧树团团,层层红点翠染,处处铺锦错绣,巨舟穿梭于外,高楼栉比于侧,集一城来目下,贯古今于胸中。天高海浩,觉宇宙之无穷,思往开来,知兴替之有常。</b></p><p><b>呜呼!有城而后有楼,城与楼合而为一体,荣损与共也。故城衰而楼毁,城兴而楼存,城崛而楼壮,城胜而楼雄也。非城而无以有翠楼,非翠楼而无以名城。今当卫城崛胜之时,重修翠楼以当其盛,不亦宜乎!则山海风貌有其托、物阜民丰有其咏、兴衰成败有其迹矣!</b></p><p><b>岁次己丑孟夏记</b></p> <p><b>威海卫明城墙遗址石碑简介</b></p><p><b>威海卫明城墙遗址石碑,石碑的背面记述了城墙遗址的简要情况:威海卫城始建于永乐元年(1403),外用砖石,内实夯土,明清时多次维修,现仅存西墙断续三段共百余米。西墙中部的环翠楼始建于1489年,1980年重修竣工后公布为威海市文物保护单位。</b></p> <p><b>威海卫城区平面图(铜塑)</b></p> <p><b>这个遗址,位于环翠楼正北,南北方向,面西。高耸陡峭,蔚为壮观!</b></p> <p><b>基础大石累砌,顶端青砖铺就,保存完好。</b></p> <p><b>园内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b></p> <p><b>盆景园冬夏两色,各具魅力!</b></p> <p><b>环翠楼</b></p><p><br></p><p><b>胜地留佳赏,楼台亦壮哉。</b></p><p><b>群峰连海岱,真境接蓬莱。</b></p><p><br></p><p><b>捲幔清辉入,凭栏爽气来。</b></p><p><b>虚明澄霁景,潇洒轶浮埃。</b></p><p><br></p><p><b>赋为登临作,怀因眺望开。</b></p><p><b>丹岩明向席,空翠落衔杯。</b></p><p><br></p><p><b>井干多陈迹,齐云半绿苔。</b></p><p><b>多君清致在,何日共徘徊。</b></p><p><br></p><p><b>环翠楼原文 - 吴实古诗 - 古诗文网</b></p><p><b>吴实〔明代 ,福建长乐人,字中美。本姓林,后复姓。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立朝敢言,不避权要,时称吴铁面。官至广西按察司事。有《朴斋集》,26篇诗文。〕</b></p> <p><b>走遍四海,还是威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