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尘埃落定,无关名次,值得记录。</p> <p> 7月,诗词知识答题。8月,说课。9月,复赛,微课,诗词基础在线答题。这是经历赛期最长的一次比赛。</p> <p> 还记得,初赛时,韵部,韵字,意象,入声字……这些专业的诗词知识就把我打击的信心全无,三次机会就答了两次就放弃了,最高分只有60多分。全国这么多学校,这么多老师,百分之三十(按4000人)的老师才能入围,想来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p> <p> 7月24日,意外收到了晋级说课比赛的通知。于是,备课、做课件、录制说课、家务、带娃……非常感谢我们电教处的曾主任假期能到学校帮我们录制,让我们的视频能顺利上传。进入复赛的人数只有800人,觉得自己的希望也很渺茫……</p> <p> 8月27日,竟然收到了晋级复赛的通知,欣喜却又忧虑,复赛包括答题和微课堂的录制,初赛的答题已让我有了阴影,练习的几次又都只有50多分,如何把四十分钟的课堂浓缩到十分钟的微课中,叶先生的“兴发感动”,我如何理解,教学中如何呈现……新的学期、新的学生、开学的忙碌、拿起又放下的《平水韵表》……都让我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插着电教空余的时间完成微课的录制,赶在最后的时间完成答题,虽然只有73分,但我觉得不错,比初赛进了一大步,这就是收获。</p> <p> 比赛结果:1757件作品,600件获奖,虽然奖项不高,但能成为这百分之三十中的一个,觉得很幸运。没有欣喜也没有失落,或许对于自己的能力,本就对结果没有很大的期待。</p> <p> 从夏走到秋,从秋走到冬。一路跌跌撞撞。这次比赛,我知道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名字,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叶嘉莹。一个把中国文化、中国古典诗词当做“命”,当做安身立命之所在的这样的一个人……她把古诗词当做信仰,她所有的爱都在里面。读《掬水月在手》——这是一位怎样的先生啊!竟然受到这么多学生的喜欢与爱戴。一生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但她依旧活出了如诗一般的铿锵人生。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感动她对“诗教”传承的坚守!</p> <p> 一路走来,组委会的老师们也让人心生温暖,安排组织网络培训,在群里为我们答疑解惑,不厌其烦。还有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们,对诗词的热爱,诗教坚守的决心……这一切都一切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p> <p> 比赛的结束而并非终点,回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的路程,反观参赛的心路历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一路的教学得失,只希望不断完善教学艺术,在诗教路上做一名合格的传薪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光清浅,岁月如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唯有诗词的芳华,沉香流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