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的故事——《镇江二日游记》之一

海宁妙松

<p>  镇江金山寺位于市区西北金山湖南岸金山公园内的一座小山上,小山海拔高四十三点七米,周围五百二十米,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p><p> 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之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唐代张祜描述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北宋沈括赞颂曰:“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至清朝同治初年(1861--1874年),这个“千载江心寺”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水上风光变为陆上胜境。今见金山寺兀立陆上,心想当年法海如何水漫金山,原来如此!</p><p> 由于金山位于长江边上,风景区建筑风格独特,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从江中远望金山,只见寺庙不见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p><p><br></p> <p>  镇江自古以来的标志——金山寺和慈寿塔。</p><p><br></p> <p> 《金山胜境游览图》</p><p><br></p><p>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 ——(宋)苏轼</p><p>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写于金山中秋)</p><p><br></p><p>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p><p>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p><br></p> <p>  金山公园的重檐歇山顶大门楼。门楼上檐下方正中悬挂一块“金山”蓝底金匾,</p><p> 原来大门楼门柱上还挂有楹联。大门两侧是一幅长达九十字的内联:“一峰浮玉,十地布金,忆裴头陀江岸披缁,苏内翰山门留带。光阴瞻逝水,谁续胜缘,愿宏开宝宇琳宫,永镇苍崖翠壁;万顷烟涛,千林风籁,想焦仙人幽岩瘗鹤,陆处士中冷品泉。卜筑有芳邻,堪寻陈迹,漫辜负莲花贝叶,同听暮鼓晨钟。” 这是转录清代沈秉成(1823--1895年)所在地撰的金山寺大雄宝殿题联,对金山寺作了全方位的描写,将景色、情感、教义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动人心魄。大门楼的外联是:“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带左右;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 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吴锡麟所撰。现在可能是在装修,门楼内外原来所挂的楹联都取下来了。</p><p><br></p> <p>  门楼背后的匾额上是“雄跨东南二百州”,好大的口气!此句是引自南宋孝宗皇帝赵眘(1127--1194年)《题金山》中的诗句,原文是“雄跨东南百二州”。门楼内两侧原有一幅篆书楹联:“狂澜避地江成陆,古塔擎天寺裹山”。现在此联已被移去。</p><p><br></p> <p>  横跨环公园河道上的金泉廊桥,过桥的道路是通向镜天园景区和号称“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的。</p><p><br></p> <p>  金泉廊桥的廊端檐下悬挂一方“花洲冷泉”匾。</p><p><br></p> <p>  桥堍的石碑上镌刻着原镇江市政协主席黄选能题写的“金泉桥”三个大字。</p><p><br></p> <p>  金泉廊桥中间檐下南北两侧都悬挂了一方匾额,南侧的是“东南形胜此为先”,北侧书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匾都出自宋代柳永的词作:“东南形胜此为先”应出自《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东南形胜,江吴都会”,“杨柳岸晓风残月”则出自《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今宵酒醒处?杨柳岸,晓风残月”。</p><p> 廊桥旁停了不少画舫,这里是游船码头。</p><p><br></p> <p> 金山寺前的金山文化广场</p><p><br></p><p> 金山文化广场紧邻金山寺西,广场面积一点六七公顷,于二OO八年底建成。这里是金山寺举行法事活动及集会的重要场所,也是每年跨年、除夕进香的必选之地。其中三福桥、宝相花地刻、撞钟架、转经轮、佛教文化柱、照壁等景观将渊远的佛教文化融入其中,作为金山寺大雄宝殿轴线的延伸,金山文化广场是较为经典的景观。</p><p> 广场上竖立着一块一大二小的三间三盖大照壁,红墙黛瓦。中间的大照壁上写着“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几个金色大字。</p><p> 水陆道场,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水陆,或名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汉传佛教中一种隆重而盛大的佛事仪则。近代学者认为这是唐代密宗的《冥道无遮大斋》与梁武帝的《六道慈忏》相结合的产物。最初是由梁武帝于天监四年(505年)在金山寺修建水陆法会,北周与隋代不举行此仪式,至唐咸亨年间(670-673年),法海寺神英于大觉寺义济处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陆仪文,依照修斋,于是又流行于世。</p><p><br></p> <p> 金山文化广场西侧的水天桥</p><p><br></p> <p> 水天桥台阶中间的浮雕图案</p><p><br></p> <p> 金山文化广场南侧的撞钟台</p><p><br></p> <p>  耸立在撞钟台后面的阿育王柱和石经幢</p><p><br></p> <p> 金山文化广场北侧的转经轮</p><p><br></p> <p>  耸立在转经轮后面的阿育王柱和石经幢</p><p><br></p> <p> 江天禅寺(金山寺)</p><p><br></p><p>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据《金山志》记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公元323—325年间,初建时又称"泽心寺"。南北朝梁武帝特重佛教,曾于天监四年(505年),亲自到金山寺参加水陆大会盛典,这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开始,也是当时佛教中最大盛典,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p><p> 宋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名僧佛印(了元)住持金山寺时期间,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了元亲自主持,大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宋代以后,著名的水陆法会见于记载者,如宋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为亡妻王氏设水陆道场(《东坡后集》卷十九);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慈宁太后施钱为真歇清了于杭州崇先显孝寺修建水陆法会(正觉《真歇了禅师塔铭》)。</p><p>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四明人史浩尝过镇江金山寺,仰慕水陆斋法之盛,乃施田百亩,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以为报四恩之举。金山水陆法会自宋代流行以后,很快地普及于全国,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常行的一种超度法会。</p><p> 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朝廷设水陆法会于金山寺,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一千五百人,径山元叟行端有《朝廷金山作水陆升座》法语(行悦《列祖提纲录》卷十六)。至治二年(1322年)所修水陆法会,规模尤大。</p><p>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康熙皇帝游览金山寺,御题“江天禅寺”寺名,并赐“江天禅寺”匾额,遂称“江天禅寺”,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清代以来,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p><p> 金山寺自晋至今,历经沧桑,屡有兴废。一九四八年又发生大火,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方丈室等二百余间房间。现已修复,仍不失当年外貌。</p><p> 金山寺历代高僧辈出,龙象云集,宗风远扬,慧灯常明。如:灵坦、法海、佛印、克勤、应深、别峰、箬庵、隐儒、大定、妙善等。</p><p> 一九八四年恢复丛林制度,慈舟法师任方丈。一九九六年四月,慈舟方丈在妙高台举行授记仪式,立心澄法师为法子。一九九九年慈舟方丈三次要求禅位,让心澄法师接席。二OO三年初慈公上人圆寂,心澄法师任金山寺主持、方丈。二OO四年十一月八日,金山江天禅寺内梵乐声声,嘉宾云集,金山江天禅寺第四十八世住持心澄方丈升座庆典隆重举行。</p><p> 一九八三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p><p><br></p> <p> 金山寺山门上的石牌坊</p><p><br></p><p> 金山寺山门前耸立着一座四柱三门三盖花岗岩石牌坊,歇山顶的坊盖,屋脊两端有鸱吻;坊额上镌刻了一方方吉祥含义的浮雕图案;中间坊盖下悬挂了一方康熙皇帝御书的“江天禅寺”竖匾;中门两侧坊柱上挂着一幅楹联,是金山寺前任方丈慈丹长老题写的,联云:“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阅沧桑,因缘聚散悟空性;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圣教,禅静止观觉有情”。牌坊是民国初年(1911年)建立的。</p><p> 牌坊前放置了一座长双耳三足圆肚三盖铜宝鼎,宝鼎三只狮形鼎足立足在莲花台底座上,三层鼎盖呈六边形,宝鼎圆肚上铸有“江天禅寺”字样,整个宝鼎都饰有回纹、卍字、和“寿”字图案。宝鼎是镇江健力宝集团林裕敏先生捐献的。</p><p><br></p> <p>  安放在牌坊前广场上原有的金山寺(江天禅寺)铸铁宝鼎。</p><p><br></p> <p>  寺前安放的一对石狮子也别有特色,这是明代的遗物。</p><p><br></p> <p> 金山寺山门(天王殿)</p><p><br></p><p> 牌坊后面是金山寺的山门,也是寺院的天王殿,坐东朝西,巍然挺立,气象森严。这是一座三间歇山顶大殿,四周墙壁都涂成黄色,前面是一大二小三扇拱形门。拱门旁墙上镶嵌着赵朴初居士题写的“东晋古刹”四个大字,中门两旁墙上镶嵌的是“全国重点寺院金山江天禅寺”和“水陆法会祖庭金山寺,南朝梁武帝亲临启建,梁天监七年(508)敕”两块牌匾。</p><p><br></p> <p>  进入山门中门,迎面是一座双龙盘柱的红木雕花神龛,里面坐着右手拿佛珠、左手持莲花笑呵呵的弥勒佛祖,神龛两边挂有一幅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世间儘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p><p><br></p> <p>  山门殿两侧英武威猛的四大金刚</p><p><br></p> <p>  山门殿神龛背后供奉着韦驮天尊,与其他庙宇不同的是供奉的不是塑像,而是画像。经询问,原来金山寺另辟韦驮殿供奉韦驮天尊的塑像。</p><p><br></p> <p>  山门(天王殿)殿后门上悬挂着慈丹方丈题写的“照徹江天”匾。</p><p><br></p> <p>  过了山门殿,院子北侧是韦驮殿。殿前廊柱上悬挂的楹联写道: “观将军,身持杵,降魔护正法;证如来,地合掌,度生演大乘”,道出韦驮天尊为如来佛演大乘佛教教义普度众生而护法,并告知金山寺不招待云游僧人的免费吃住。</p><p><br></p> <p>  韦驮殿神龛内供奉的金身韦驮天尊</p><p><br></p> <p> 韦驮殿后面的大徹堂</p><p><br></p><p> 穿过韦驮殿,后面有个院子,院子对面是幢三开间的房子,门窗紧闭。中间门上檐下悬挂着一方赵朴初居士题写的“大徹堂”匾额,门两边的门柱上挂着一幅“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歇狂心”的楹联。</p><p> 传说法海是唐朝名相裴休的儿子,他在湖南古密印寺出家,后到江西庐山游学参禅,因仰慕金山寺,从庐山来到镇江金山寺。在这过程中,遇上唐武宗灭佛,他到金山寺时,这里已经是废墟一片。禅宗提倡自食其力、深山静修,因此武宗灭佛时,损失最小。法海到金山寺后,自耕自种,在翻地时,挖出了金子。这时唐武宗已死,唐宣宗即位,他接到报告,让法海用这批金子复建金山寺。法海的父亲裴休是皈依黄檗禅师的法嗣弟子,黄檗禅师是开创临济宗风的一代宗师,法海复建金山寺后开始传承临济宗。</p><p> 到了宋代,金山寺在禅宗史上著名的禅师有瑞新、昙颖、了元、怀贤、宝觉、枯木、圆悟等,因此,金山寺作为禅宗正脉至今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在被宋高宗赐号的南岳系第十五世禅师圆悟克勤住持金山寺时,一日有十八名僧人在禅堂开悟,于是圆悟克勤把禅堂的名字,由古晓堂改为大彻堂。从此,金山寺的大彻堂与少林寺的枯木堂一样闻名天下。因此,明代周忱说金山寺“诚四方禅刹之冠”。</p><p><br></p> <p> 山门殿后面山上的大雄宝殿</p><p><br></p><p> 游览韦驮殿和大徹堂后,从山门殿后面拾阶而上,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座建筑在高台上的五间重檐歇山顶大殿,金色的琉璃瓦,朱红色门窗,重彩的雕梁画栋,汉白玉围栏,巍峨屹立,器宇轩昂。大殿历经磨难,七毁八建,现在看到的大雄宝殿建于一九八九年十月,总面积八百平方米,是金山寺历史上最高最大的大雄宝殿。大殿为正方形,高二十五米,深二十四点六米,殿内擎立着三十六柱子。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为开阔,殿前有七级台阶,象征走上七级佛陀达到最高境界。</p><p> 赵朴初居士题写的“大雄宝殿”红色金匾悬挂在上层檐下;正面屋脊正中镶嵌了佛光宝珠,两侧是“ 佛日增辉”四个大字;屋脊两端有鸱吻,垂脊有蹲兽,飞檐角下八只风铃叮当作响。</p><p><br></p> <p>  进入大殿,迎面是三尊金光灿烂的三世佛并列而坐,佛像身高四点八米,端坐在莲花座上,慈眉善目,仪态安详。中间供奉的是娑婆世界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右手食指上指,大拇指下指,告知人们天地全在她的掌控之中,祭拜一下,保天保地;他的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p><p> 左右阁楼上坐着五十六天尊,是从五百罗汉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五十六罗汉。(见下图右下方)</p><p> 大殿正中上方是八角形藻井,四周天花板上绘有两条彩龙。</p><p> 三世佛前两侧的殿柱上,悬挂着一幅赵朴初居士题写的楹联:“大江浪,应梵钟,诸天听法苍茫际;千里云,开宝殿,万佛垂光紫翠间”。</p><p><br></p> <p>  大殿背面是脚踏鳌鱼的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和龙女伺立在左右。</p><p><br></p> <p>  背景是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神仙的“五十三参”海岛图,表现了学佛修行的过程。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的佛国世界。</p><p><br></p> <p>  大殿两旁站立着金身十八罗汉,金光闪闪,形象高大,栩栩如生。</p><p><br></p> <p> 悬挂在前殿的大钟</p><p><br></p> <p>  放置在大殿内做法事用的大木鱼</p><p><br></p> <p>  大雄宝殿背后的掠影。屋脊上镶嵌着“ 国道遐昌”四个大字,上层檐下挂着五块刻着“度一切苦厄”字样的方牌。</p><p><br></p> <p> 金山寺藏经楼</p><p><br></p><p> 金山寺的藏经楼位于大雄宝殿后的山坡上,原先是一座浮华尽去、无语独立的二层楼硬山顶建筑,看不出雕梁画栋,也不着浓墨重彩,门经年累月终日里关着,窗也没见它开过,若不是一九四八年四月六日一场大火从它开始,燃尽了佛经古卷,烧毁了庙宇殿堂,对于我们而言,它最多只是一幢精舍里普普通通的建筑罢了。现重建的藏经楼是幢七间双层歇山顶大殿,上层是十字形屋顶,外有围廊,建有木质围栏;下层楼外月台周围筑有白玉围栏,围栏的望柱石上雕有祥云图案。</p><p> “藏经楼”的匾额悬挂在正中上檐下方,看上起一块陈旧的黑色匾额,却极不平凡。那是清代乾隆年间由“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题写的,而且郑老夫子题写的三个大字中赫然有一个别字奔眼而来,“藏经楼”成了“蔵经楼”,这又当从何说起呢!</p><p><br></p> <p>  金山寺月洞门上的“水月道场”门额,据说这是乾隆皇帝手书的御笔。</p><p><br></p> <p>  藏经楼右侧的“紫金浮玉”门,侧面墙上镶嵌着“龙虎鸞凤”四个草书大字,这四个字彰显个性却没落款,据说是清末建威将军江南提督徐传隆所书。</p><p><br></p> <p>  通往山上道路上的拱门上方是心澄法师题写的“止于至善”门额,其出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p> 在门洞左侧墙上镶嵌着一块砖刻《东坡金山访佛印图》,图的下方是心澄法师题写的识图文字:“东坡金山访佛印图。佛印禅师北宋高僧,慕般若真空,遂潜心证悟。东坡居士乃一代文宗,诗词书画琴艺无不精通,法缘深厚,悟性甚高,颇能领会佛法妙谛。东坡与佛门大德多有交遊,尤与金山佛印过往甚密,传为禅林佳话,至今教界流行‘有僧皆佛印,世客不东坡’名联。今重现斯图,以飱有缘大众,共参千年胜境。金山心澄谨识。”</p><p><br></p> <p>  藏经楼左侧的“雄镇江流”门,门额是慈丹方丈题写的。侧面墙上镶嵌着“宝带名蓝”四个隶书大字,是当代著名书画家李亚如先生题写的。</p><p><br></p> <p>  慈寿塔院外墙上题刻的“天地同庚”是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小神童李远安所书。还带来了一个民间传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两江总督刘坤一建了这座慈寿塔,以祝慈禧长寿。慈禧问他:“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 刘坤一无言以答。正在为难,八岁的李远安从身后递来一张小纸条,正是“天地同庚”四个字,刘坤一对答后,慈禧喜笑颜开,重重有赏,后来这四个字便被刻在了塔下。</p><p> 与“天地同庚”互成直角的壁上还刻有“清世界”三字,不知为何人所书。</p><p><br></p> <p>  平台另一侧壁上刻有“千山雄观”四个古篆大字,为李健辅所书,但不知李健辅为何许人也。</p><p><br></p> <p> 巍峨耸立的慈寿塔</p><p><br></p><p>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始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时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和“荐寿塔”,一四七二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p><p> 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与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p><p><br></p> <p> 凌云亭外望慈寿塔</p><p><br></p> <p> 法海洞处望慈寿塔</p><p><br></p> <p> 凌云亭内的“江天一览”碑</p><p><br></p><p> 金山的后山有座石码头,因康熙皇帝游金山时在此登岸而得名“御码头”。据说当年康熙皇帝由上岸,登临金山顶峰,极目处大江水天相连,气势雄伟,不由得自吟道:“这里真可谓江天一览啊”,随行大臣听到后立即奉上笔砚,康熙便即兴提起御笔,要留下“江天一览”四个字,但提笔忘字,竟一时想不起“览”字怎么写。正当康熙御笔难收之时,一随行大臣急中生智,出班高声道:臣今见驾,康熙听罢省然,这不就是“览”字吗?遂落笔“览”字写出,这就是今凌云亭内御碑上“江天一览”四个字的来历,因有停顿,“览”字看上去也略显小了一点。</p><p><br></p> <p> 慈寿塔下山壁上的法海洞</p><p><br></p><p>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洞门上方的门额上是“古法海洞”四个字,洞中供有法海塑像。一旁的山岩上镌刻着“头陀巖”三个大字,左侧还刻有一首小诗:“生而颖异,胎素不群。行头陀行,精炼形神。清齋一食,六时危坐。每入禅观,降龙断臂。重兴殿宇,功成身隐。”</p><p> 传说沿此洞可涉江抵达扬州,宋代名士张商英来此游览,留诗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世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山中留下老头陀。”</p><p><br></p> <p>  法海洞内的法海坐像(该图来自网络)</p><p><br></p><p> 据史载,法海俗姓裴,河东人氏,是唐宣宗时宰相裴休之子。他生而胎素,颖异不群,其父信佛,作文送子至河南何泽寺出家,取名法海,行头陀行。曾在庐山东林寺专研禅学,后朝金山,见殿宇荒芜,荆棘丛生,寻得此洞,参禅打坐,并燃指一节,誓兴殿宇。</p><p> 忽一日在山下江边挖土,获黄金数镒,报于地方官李琦,转呈皇帝,敕将黄金送法海禅师重兴殿宇,终使金山寺成为江南名刹,法海因此而被尊为“开山裴祖”,深得后人推崇。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打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纪念他,本愿自然是希望法海流芳百世,金山寺声名远扬。</p><p> 不期事出乖戾,在流传民间的《白蛇传》中,法海和尚却成了自恃神通广大、无端多管闲事、横行霸道、拆散人间美满婚姻的千秋罪人。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对法海和尚进行了猛烈抨击,嘲笑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最终成了蜷缩在蟹壳内的小虫。民间故事中更有许仙之子白状元祭塔,西湖水干,雷峰塔倒圯,母子团圆,最终是正义战胜了邪恶的传说。千秋功罪,谁予评说?有人说法海的“变脸”是因为《白蛇传》故事的需要,如果没有一个破坏者的从中作梗,那神圣的爱情就会黯淡无光。只可惜倒霉了一个法海,成了人人唾骂的恶棍。好在金山寺佛法无边,面对孰是孰非的矛盾自有化解奇招:法海洞前看法海,笑骂由人,但须施舍——往洞里掷钱,多多益善——也算是出家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章法,只要有钱,自可修庙,“管他冬夏与春秋”,善哉,善哉。</p><p><br></p> <p>  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p><p><br></p> <p>  在山上眺望山下寺院和金山湖</p><p><br></p> <p> 金山南麓的慈舟纪念堂</p><p><br></p><p> 纪念堂院门有个歇山顶门盖,门盖下悬挂着慈舟禅师的学生、灵岩山寺监院明学大师敬书的“慈心照世”匾;为慈舟禅师纪念堂落成誌庆、由心澄法师代表镇江市佛教协会手书的楹联“慈悲应生随缘化众,硕德丰功留大地;舟以载物因圆果满,上品竞昇趋圣天”挂在院门两旁。</p><p> 院门两边是带瓦脊镶白边的黄色院墙,院墙上镶嵌了一扇扇方形和圆形的镂空花窗,十分典雅。</p><p><br></p> <p>  纪念堂院门背面也悬挂着一方匾额,是德林法师敬书的“道济天下”匾。</p><p> 德林法师名释德林,法名禅悟,扬州高旻寺第四十七代方丈。</p><p> 进门两旁的门柱上也挂着一幅楹联,是金山堂上第四十八世沙门心澄和南为纪念堂落成而题写的。联云:“学贯内外,博涉三蔵,弘护正泫真佛子;戒德庄严,定慧双修,卓越高僧名永垂。”</p><p><br></p> <p> 慈舟禅师纪念堂</p><p><br></p><p> 纪念堂是一幢五间二层硬山顶建筑,下层中间厅堂大门开着,两边和二楼的门窗都紧闭着。下层檐下悬挂着一排五块匾额:正中悬挂的是心澄禅师题写的“慈舟禅师纪念堂”匾额;往左分别是慈公上人八十华诞时,扬州大明寺主持方丈能修法师率两序大众敬贺的“锻龙铸象”匾,和慈公上人九十华诞时,美国观音寺、台湾法雨寺、和宏净法师共贺的“神姿天凝”匾;往右分别是慈公上人九十华诞时焦山定慧寺心澄率两序大众敬贺的“具超然机”匾,和慈丹大师心字辈徒弟拜献给恩师慈公老和尚的“无量寿佛”匾。</p><p> 在纪念堂前的廊柱上,还挂着两幅楹联:中间的主联是中国佛教协会为恭贺纪念堂落成所撰的楹联,由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宗家顺(号逸山)敬书,联曰:“住持伽蓝,光大祖道,名留佛教传千古;服务社会,净化人心,功在国家扬万年”;两侧的副联是江苏省佛教协会所撰、苏州灵岩山寺监院弘法大和尚所书的“厥功厥伟,重兴金山,维护宝华,龙天接引歸净域;爱国爱教,适应社会,利济人间,四众赞叹称楷模”。</p><p><br></p> <p>  走进纪念堂,后堂壁上挂着一幅“慈丹老法师画像”,画像两边挂着一幅著名书法家毘陵孙江天请慈丹大和尚教正的楹联:“慈善本是佛陀旨;舟棹漾波渡众生”。</p><p><br></p> <p>  慈舟长老(1915—2003年),江苏兴化张郭镇人,俗名史源,法名月济,字培功,一九七八年老和尚重回寺院,恢复僧装,复现比丘相,仍任江天禅寺监院,负起修复金山的重任。为了重建大雄宝殿。他以古稀之年,仍奔波於北京、南京,及海外各地,筹措资金。从殿宇设计,到立柱土建,佛像制作,无不全心投入。江天禅寺从残破不堪中修复更新,慈舟长老之功不可磨灭。一九八四年晋任方丈,自唐代灵坦禅师为第一代开山祖师起,历代相传,慈舟长老是第八十一代方丈。一九九五年,慈舟长老为培养僧材,在江天禅寺开办了金山佛学院;一九九八年在宝华山隆昌寺办了宝华山佛学院。</p><p> 一九八六年後,法师历任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秘书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金山江天禅寺方丈、南京宝华山隆昌寺方丈等职务。</p><p> 二OO三年二月十日凌晨三时三分,慈舟长老圆寂於江天禅寺楞伽丈室。法师俗腊八十九岁,僧腊七十六年,戒腊六十九夏。</p><p><br></p> <p>  金山寺前的三福桥和桥下河内的芦苇</p><p><br></p> <p>  金山寺前的三福桥和桥堍旁的银杏树</p><p><br></p> <p> 寺庙庭院内的银杏树</p><p><br></p> <p> 寺院道路旁的古井</p><p><br></p> <p> 寺院内的残碑碑额</p><p><br></p> <p> 金山寺公园大门上的铜质门环</p><p><br></p> <p> 金山景区游客中心</p><p><br></p> <p> 吴丹青题写的“镜天園”匾额</p><p><br></p> <p>  书画家乐非题写的“壮遊南北此第一”,并题签云:“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乔宇咏金山诗句”。</p><p> 然而我在网上搜索,并没有找到乔宇这句诗句,也没有找到乔宇的《咏金山》诗,只有他所写的一首《登金山》诗,诗中也没有“壮遊南北此第一”的诗句。</p><p> 乐非为人称“京口一怪”的著名书画家乐图南之子。</p><p> </p><p> 登金山</p><p> (明) 乔宇 </p><p> 晚风江上踏金鳌,坐待冰轮影渐高。</p><p> 烟雾岛中双贝阙,乾坤壶里一鸿毛。</p><p> 景逢胜地秋偏壮,诗到名山兴更豪。</p><p> 便欲寻仙东海去,蓬莱清浅不容舠。</p><p><br></p> <p>  金山寺景区很大,金山寺只是其中一个大景点,还有镜天園、百花洲、天下第一泉、塔影湖、菩提植物园、文宗阁、金山文化博览园等。然而由于旅游时间有限,就是一个金山寺景点也是跑马观花,大概看了十之五六吧,还有妙高台、愣伽台、七峰亭、观音阁、白龙洞、御码头、观音广场等处都没有走到,连著名的慈寿塔也只是看了外貌,不知内涵。据说慈寿塔下的周朝铜鼎、文征明的《金山图》、诸葛亮的铜战鼓、苏东坡的玉带合为“金山四宝”,为金山寺镇山之宝,也没见到。</p><p> 金山寺周鼎乃西周宣王时期铜器,距今约二千七百多年,有铭文十二行一百三十四字,一八八四年湖北汉阳人叶志先赠金山寺收藏;铜鼓实为鼓状铜器,相传为诸葛亮所製行军炊具,作战时亦可敲击作为进军号令,又称为诸葛鼓;金山图为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金山浮玉般飘浮于烟波浩渺的江水中,青山如黛,画栋雕樑,画面有文徵明《金山寺追赋》诗一首:“白髮金山续旧游,依然台殿压中流;沙痕灭没潮侵磴,帆影参差日堕楼。江汉无声千古逝,乾坤骚首一身浮;从来李白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玉带据云系苏东坡所繫之物,一次在讨论佛义的舌战中输与好友佛印和尚,佛印随之回赠以衲裙,苏东坡为此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以记其事,从此,东坡玉带便一直留在金山。</p><p> 金山风景区有著名景点和古迹四十余处,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等等,以《白蛇传》的传说最为闻名暇尔。</p><p>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与金山寺高僧结友,留下许多佳话,尤其当年苏东坡与佛印长老的玉带换衲裙的故事闻名后世:一曰佛印正与众僧讲经说法,东坡走了进来,佛印见东坡进来便说,学士从何处来,此间坐处”苏东坡自恃才高,引经据典答道,“暂借四大为坐”佛印听罢笑道:“学士有意论佛,我有一问若学士能答,我便让坐,否则,留下腰间玉带以镇山门,东坡欣然允诺,佛印问“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苏东坡一时答不出来,只得把玉带交给佛印,佛印回送一件衲裙,为此苏东坡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极次韵》以记其事,诗云:“病骨难堪玉带围,纯银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金山寺内的藏经楼、妙高台、愣枷台,都留下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p><p><br></p><p><br></p><p> 《游金山寺有感》</p><p> 其一</p><p> 千年古刹金山寺,闻名遐迩久未识。</p><p> 今日得见真面目,跑马观花不待时。</p><p> 其二</p><p> 水漫金山久流传,今日方知是杜撰。</p><p> 法海原是高圣僧,颠倒历史该翻转。</p><p><br></p><p><br></p><p> 《金山寺的故事》——《镇江二日游记》之一。</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