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帽子王府(四)~顺承郡王府

瑞雪

<p>北京顺承郡王府</p><p>建于清朝顺治初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孙勒克珲(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府邸,顺承郡王府经10世15代传,历代均为郡王。</p> <p>1917年,传到文 葵手上,但因为家道中落,文葵不得已将府宅卖给张作霖。因此顺承郡王府变成了大元帅府,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也曾在其中居住过数年。</p> <p>顺承郡王府原址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北京市西城区锦什仿街东侧,旧赵登禹路三十二号。</p><p>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顺承郡王府成为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设机构的办公地点。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p> <p>1994年,因为要在王府正门外建一座政协 礼堂,所以将顺承郡王府迁建至了北京市朝阳公园东隅。</p> <p class="ql-block">清朝大概100余座王府,1920年当时尚存的王府74作,建国初大约60余座。1959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隊的普查登記,當時北京尚有清代王府55处。2003年则仅剩下10余座。对外开放的只有恭王府1座。其他或被改作民居,或为国营单位办公地,大部分实际成了ZY领导人的王府。</p> <p>王府、恭王府及花園、醇親王府和淳親王府即英國使館舊址等4座王府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王府、禮王府、克勤郡王府、順承郡王府、恆親王府、寧郡王府、和敬公主府、慶王府、醇親王府、濤貝勒府、僧王府等11座王府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循郡王府、敬謹親王府和那王府等3座王府舊址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名稱</p> <p>乾隆十年 (1745)始绘的《乾隆京城全图》标示出亲王府9座,郡王府6座。</p> <p>清朝的12家铁帽子王</p><p>清朝总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朝开国之初曾建立不朽战功的皇室宗亲,另4位是中后期为稳固江山立下卓越功勋而受封的。铁帽子王即指世袭罔替的王爵,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比之于一般的亲王拥有更为优厚的待遇及特权。</p> <p>其中以军功封爵的八家是他们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另有恩封的四家世袭罔替王爵的是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p> <p>接下来要说的是12家铁帽子王的首封祖,及所爵位继承的代数</p><p>1、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其中两个被削爵。</p> <p>2、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削爵。</p> <p>3、睿亲王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多尔衮无子,后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不计追封者。</p> <p>4、豫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5子豫通亲王多铎。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二人被削爵。</p> <p>5、肃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p> <p>6、庄亲王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p> <p>7、克勤郡王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三人削爵</p> <p>8、顺承郡王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削爵。</p> <p>9、怡亲王始封祖为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清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稹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p> <p>10、恭亲王始封祖为恭忠亲王奕訢。奕欣为清宣宗旻宁第6子。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p> <p>11、醇亲王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譞,奕譞是清宣宗旻宁第7子。共传两代。</p> <p>12、庆亲王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世爵的亲王。奕劻是清高宗弘历17子永璘嫡孙。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来得及世袭清朝亡国。</p> <p>北京王府的历史变迁</p><p>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北京王府有:</p><p>1、睿亲府王(多尔衮时期)</p><p>东华门外小南城,今南池子北。康熙三十三年,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乾隆四十年,重新翻修,改名为“普度寺”,摄政王府大殿改建为“慈济殿”。直到20实际60年代前期,还有喇嘛居住,文革期间改作库房。现在南池子小学校址所在地。</p><p>2、睿亲府王</p><p>1778年复还多尔衮亲王封号后,其养子多尔博之六世孙淳颖承袭王位,并赐新府,原饶余郡王府。地址:东单牌楼北大街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1915年,府押与德商礼和洋行;1927年北伐后,军队占用。1929年后,被私立大同中学(即今二十四中学)购为校舍。解放后,在此建有外交部中学(今北京市第124中学)。王府原有房屋500遇见,已大部分拆除改建,府中原建筑除后寝(惟神殿)今作为礼堂大体尚存外,其余已无王府原貌。目前所剩建筑不多。</p><p>清早时位于石大人胡同的这处明早旧宅最先并非是睿亲王新府所在,而是端重亲王府。关于端重亲王,仅手边资料可知始封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饶余郡王阿巴泰的第三子博洛,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被封为端重郡王,两年后晋升为端重亲王,又十年后因罪被削除爵位。端重亲王爵位被削除后,这处豪宅在康熙年间被赐予睿亲王多尔滚的嗣子多尔博,这位多尔博原是多尔滚的弟弟多铎之子,后来过继给多尔滚当儿子,从而成为睿亲王的嗣子。再后来,多尔滚获罪时多尔博复回多铎之宗,被顺治皇帝赐封为贝勒至死,到了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又复命为多尔滚之子。于是,位于石大人胡同这处主人多变的豪宅,从此便成为睿亲王新府。</p><p>3、豫亲王府</p><p>帅府园。东单三条。多尔衮同母弟多铎第一代府主。清亡后1916年卖给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他为扩大经营空间,拆除了王府的全部建筑,只保留原府的数块五龙丹墀作为装饰,请中美练过专家设计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协和医学院。</p><p>4、肃亲王府</p><p>御河桥东,即今东交民巷、正义路一带,始主为皇太极长子豪格。曾名显亲王府。末代肃亲王善耆支持义和团,1900年其府被八国联军火烧,1901年划为使馆界,成为日本使馆和日本、意大利兵营。解放后成为卫戍区和北京市政府所在地。迁至北新桥南的船板胡同,现在的东四十四条,不过四重院落的大宅门。清亡后,府拍卖为民居,今为北京袜厂。</p><p>5、淳亲王府</p><p>正义路路西。因清末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在英国公使的要挟下,被用作英国“驻京之馆”。清代嘉庆将此府赐给第三子淳亲王绵恺,改为淳亲王府。中路系宫殿式绿琉璃瓦顶建筑,东路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为带有西洋风格的中式楼房,西路原为花园,只存经过使馆改建的一四合院和添建的英式楼房。解放后,一度仍为英国代办处,今为国家公安部使用。</p><p>6、惇亲王府</p><p>朝阳门内大街后石道(朝阳门内烧酒胡同),康熙七子胤祺的府邸(叫“恒亲王府”)。嘉庆以后为惇亲王府。此府在民国后存在很久,到40奶奶带始售出。金泉复轮廓尚在,前部建筑多已拆除另建,旧貌不再,后部尚残存几个四合院,已成民居。2003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7、安郡王府</p><p>东交民巷,始主努尔哈赤孙岳乐,因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在法国公使的要挟下,用作法国使馆。前身是饶余郡王府,台基厂头条。努尔哈赤七子阿巴泰府邸,后更名安郡王府、昭忠祠。</p><p>8、廉亲王府</p><p>胤禩府主。雍正帝继位,命胤禩总理事务,晋封廉亲王。但因其屡次暗中与雍正作对,终不为雍正所容。与昭忠祠西相比邻的经板库当为原廉亲王府。饶余郡王府(安亲王府)于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成昭忠祠,2年后,廉亲王府成为昭忠祠的所属部分。</p><p>9、裕亲王府</p><p>现在台基厂二条中间路北。顺治次子福全的府邸。清末辟使馆界,府在其界而被拆除改建为奥国使馆一部分,今遗迹无存。</p><p>10、恭王府</p><p>在众多亲王府中面积不大,建筑业显局促,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完整的王府。现址: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龙头井胡同,什刹海后海以南、前海以西。历经庆亲王府(永璘)和恭亲王府(奕訢)。民国以后,最后一任恭亲王浦伟把王府抵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包世杰。1932年无力偿还借款,由罗马教廷以108根金条偿还账务,并取得产权,开办辅仁大学。1937年辅仁大学扩充校舍,恭王府和花园作为女校校舍。建国后府邸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及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使用;花园为公安部宿舍。同时,为配合使用功能有拆有建。还有自然损毁。1982年之后的十几年里完成搬迁和修缮工作,2008年对外开放。前海西岸现在的“郭沫若故居”是早年恭王府的马厩。</p><p>11、醇王府(南府)</p><p>在内城西南隅太平湖畔。现址:什刹海后海北岸。原为乾隆五子荣亲王永琪府邸,曾被赐予成亲王为府第,直至醇亲王接手。是恭亲王弟弟,其次子入继咸丰帝为嗣子,后继承帝位,即光绪帝。最后一任醇亲王载沣。民国七年,安武军后路统领王桂山率部来京,暂住太平湖老醇王府花园内。民国十二年,府址又被民国大学租用。解放后,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及新中中学分别使用。1952年,北京俄语专科学校迁到城外,中央音乐学院在此建校。“潜龙邸”所在的北京第三十四中学(原新中中学)仍据王府北部。如今,东路建筑保存较好,中路正殿、配殿的位置建有礼堂一座外,其他建筑良好。</p><p>12、醇王府(北府)</p><p>在甘水桥胡同,府北是果子市大街。乾隆时(1791年)为成亲王府。1888年改为醇王府。1949年原摄政王载沣把醇王府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自己迁到东城魏家胡同居住。现在正院卫生部使用。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西花园解放后由宋庆龄居住,即今天的宋庆龄故居,1982年公布为国务院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王府祠堂在民国三年改为关岳庙,1939年3月,再改为“武成王庙”,解放后曾为西藏达赖喇嘛驻京办事处,现为西藏自治区政府驻京办事处。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马号作为迁址后的北平私立聋哑学校,今为北京第二聋哑学校校舍,是西城区文化保护单位。</p> <p>13、端郡王府</p><p>现址: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路北。横跨平安里西大街43号和47号。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现在是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历经果亲王胤礼、瑞亲王绵忻(叫“瑞亲王府”)和端郡王载漪。</p><p>果亲王府,位于平安里西大街东首路北,始王胤礼,后因夺民产和倒卖人参于1763年降为贝勒,1765年临终前恢复郡王,后世因事降为贝子,瑞亲王分府选中此地,果亲王后世迁出。</p><p>14、定亲王府</p><p>位于西四南大街缸瓦市的砂锅居饭庄一带,原为巽亲王府。始封王永璜,死后追封。其子继承王位。今九三社院内古建筑,为府中遗迹。</p><p>15、礼王府</p><p>西皇城根南街路西,西四南大街酱坊胡同,始主努尔哈赤二子代善。代善死后,曾易名巽亲王府。1659年名康亲王府。1778年复称礼亲王府。1927年,该府售出,作为蔡元培挂衔兴办的私立华北学院校址,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解放初期,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在此建校。50年代起,做内务部(后改民政部)办公地。今为某机关宿舍。另说,今为国务院办办公机关所用。目前保存良好。现在中路主体建筑大多保存,西路园亭建筑已大部拆除,东路几个院落已大部改建。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16、郑王府</p><p>西单北大街以西大木仓胡同,始主努尔哈赤侄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死后易名简亲王府。1778年复称郑亲王府。1864-1871年曾作为钟郡王府。1900年,八国联局入侵北京时,王府大部分建筑及还原毁于兵火。民国后,郑亲王后裔绍勋,以府邸作抵押,向西什库天主教堂借息维持生计,后无力偿还被查封。后为私立志成中学。1925年租赁给中国大学作校舍,府内花园曾做操场。建国后,为国家教育部办公地点。另说,现在是教育部及其老干部活动中心。王府格局今已无原貌,残留建筑有面阔三间的街门和面阔五间的正门和面阔五间的正殿、面阔五间的东配楼,面阔三间的西配楼,面阔五间的后寝。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17、庄亲王府</p><p>平安里太平仓,原为皇太极五子硕塞的承泽亲王府,其子博果铎承袭后改号庄,始称庄亲王府。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20年代,北洋军阀李纯及其弟买下该府,企图获得财宝。后来在此建住宅。今地安门西大街最西段路北几座欧式小楼,即其所建。原址东北角,仅有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马厩,梅兰芳曾生活,现为梅兰芳故居。</p><p>18、克勤郡王府</p><p>西城区新文化街,始主努尔哈赤儿子代善长子岳托。顺治和乾隆时,一度分别称衍禧君王府和平郡王府。清亡后,被熊希龄购买,今为实验二小的校舍。另说: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殿、东西配房、后罩房、遗迹西部跨院尚存大部原有建筑,但几经易主,念旧石秀,墙体歪斜,破败不堪。近年经翻修,复建府门、东西配殿、西翼楼、前东西转脚房蹬处建筑,已焕然一新。另说,现府门路南影壁、内门、后寝、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跨院也大部分为原建筑。前部主体建筑已不存在。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19、顺承郡王府</p><p>太平桥大街北端路西、大麻线胡同附近,全国政协礼堂所在地。始主代善孙勒克德浑。在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府中,该府府址未变动,符号无更改。府主未遭大变故。民国以后,府仍存在十余年。1926年,北洋政府时期,被军阀张作霖强行买去做“大帅府”。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成为全国政协常设机构办公地点,1993年因为建设全国政协大厦,异地到朝阳公园南门。</p><p>20、和亲王府</p><p>今张自忠路(原名铁狮子胡同)东口路北。始主雍正第五子弘昼。清末,与西邻的老恭王府合一,两府内的建筑全部拆除,建造了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中间的主楼为欧洲古典式。1912年府地位中华民国总统府和国务院,1919年后为总理府,1924年为段祺瑞执政府,1926年为北平卫戍司令部。抗战时期,是日军华北驻屯司令部。解放后曾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舍,1978年人大复校后至今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p><p>21、钟郡王府</p><p>老府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路北,原郑(简)亲王府。始王奕詥为清宣宗第八子, 1850年受封钟郡王。恭忠亲王奕訢第二子载滢袭继。承袭贝勒爵,迁居西城柳荫街路西的新府,今柳荫街27号。新府原为愉郡王府。与恭王府旁门相对。1925年,罗马朝廷以16万租府作为辅仁大学校址,教学楼建成后府址作为辅仁大学附中男校。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辅仁大学教学楼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同年,辅仁大学附中男校改为第13中学。今为师大化学系及第十三中学。此府现有古建筑约1000平方米,原格局变化不大,主要建筑尚存,南部花园保存原建格局,尚有长廊、假山、园亭等建筑。</p><p>22、怡王府</p><p>共三处:王府井帅府园,今王府井校尉胡同。始主康熙十三子允祥府邸,后改贤良寺。今贤良寺东为校尉小学,西为工厂。府改寺后,其后裔在今朝内大街路北另建新府。东单北大街北极阁三条的宁郡王府。</p><p>宁郡王府,东单北极阁三条,怡亲王允祥四子府邸。死后加封其后裔宁郡王。1864年复怡亲王爵位后,在朝内大街的原府未发还,即以宁郡王府为新怡亲王府。民国时抵押给西什库教堂,先后做过舞厅、汽车修理厂。该王府基本完整保存,是现存清代王府中仍保留早期形制者之一,今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等单位使用。另说,现在是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的仓库。</p><p>23、孚郡王府</p><p>朝内大街路北。雍正时期为怡王府新府(第二代怡王府)。怡王府后裔被革职赐死后,府被收回,后成为孚郡王府。1927年府售与张作霖部下杨予儒为宅。1929年起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1953-1956年为今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在地,现为科学出版社和其他机关所用。今府内中路被大量临时房屋充塞,仍可见其本貌。西路原有建筑大多保存,因后建房屋而使旧观多被淹没。东路原有建筑所存无几,已非旧观。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门前挂着十几块不同单位的牌匾。</p><p>24、雍亲王府</p><p>今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今雍和宫。雍亲王胤禛即位皇帝,成为雍正帝出生地,其府按制作为“潜龙邸”。1725年改为雍和宫。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解放后,国家多次对其进行全面整修,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25、履亲王府</p><p>东直门北小街以东,东城区针线胡同。位于现在的俄罗斯使馆。现今的任何文献也找不到相关说法。</p> <p>26、庆王府</p><p>位于今西城区护国寺街东边的定阜大街3号。第一代庆王永璘为清乾隆皇帝第十七子。老庆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即和珅府的一部分。1894年奕劻晋庆亲王,按王府规制改建,始成王府。庆王府有东、中、西三个大型院落。从50年代起,为背景卫戍区所在地。今府中路前部已拆改,建有楼房,只剩后寝;东路外形尚在,建筑业多改建,难寻原貌;西路三组并排院落原建筑基本完整。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27、英王府</p><p>现位于东华门大街路北。曾是阿济格所有。清初,因府主被议罪夺爵,英王府改建为光禄寺,地址为今北京市第27中学校址。</p><p>28、敬谨亲王府</p><p>今西城区教育街。清太祖之第一子褚英之第三子(努尔哈赤之孙)的王府。1905年轻政府设立学部,即以此府为址。辛亥革命后,学部改为教育部,后又为国民党市党部。今为部队使用。府门及后寝、秀楼建筑尚存,其余多以改建。</p><p>29、惠亲王府</p><p>位于现在灯市口西街路北的富强胡同六号、甲六号及二十三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惠亲王名绵愉,为嘉庆皇帝第五子。据了解,该府正门及后部现在均已改建楼房,正殿、后寝尚在,其余多被改建,现为机关宿舍。&nbsp;</p><p>30、惠郡王府</p><p>位于西直门大街新街口北大街以西。始王博翁果洛为承泽亲王硕塞第二子,康熙时期1665年受封惠郡王,1684年被革爵,雍正元年(1723年)封其孙为贝勒,承袭惠郡王。东邻今新街口小学,西包括今新街口电影院周遍。正门面阔三间,大殿面阔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无后殿而为门,面阔一间,后寝面阔五间。今已面目全非。</p><p>31、质亲王府</p><p>位于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43号、西直门南小街98号。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院内中部。先后经历诚亲王府、慎郡王府和质亲王府。诚亲王府时,始主位康熙三子允祉。他死后,将府赐予二十一子允禧。封其为慎郡王,故旧府成为慎郡王府。后永瑢过继给慎郡王位子,晋升为质郡王,后升为质亲王。慎郡王府更名为质亲王府。1900年火烧端郡王府时,殃及到西邻的质亲王府,导致两府一同焚毁。民国年间,质亲王府旧址先后建起艺徒学校、师范学堂、北京师范学校、北平幼儿师范学习等单位。1953年开辟成官园体育场。1971年政府机关占用。1982年改建成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今为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的中部。</p><p>32、理郡王府</p><p>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胡同东口路北。康熙朝太子胤礽第二子,康熙帝皇长孙。胤礽初立为皇太子,后废,死后追封理密亲王。其子弘晰被雍正帝封为郡王,累加多罗理郡王爵;雍正八年晋理亲王。雍正元年五月,雍正敕命理郡王弘晰移居在康熙末年即已完工的昌平郑家庄王府(平西府),从此以后弘晰在此居住直至乾隆四年时被拘执,长达17年。</p><p>33、理亲王府</p><p>位于北京城外祁县郑家庄,现在的昌平县平西府镇。即是个孤例。康熙二子胤礽。</p><p>34、缄亲王府</p><p>位于大佛寺北路西,今美术馆后街大取灯胡同北京中医院处。諴亲王允袐为康熙第二十四子,其长子弘畅降袭郡王,仍居本府;次子弘旿封贝子,另开新府,今尚有遗存。恭亲王奕忻之女被慈禧收养身边,特封为固伦荣寿公主,人称“大公主”,同治五年嫁志端,将此府赐为府邸,遂称为“大公主府”。清亡后出售,多次变更用途,西部大量拆改失去原状,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医院。1986年将保存较好的主体部分迁至密云县,在原址兴建了门诊大楼。</p> <p>35、温郡王府</p><p>东长安街路北,王府井大街南口迤西,清末该处辟为京汉铁路局,原仅存的温良郡王祠也消亡。现址为北京饭店新楼。始王猛峨为武肃亲王豪格第五子。位于霞公府街南部。</p><p>谦郡王府,第一代为瓦克达。礼亲王代善四子。在西城区武王侯胡同,今西四北大街八条。郡王府地址今不确定,大致为燕京造纸厂附近。位于西大四牌楼羊市胡同。俟考</p><p>36、恂郡王府</p><p>西直门后半璧街。允禵。道光时,此府又为宣宗第九女寿庄公主府,光绪十四年(1888)此府又为成亲王后裔贝子毓橚之府,知道清王朝灭亡,此府一直叫做橚贝子府。现在府的西南角尚保存一段府墙及几个松柏树,其余建筑均以无存。</p><p>37、泰郡王府</p><p>西直门南小街北大安胡同。康熙末年的风云人物—一康熙帝第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允褪,允襁第一子泰郡王弘春。泰郡王弘春于雍正十一年二月晋封泰郡王。因其“秉性巧诈,衍过多端”,在雍正十二年八月降为贝子。《啸亭续录》记载:“泰郡王府在扒儿胡同。” “扒儿”两字发“盘”的音。扒儿胡同在西直门内,过去分北、中、南扒儿胡同。泰郡王府在北扒儿胡同东口路北,老门牌1号、2号。2号建有宫门一座,三开间,门外有上马石。北扒儿胡同东口路南还有一处马圈。泰郡王弘春失势后,这里已经易主。其后,泰郡王弘春之侄、贝勒弘明长子辅国将军永忠成为北扒儿胡同王府的主人。扒儿胡同的王府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是辅国将军永忠的后裔居住。民国初年,永忠的后人、原左副都御史奕年住在东院,奕寿住在中路后院,溥亿住在西院。奕年曾在附近开设粥厂,周济穷人。1937年由府中“管事的”福海全经手卖掉。1989年5月笔者到今北大安胡同调查,府址是西直门消防队的所在地,门牌为西内216号。消防队西邻幼儿园。当时消防队后院和东侧有建筑遗存。妙清观的位置也有旧房。</p><p>38、直郡王府</p><p>西直门内南小街以东半璧街。允褆为府主。</p><p>39、仪亲王府</p><p>位于西长安街路北、府右街以西。始王永璇。今府右街南口以西,包括今文化局和电报大楼,皆属其范围。清末在该府址建邮船部、财政部,仪亲王的后人毓祺迁到西直门大街路北的祺公府。现今文化局院内残存的游廊和楼阁一般认为是当年仪亲王府花园旧物。</p><p>40、敦郡王府</p><p>前海西街(原关防口)。</p><p>41、循郡王府</p><p>雍和宫大街方庄胡同13号、15号,为乾隆第三子永璋王府。死后追封。建筑按贝勒府级别修建。13号院曾是府学小学的校办工厂,1998年搬出,成为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15号院现在是外交部宿舍。</p><p>此外,还有两个著名的蒙古王府。</p><p>42、那亲王府</p><p>位于地安门外古楼东侧宝钞胡同被扣鲁西,现在国兴胡同与国强胡同之间。蒙古亲王府。因最后一任府主那彦图得名。清末民初显赫一时,由于生活奢侈、赌场市里,日渐困顿。民国13年(1924),王府抵押给河南省机要处处长梁仲华借款2万元,期限一年,到期后,无力偿还,民国15年(1926年)向西什库天主教堂神父包士杰借款7万。后无力还款,将王府卖给他。自己在豆腐池胡同买房居住。解放后,那王府改为鼓楼中学,王府花园现在是北京市人民银行幼儿园、宿舍与招待所。</p><p>43、僧王府</p><p>位于东城区炒豆胡同,是清代保存较为完整的蒙古王府。民国清史专家朱家买下,解放后捐给国家,现为几个机关部门的宿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