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不知是什么冲动,总想到珠海唐家旧地重游,总想把在唐家儿时的情况写出来。</p><p class="ql-block">这次刚好碰到机会,约上几个万山发小来到唐家。急迫的心情,让我马不停蹄去了前环要塞司令部旧址,去了后环要塞后勤部旧址,去了共乐园,拍了不少照片。一股怀旧的心情涌上心头,促使我匆匆写下了这集美篇。</p><p class="ql-block">由于内容太多,我准备分两集介绍唐家,一集是“軍营篇”;一集是“历史篇”,希望能将我们在唐家经历的事和故事写深写透,能编写成功。</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0年12月1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之后,1949年两广纵队从山东、河南一路凱歌,一路直奔,解放了广东,解放了珠海。我们这批随军儿童也跟隨着两广纵队炮团在唐家湾扎下了根,唐家也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唐家是一个美丽的村镇,这里海外华侨众多,欧式、古典式建筑点缀着整个乡镇,街道虽然不宽敞,但很多都是用麻石条铺成,显得干净整洁。我儿时经常走街串巷,那时唐家湾很多民房庭院驻扎着部队,我经常去兵营玩,我的童年记忆也是从这时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回顾</p> <p class="ql-block">我收集了不少有关万山群岛和部队在唐家以及海岛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五十年代当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这是对解放万山群岛的介绍,请点击放大观看。(唐家村史馆记载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解放万山群岛,两广纵队炮团参加了战斗,配合131师发起的解放万山群岛战役,对守岛之敌起到了震慑和取得胜利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解放万山群岛时,唐家后环当时就是后勤补给站。</p> <p class="ql-block">战前动员,群情高昂,夺取胜利!</p> <p class="ql-block">准备登船出海作战。</p> <p class="ql-block">这是参战部队登上海岛投入战斗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时配合登岛作战的小舰艇。</p> <p class="ql-block">解放号、先锋号炮艇准备出海作战。</p> <p class="ql-block">这是解放万山的海战图。</p> <p class="ql-block">1950年,军民鱼水情的工作是做到家的,那时军民关系是很融洽的。</p> <p class="ql-block">在唐家,拥軍的风气很浓,涌现了不少拥軍模范。</p> <p class="ql-block">在唐家的这栋楼,曾经是131师和两广纵队炮团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炮团团长何通(左),两广纵队炮团政委曾文(右)。</p> <p class="ql-block">从这门进去,是两广纵队炮团政治部。</p> <p class="ql-block">这个牌子,记载了解放万山的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万山群岛解放以后,1951年3月,两广纵队炮团编入了中南海军,大部分指战员留在海岛守边疆,时间长达十几年。</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老战士沈英强脱下了黄布陆軍装,穿上了洁白崭新的海军军装,照了这张威武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父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守卫万山群岛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记者在外伶仃岛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南海舰队文工团在外伶仃岛慰问守岛官兵,照片是文工团长史野(中)与东江纵队时期的老战友陈浩、沈英强合影。</p> <p class="ql-block">总政歌舞团在外伶仃岛慰问,罗斯队长(中)与陈浩、沈英强合影。</p> <p class="ql-block">建设海岛,守卫海岛,以岛为家,这是东江纵队老战士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这是万山老兵陈森在外伶仃岛时的照片,也就是说,陈森是外伶仃岛模范连的一名战士。</p> <p class="ql-block">这件长汗衫,记载了中南軍区海軍司令部的字样,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海岛经常遭受台风袭击 ,缺菜缺粮,只能靠守岛官兵自力更生,开垦农田种植瓜果蔬菜,补充食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守岛炮兵二营教导员李宇光(中)与陈浩、沈英强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守岛炮兵二营长莫自强(前左一)和观通连长李昌以及沈英强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外伶仃岛的旧营房。</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守岛官兵就住在这样的石头房子里,守卫祖国边防。</p> <p class="ql-block">担杆岛是在南海最边缘,象一条扁担将太平洋和南海相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这里就是边关,也是第一守备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山群岛解放后,两广纵队炮团二营八炮连就留守在担杆岛了(二营营长莫自强,教导员李宇光)。这时的部队番号改为广东军区珠江分区炮兵团,东江纵队老战士叶启希(左一)在担杆岛炮团二营八连任指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1年3月炮团正式转为中南海军编制,继续在担杆岛守卫海岛。</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担杆岛驻岛官兵的旧营房。</p> <p class="ql-block">这是担杆中岛的旧营房。</p> <p class="ql-block">担杆中岛的旧营房成了猴子的安乐窝了。</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防空洞和地下隧道全部都是人工开挖,守岛官兵不但要站岗放哨,大量的工作就是挖隧道 ,十分艰苦。</p> <p class="ql-block">守岛是艰苦枯燥的 ,你見过海岛官兵是怎样坐车的吗?在担杆岛,没有豪华的大巴,只有敞篷卡车,驻岛官兵至今还是手肩手地站着坐车。</p> <p class="ql-block">守卫在担杆岛的官兵,每天都要进行体力锻炼,以充沛壮实的身体保卫海岛。</p> <p class="ql-block">这是担杆岛现在的軍营,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担杆岛守岛官兵,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自己种菜,改善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是座落在桂山岛的桂山舰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炮团团长何通和政委曾文在黄埔島林文虎烈士纪念碑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竖立在桂山岛的万山海战英烈林文虎纪念雕像。</p> <p class="ql-block">竖立在桂山岛的桂山登陆英烈郭庆隆纪念铜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座落在外伶仃岛的守岛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这是131师解放万山群岛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为万山群岛国防建设事业牺牲的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1953年珠海县在唐家成立,两广纵队炮团政委兼珠海县委书记曾文在台上讲话。</p><p class="ql-block">1959年,中山与珠海曾经合并为一个县。</p><p class="ql-block">我妈妈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任中山县粮食局副局长,当时的办公地点就在唐家湾。</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炮团政委曾文与妻子林如儿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八位是东江纵队北撤和两广纵队时期的老战友,早期就在万山要塞后勤部工作。</p><p class="ql-block">1963年8月,战友们在唐家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萧享、xxx、袁贤、张金福</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莫自强、刘旺、吕苏、xxx</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在唐家(中山县师范学校)的一场军民篮球友谊赛。</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唐家中学足球场的一场軍民足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东纵后代吴鹏超保留了他父亲吴定夫从两广纵队炮团到转编为中南海軍的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吴定夫爱人周乔(左),1947年参加珠江纵队,1950年加入两广纵队炮团,后跟隨两广纵队炮团在卫生队工作,我妈妈曾是卫生队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1951车转为海军后,在虎门四二三医院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唐家出生的吴鹏超。</p> <p class="ql-block">万山群岛解放后,两广纵队炮团就坚守在万山群岛。</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炮团政委曾文与东江纵队的战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珠江军分区在石歧召开的第一届党代会。</p> <p class="ql-block">集体照片是1951年1月8日,在中山石岐参加珠江军分区第一届党代会的炮团战友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两广纵队炮团老兵王惠民提供的,当年他在两广纵队当通讯兵,1951年9月20日在中山石歧参加电讯培训班集训,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后四排右五为王惠民)。</p> <p class="ql-block">王惠民是福建人,因生活所迫,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当了通讯兵。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的一次窑湾战斗被解放,参加了两广纵队。他的原名叫王开宝,部队文化教员帮他改名:王惠民。</p><p class="ql-block">1949年随两广纵队炮团打到中山,参加了解放万山群岛战役,后因工作需要,到了空军雷达站工作。部队转业后,回福建学校当了一名中学校长。</p><p class="ql-block">战友中山合影(右一:王惠民)</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惠民的近照,他今年九十多岁了。每当谈起万山群岛,他就十分激动,可見他的万山情怀多么深厚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万虎要塞时期的軍官出入证。</p> <p class="ql-block">吴定夫由陆軍转为海军的軍官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在万山群岛守岛海军官兵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1953年,在唐家湾纪念“五四”青年节联欢晚会,海军战士参加的联欢活动。</p> <p class="ql-block">这是香港籍两广纵队炮团一营一连文化教员钟以德的回忆文章。</p> <p class="ql-block">二、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1、万山要塞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前环以前是个渔民码头,这里海水较深,是个天然避风码头,渔民出海归来都是在这停靠,装卸打回来的鱼,海风一吹,一阵阵浓厚刺鼻的鱼腥味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万山战役打完后,这里就变成軍港了,部队的舰艇都在这里停靠。前环也成为万山要塞的司令部驻地,我儿时也在这里住过,经常在这里下海游泳,皮肤晒得像非洲黑人似得。</p> <p class="ql-block">这栋楼一直是司令部的办公楼,也经历过海军转陆军的编制变化,但始终是万山要塞司令部的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万山要塞的司令部办公大楼虽然几经扩建,但周总理接见万山要塞领导的门前两个柱子始终还在,它见证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万山要塞机构变化资料:</p><p class="ql-block">50年成立时,全称是“中南军区海军万山独立水警区”;</p><p class="ql-block">53年与虎门水警区合并,称“万虎水警区”;</p><p class="ql-block">60年将万山群岛部分从海军移出(沙角、上、下川岛仍由海军管理),交由广州军区管理,称“万山要塞”……。</p> <p class="ql-block">这个广场是我们看电影的地方,也经常看中央、广州军区、省市慰问团带来精彩歌舞和话剧的场地。</p> <p class="ql-block">以前,前湾去唐家要经过一条沙石马路,约两公里,走路都要十几二十分钟,现在已经连接成一体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楼房以前是要塞首长的住地,我们以前的万山发小陈西进、陈建国、韩河生……都是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部队服务社所在地,是人们聚集交往的地方。晚上灯火通明,照映着海港,舰艇在码头随着海浪的拍打,轻轻的摇晃 ,这样的情景已经不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前面的高楼大厦曾经是渔民码头,后来成为了军港。</p><p class="ql-block">现在己经被彻底填埋了,成了新兴的住宅区。</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农民耕地也成了军事用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六七十年代的营房,还继续记载着军营的变迁历史。</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的变迁,大部分老房子已经被拆除,营区变化真大,己经认不出过去的模样了。</p> <p class="ql-block">2、万山要塞后勤部</p> <p class="ql-block">来到后环,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切都变了,以前很多一排排的老房子都不見踪影了。</p> <p class="ql-block">可是老榕树还在,它还在叙说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万山要塞后勤部的办公楼,虽然已经重建,但地点没变。</p> <p class="ql-block">走进营房深处,熟悉的营房依旧还部分存在 。这是大饭堂的旧地,儿时,我们的饭菜全来自食堂,每逢过年过节,我们都能享受大鱼大肉的美餐。</p> <p class="ql-block">万山发小黄凤鸣的家就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黄凤鸣俩夫妻再次回到以前的家。</p> <p class="ql-block">老周也是万山群岛的老兵。</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勤部首长的房子,万山发小杨荆陵就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杨荆陵近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同学高万华家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家曾经住过的房子,只有两间房,但要住八九个人。</p> <p class="ql-block">我家旁边这棵荔枝树还在,我儿时经常爬上屋顶,也享受过浓密荔枝带来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荔枝树也苍老了。</p> <p class="ql-block">一切都破旧了,一切都荒废了,旧时的欢闹声不再重复了。</p> <p class="ql-block">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尽管营房已经荒凉,但这里的一草一木太熟悉了,抹不去的记忆,深深扎在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旧营房。</p> <p class="ql-block">这以前是个大鱼塘,也有莱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自力更生是最好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历史的车轮让这里的喧嚣变成了荒凉,它的历史任务完成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p> <p class="ql-block">再见,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营地——后环后勤部。</p> <p class="ql-block">3、万山要塞168医院</p> <p class="ql-block">万山要塞168医院也经过了多次变动,早期称卫生营,她肩负着万山伤病员的救护和治疗任务。解放初期是设在共乐园里面,后来在共乐园傍边的山坡修建了几栋营房作为医院,六十年代中期改为168医院后不久,搬迁到了大金鼎新址。</p> <p class="ql-block">经证实,唐家村的这个玉我唐公祠,曾经是万山要塞卫生营的妇产科,五十年代在唐家出生的万山发小们,大部分是在这里出生的。</p> <p class="ql-block">木牌有详细介绍,但有误笔:不是唐家医院,而是部队医院。</p> <p class="ql-block">玉我唐公祠,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部队驻扎。</p> <p class="ql-block">这是共乐园去卫生营的小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医护人员的住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头房是每一户家人的厨房。</span></p> <p class="ql-block">远处望去,可見到内科病房。</p><p class="ql-block">我曾在这里住过院,那时不用什么证件,只需报是部队家属,医院就收留了,而且享受部队伤病员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这是外科病房。</p> <p class="ql-block">这是房子走廊。</p> <p class="ql-block">这是病房。</p> <p class="ql-block">168医院搬迁到大金鼎后,这里就一直荒废了。</p> <p class="ql-block">4、万山情怀</p> <p class="ql-block">两广纵队炮团老兵陈森,他是解放战士,淮海战役后就加入了两广纵队炮团,随部队一路南下,参加了解放万山群岛的战役,战后留守在外伶仃岛七年,又在前环要塞政治部干部科工作五年。</p><p class="ql-block">1963年,转业到阳春粮食局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万山老兵陈森在外伶仃岛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万山老兵陈森在唐家要塞司令部政治处干部科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2016年11月,92岁的陈森老前辈登上离别了将近六十年的万山群岛,心潮澎湃,万山情怀,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在儿子的搀扶下 ,登上桂山岛山顶,穿上当年的海军制服,向桂山舰烈士纪念碑敬上老兵的军礼。</p> <p class="ql-block">万山老兵情系万山。</p> <p class="ql-block">这一切,让海防旅的旅长看在眼里,老兵的真情感动了旅长,上前向老前辈紧紧握手致敬。</p> <p class="ql-block">在场的海防旅各位领导,也跟万山老兵一一握手。</p> <p class="ql-block">新老兵在桂山舰烈士纪念碑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场的战士纷纷拥向陈森老前辈面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场面真感人!</p> <p class="ql-block">一年之后,2017年11月,93岁的陈森老前辈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陈森老前辈没有留下遗憾,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再次来到万山群岛,再次瞻仰他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可見老兵的万山情怀是多么地深厚!</p><p class="ql-block">万山情怀永远长存!</p><p class="ql-block">万山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万山发小</p> <p class="ql-block">万山发小,这是一个特殊年代对万山要塞的小孩称呼,也是我们幼年一起玩耍的朋友和同学,其中不少年纪大的都在广州海鹰小学读过书。</p> <p class="ql-block">杨荆陵和左大戈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海鹰小学同学。</p> <p class="ql-block">万山要塞后勤左工程师的女儿——左大如。</p><p class="ql-block">她1964年就内部招兵去当兵了,后在广州军区第一门诊部当牙科医生,直至在部队退休。</p> <p class="ql-block">万山后勤部左工程师的儿子——左大戈。</p><p class="ql-block">左大戈应该多写几笔,他是我海鹰小学的同学,也是唐家中学的同学,他很调皮,也好打架,但为人仗义。六十年代初,在后环的海滩上,他只身救了我家四兄弟(莫海明,莫海燕,莫海波,莫海涛)。那时海滩有一处凹地,他们玩水时没注意,结果全部被海水淹过了头,当时周围没有人,四兄弟抱成一团,泡在海里,如果不是他的及时救起,结果是全部被淹死。</p><p class="ql-block">事后,他从未向学校和个人讲起这个救人事件,我们至今还很感谢他。</p> <p class="ql-block">万山后勤部左工程师的儿子——左大力。</p> <p class="ql-block">万山要塞后勤左工程师的儿子——左小斗。</p> <p class="ql-block">万山要塞后勤部卫生科长,老红军的儿子——张洪声。1968年参军,又继承了父业,在海岛当了一名守岛兵。</p> <p class="ql-block">万山要塞后勤部副部长,老红军的儿子杨荆陵,1968年也到空軍服役了。</p> <p class="ql-block">万山要塞后勤部营建财务股长的女儿——黄凤鸣,1968年在大万山岛当卫生兵。</p> <p class="ql-block">我们海鹰小学同学。</p> <p class="ql-block">万山要塞发小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唐家中学</p> <p class="ql-block">珠海市唐家中学,于1943年创建,校址广东珠海市唐家湾山房路13号,是一所初中、高中结合的现代化公立学校。</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以后,不少万山要塞小孩在这里读中学。</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家中学的原貌,原来只有十几间课室,一个教师办公室和两个祠堂做学生宿舍以及一个大足球场。</p><p class="ql-block">我在唐家中学渡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七八十年代,唐家中学扩建了,课室也改成高楼了,学生也增多了,但旧时宽阔的足球场不見踪影了,以前教室前面的农田被征收之后,才重新修建了一个足球场。</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唐家中学参观,只見一片工地,听说重新修建,相信靓丽舒适的唐家中学不久将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房山慈堂曾经是唐家中学的教师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唐家中学二楼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现在恢复成了唐绍仪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瑞芝祠堂,曾在五六十年代是唐家中学的学生宿舍,也做过学校饭堂,我们曾经在这里住过。</p> <p class="ql-block">现在重新修复后,成了唐家村史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唐家中学65届同学,在毕业五十周年到学校举行了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丙班的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唐家中学65届学生,参加纪念毕业五十周活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唐家中学三个班的教师、同学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