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顾亚龙老师认为,数学,是离不开解题的。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要甚至是必需的手段和途径。这,是由数学的学科特性和学习数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正因此,波利亚有《怎样解题》的名著,国内如张景中院士、罗增儒教授、单墫老师、陈永明老师都有关于解题的专文、专著。</p><p><br></p><p>石红主任认为,大部分的数学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题,但题一道一道地讲是碎片化的,并且永远也讲不完,只有一类一类地讲才是高效的,结构化的。为践行“结构地教,关联地学”结构性教学的理念,也为实实在在让孩子深化概念理解、熟练知识技能、提升解题能力,12月18日下午,实验一小树华校区举行了数学题组模块讲题活动。</p><p><br></p><p>通过观摩六节优质课,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多多!</p><p><br></p> <p>第一节课是黄丽老师带来的《巧解周长》。在同一组题目中,让学生自选一道解答,在学生解答后对比朦胧地发现:剩下的图形的周长是原来长方形的长的2倍,与原来长方形的宽无关。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其必然的数学规律蕴藏其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活生生的激发了!妙哉!妙哉!!</p><p>黄老师在学生懵懂的感觉中,聚焦矛盾并放大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分享交流中得出“剩下长方形的周长=长×2”,最后通过可活动小贴纸演示了背后的道理!设计新颖让我们叹为观止!——可谓“巧”!</p><p><br></p> <p>第二节课是蒋晓梅老师带来的《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在轻松愉快的课前韵律操后,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模型→应用模型的过程,而这正是数学家们探索世界的“一般套路”。</p><p>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图画是儿童的天性!整节课,在蒋老师循循善诱中,学生探究问题兴致高涨,通过画图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一个一个的画(形象直观图)→一段一段的画(线段抽象图)中提高了面对复杂问题时,体会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办法!课,结束了吗?不!蒋老师站在更高的高度,把这些“数与数”对应“数量关系”,无疑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思考能力提升到了更好更高的水平!——可谓“实”!</p><p><br></p> <p>第三节是宋如梦老师带来的《排队问题》。面对一年级的小不点儿,往往我们无法面对他们“异想天开”、甚至“天马行空”的想法,然而在这节课里我们听到了小朋友们竹节拔高的声音。“明明是不同的数学问题,为什么画图都一样、列式也一样呢?”一个核心问题的追问,给了孩子们思考的空间,更让孩子们在对话交流中,体会了画图的力量、思考的力量、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数学思想的力量!——可谓“联”!</p><p><br></p> <p>第四节是徐伟老师带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我们知道,由已知的对应的底和高,学生可以轻松地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当我们已知的条件不再是对应的底和高,而是另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分析问题、找寻已知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则至关重要!徐老师俨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变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孩子们在找寻未知和已知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思维有了更质的飞跃!——可谓“深”!</p><p><br></p> <p>第五节是孙静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在学生分析问题后,孙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理解“增加到”是一个数变成另一个数,“增加了”是一个数加另一个数,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出自己的理解。一个永远都会在那里等待孩子的错误,就这样悄悄地被突破了!——可谓“理”!</p><p><br></p> <p>第六节是杨凤至老师带来的《按比分配的应用》。一道熟悉的题目、与众不同、思路迥异的解答。知道男女生人数之比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不仅可以用分数乘法、还可以用除法、比、百分数,“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对话、交流、质疑、补充中,孩子的思维得到发散,思考品质得到提升!比较不同的方法之后,孩子们惊喜的发现,虽然方法各异,但道理相通,都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比的关系!——可谓“质”!</p><p><br></p> <p>认真观摩的老师们。</p><p><br></p> <p> </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题海”无涯苦作舟!有了“题组模块”,或许可以让孩子们少吃一点苦,因为“模块”就是茫茫数海的思维之舟。实践表明,题组模块是通向理解的阶梯、突破难点的钥匙、数学建模的基础。</span></p><p><br></p><p>黄丽老师说得好:让我们多一份观察、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对数学的坚持!</p><p><br></p><p>指导:石红主任</p><p>撰稿/图片:郭庆涛 朱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