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走进梵高画中,体验色彩光影音响视觉盛宴。</p><p><br></p><p>梵高的作品已经在全世界展示和欣赏了一个多世纪,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热烈地反响。</p><p><br></p><p>从进入展厅的那一刻起,充满活力的画面在音影光响的衬托下,视觉观感震撼非凡,一幅幅深度体验时代、自然、人文的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你不得不融入梵高画面里,沉浸在他的灵感与色彩中,从画中体验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作品的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p> <p>澳大利亚格兰德展览公司(Grande Exhibitions)制作的“梵高在世”(Van Gogh Alive)是一次大规模的多感官艺术体验,5年来,已激发了世界各地一千多万人前往观赏。在全球多国50多个城市巡展后,2020年9月首次在澳洲本土悉尼展出,12月疫情解封后的第一站,我们乘飞机抵达悉尼,加入了慕名前来的观展体验者之旅。</p><p><br></p> <p>梵高(1853-1890)荷兰人,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八岁开始受教育,15岁时中断学业,第二年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公司见习,做过短暂的传教工作,直到他27岁才开始从事绘画生涯,37岁离世。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绘画,其中油画864中幅,水彩150幅素描1037张。梵高早期的作品色系灰暗,直到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风格,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p> <p><br></p><p>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p><p><br></p><p>梵高认为: 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p><p><br></p><p>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梵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梵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只能长期依赖他弟弟提奥(Theo)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p><p><br></p><p>梵高说过:“我喜欢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他穷困潦倒,常常拘偻着身体走在人群中,除了自己的绘画,其它一无所有,直到他死去多年后才被世人认可。为艺术献身只有梵高配得上,无论是高更或者塞尚,甚至印象画派里的天才画家们都配不上这种本质上的称谓。</p><p><br></p><p>他的一生,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p> <p><br></p><p>“梵高在阿尔的卧室”这是按梵高同名油画实物陈列。他创作的该卧室的这幅油画,是他很重要的一幅作品。他要用色彩来当家,巧妙地运用红黄蓝三原色来描绘自己的卧室,“空荡荡的卧室”似乎又表达了他的孤独和希望有人伴随的愿望.....</p> <p>“罗纳河上的星空”🌃1888,收藏于奥赛美术馆。</p> <p>在一个温暖的九月夜晚,梵高漫步在罗纳河堤坝上,突然灵感迸发。在这幅梦幻和善的星空中,星星悬挂天空,都市煤气灯,闪着小仙女般的甜蜜目光,倒映在河中。他将这夜色的瞬间转化为自己长久以来的信念,人间和天堂的边界消弭不见;一对中年夫妇,手挽手,全神贯注,仰望天空,似乎水陆一片。我们看到的,是令人们心醉神秘的景象,不是平淡无味的人物描写,而是完全无法用语言形容,无法测量的感官陶醉,正向梵高自己所说,希望沉陷人们的心灵丰富与完美......</p> <p>“夜晚露天咖啡座”1888,藏于穆尔博物馆。梵高常在晚上光顾离他住宿不远的咖啡馆,咖啡馆耀眼灯光和布满天空的星辰,激发了他作画的热情。在这幅作品中,用黄河蓝来表现一种独特的感受。画种被灯管造成黄色的咖啡座和蓝色星空的对比,是整个画面显得很美洋溢着一种平和的事业。梵高曾说:“对我来说,晚上可能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丰富的色彩,晚上作画,看着天上散落的星星,地上反射的灯光,是一幅很美与安详的画面。”</p> <p><br></p><p>这幅“星月夜”星光灿烂的夜空,是他用虚构的形与色,凭想象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p> <p>他画着入睡的小屋,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星光闪耀,汹涌,柏树从下面伸向深蓝色天空,一些黄色的星与橘黄色闪光的月亮形成漩涡,柏树技随着星空摇动,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内心的体验,最紧张的忧虑和悲观的幻想,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创造性尝试。油画“星空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p> <p>梵高星夜三部曲:夜晚露天咖啡座1888年,“罗纳河上的星空”1888年,“星夜”1890年(三部之首,最为著名)</p> <p><br></p><p>“开花的杏树”1890年2月,梵高听到他弟弟儿子出生时即兴作画,这幅画被认为是梵高送给自己侄子的礼物。</p> <p>法国奥赛“瓦兹河畔的教堂”1890年,当年春天,他很兴奋卖出了一张他的“红色葡萄园”绘画。他的状态好多了,并从精神监护中获释,他着手画一幅色彩鲜艳,乐观的花朵。五月他搬到离照顾他的医生加歇相近的教堂附近的住所,然后创作了这幅画,也许这象征着他失去了福音事业。</p> <p><br></p><p>“红色葡萄园”梵高生前唯一卖出去的一幅画。</p> <p><br></p><p>“鸢尾花”油画创作于1889年5月,当时梵高进了法国圣雷米(Saint-Rémy)的一间精神病院,在那里画成。作品现收藏在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p><p><br></p><p>这幅画被称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远远地就能吸引住人们的目光,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p><p><br></p><p>鸢尾花为草本植物,五月开花,法国人视它为国花,认定它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梵高画她,是在期许生命的粲然。用心向花叙述衷肠,把血给予了花的根,把眼睛给了花的瓣,把自己也期许了花。“鸢尾花”,是梵高灵魂的天堂鸟。</p><p><br></p> <p>1892年,梵高去世两年后,唐基(梵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他是梵高作品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和许多其他的梵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1988年在拍卖会上,卖出了5300万美元价格被视为全世界最昂贵的十幅画之一。</p> <p><br></p><p>“圣玛迪拉莫海边的渔船”油画1888</p> <p><br></p><p>田园风光绘画</p> <p><br></p><p>“两行灌木丛”1890年创作。</p> <p><br></p><p>“树根”1890年6月</p> <p><br></p><p>花卉创作绘画</p> <p><br></p><p>油画“雏菊与罂粟花”</p> <p><br></p><p>“茅草屋”创作于1890年。这幅画是梵高在自己精神病最严重的时期创作的,几周后就与世长辞。</p> <p><br></p><p>“黎明时分”1890年6月,现藏于荷兰梵高博物馆。</p> <p><br></p><p>“麦田群鸦”1890年7月,是梵高最著名画作之一,他是梵高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周创作完成。</p> <p><br></p><p>梵高的肖像绘画作品</p> <p>梵高自画像,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艺术瑰宝,不仅从中能看出凡高绘画技法的变化,透过画布也能探测到这位天才画家的内心世界。从1886年起,凡高以近乎疯狂然而又坚定平静的执着画出了大量的自画像,目前可查到的有38幅 ,其数目仅次于伦勃朗(荷兰17世纪著名画家)。在这些自画像中,他也跟伦勃朗一样,尖锐地凝视着自己,也凝视着我们,只是,在敏锐和坚定之外,他比他那位伟大的同胞多了一份痛苦、焦虑和紧张,也多了一份相应的执拗和坚强。</p> <p>他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笔触,表达他不同的心理感受。</p> <p>油画“12朵向日葵”1888夏天。孤独的梵高组织的“南方画室”画家沙龙,向一些画家发了邀请,结果只有保罗·高更答应前往。高更是梵高在巴黎认识的朋友,他们彼此欣赏。</p><p>梵高很高兴,同年8月,他原本想画12幅向日葵来装点他租住的小屋,以迎接高更的到来,但刚画完4幅高更就来了,并给梵高带来了新颜料和一种黄麻质材的画布。高更对梵高的这种金黄色的组合十分喜爱,对已挂在小屋的“向日葵”(被认为第一幅三朵,第二幅5朵,第三幅12朵)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高更的鼓动下,1888年10月,梵高用高更带来的黄麻又画了第5幅向日葵。但是不久,两位艺术家因艺术理念上的差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情绪过激的梵高,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高更在惊恐中离开了梵高。他在这里只住了两个月,这个时间,对一心盼着他到来的梵高来说,是短暂的。</p> <p><br></p><p>梵高割下自己耳朵后的自画像</p> <p>油画“15朵向日葵”1889年1月。梵高在对高更的思念中,画了第6幅向日葵,这一次,他在花瓶里插了15朵向日葵,调整了自己的风格,消除了一切可能带来现实主义联想的细节,以迎合高更的艺术趣向。因为他要把这一幅送给高更。一向固执的梵高为了挽回高更的友情,他愿意在画风上做出妥协。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高更走后再也没与梵高见过面。这第6幅“向日葵”也就成了他与高更的友谊祭礼。</p> <p>因为对友情的期望过于强烈,对既得的友情过分看重,所以当对方让他失望之后,由此而来的痛苦对梵高来说是致命的。失去高更的梵高从此一蹶不振。梵高的精神病又一次发作。在他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以后,他被送入疯人院。在那里一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趋于表现主义。</p> <p>悲伤的是,7月27日, 星期天, 在外出写生时, 梵高开枪自杀! 但没有打中要害, 被人抬回家, 他拒绝接受治疗。</p><p>第二天一早, 他弟弟提奥赶到他那儿,他坐在梵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p><p>第三天,7月29日黎明, 凡高逝世。</p><p>自杀后, 在梵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 梵高说: “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p> <p><br></p><p>梵高1888年画的“向日葵”,被称为以植物为题的“蒙娜丽莎”,今天仍是美术史上最受欢迎的一幅静物画。</p><p><br></p><p>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努力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的表现主义的延伸。在人们对他误解最深刻的,正是他对自己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作品。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p><p><br></p> <p>梵高,平凡的人,但他用不平凡创造了最好的作品。他用灵魂赋予,用生命创作,这就是梵高,伟大而传奇。</p> <p><br></p><p>科技让“经典”不朽,用心灵感悟梵高:</p><p><br></p><p>借助科技创新手法,复活大师百年前的经典,3000多幅梵高作品画面通过高清晰的多路动态影像呈现出巨幅联动,展示了梵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他那充满生命力的笔触。</p><p><br></p><p>这是一次不同凡响的艺术体验之旅,打破平面作品一幅、一幅观看视角的束缚,伴随着作品时代节奏的音乐,置身熠熠光影之中,与画面联动,感受着梵高对色彩光芒的追求,沉浸在梵高为艺术献身悲欢离合的情感之中,久久不知离去……</p><p><br></p> <p><br></p><p><br></p><p>编辑:Jim, Jenny</p><p>摄影:Jim</p><p>(向日葵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