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厚重的人民空军历史,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犹如一幅幅壮丽的蓝天画卷,凝固着一个个历史的瞬间,讲述着一个个辉煌的故事,展示着人民空军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光辉历史。<h3>一张张老照片,以及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再现人民空军成长壮大的历史过程,激发我们爱国拥军的正能量。穿过时光的隧道,每张老照片和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照片一样,从背后折射出的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第一代空军人建设人民空军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h3></br><h3>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特别是“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党中央作出了“在不要很久的时期内是能够有把握地取得全国政权的”判断。同时认为今后最大的军事行动就是解放台湾,而渡海作战的关键在于空军和海军。</h3></br><h3>1949年11月11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空军领导机关简称军委空军,初建时设置司令部、政治部、训练部、工程部、后勤部、干部部。军委空军是中央军委领导管理空军的业务部门,同时又是空军部队、院校、科研和工程、后勤保障等单位的最高领导机关。1953年1月,为加强空军院校建设,空军领导机关增设学校管理部。1954年5月,空军领导机关进行了整编,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军事训练部、学校管理部、工程部、军事订货部、修建部、后方勤务部、财务部、直属政治部、军法处。1956年2月,成立空军军事检察院。1957年2月,空军和防空军合并,领导机关在中央军委(总部)的领导下,负责空军的建设和空军单独进行作战任务、要地防空作战的指挥。增设高射炮兵指挥部、对空情报兵指挥部(后改称雷达兵部)、探照灯兵指挥部等。1957年6月以后,先后将财务部、修建部并入后勤部,订货部并入工程部,探照灯兵指挥部并入高射炮兵部,干部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并入政治部。先后成立了军事科学研究部和技术部。1957年月,司令部通信处改为通信兵部。1961年7月,技术部并入高射炮兵指挥部。以后经过多次调整,到1985年,空军领导机关确立了四大部体制: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航空工程部(后改为技术装备部)。</h3></br><h3>军委空军下设军区空军、军区空军指挥所、直属部队、院校、科研试验和保障单位等。1950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设立军区空军领导机关,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航空工程部、干部部、军法处。军区空军是空军的战役军团,受军委空军和所在军区的双重领导和指挥。</h3></br><h3>从1951年开始,各战役方向还相继建立了空军军和相当于军一级的空军指挥所。</h3></br><h3>七十年过去了,中国空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单一到合成,让世人感到震惊,让国人倍感自豪。</h3></br> <h3> </h3></br><h3>空军发展历史:</h3></br><h3>一、创建时期(1949.1~1953.12)中国共产党很早就重视发展航空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极端困难条件下,培养、储备了一批航空技术人才。大革命时期,选派共产党员进国民革命军航空学校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选调一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苏联学习航空技术。抗日战争时期,选调一批共产党员到国民党航空学校和新疆边防督办公署航空队学习;在延安开办培养航空机械工程人才的学校。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创办人民军队第一所航空学校,培养航空技术人才,为建立人民空军做准备。</h3></br><h3>1949~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决策,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h3></br><h3>逐步建立健全作战指挥、1949~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决策,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逐步建立健全作战指挥、教育训练和勤务保障体系,遂行要地防空任务,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支援陆军部队进军西藏和进行围剿土匪作战,成为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空中力量。</h3></br><h3>成立领导机关: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指示中提出,1949年及1950年,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3月30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军委航空局,常乾坤任局长、王弼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全国的航空工作,组织接管缴获的航空器材、修复机场、收容教育改造国民党空军航空技术人员,为建立人民空军创造条件。</h3></br><h3>7月10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写信给周恩来,提出建立人民空军。周恩来随即组织筹建空军的工作。26日,中央军委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兵团机关和军委航空局合并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10月25日,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在北京成立,原军委航空局撤销,其人员及业务移交空军司令部。空军领率机关先后设参谋部(司令部)、训练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干部部和空军直属政治部等部门。</h3></br><h3>1949年4月~1950年1月,先后成立华北、华东、华中(后改中南)、西北、西南、东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归所在军区建制。统一领导接收、管理国民党空军遗留的航空设施、物资和人员,办理航空业务。</h3></br><h3>1950年8月~1951年12月,以各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和陆军部分军、师机构为基础,先后成立华东、东北、西南、中南、华北、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h3></br><h3>1952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国各战略区的空军部队、学校、机关,实行由军委空军领导机关和各大军区领导机关双重领导,各大军区主要为作战指挥关系,军委空军主要为建制领导关系,空军部队建设和管理由军委空军统一负责。</h3></br><h3>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出兵干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地面部队入朝作战不久,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1年3月,成立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统一领导指挥志愿军空军。11月,在辽西省开原(今辽宁开原)组建1个空军军部;1952年8月、1953年3月,在辽东省安东(今辽宁丹东)、上海、山东潍坊各组建1个空军军部,加强空军部队的领导指挥。建立院校培训体系 1949年7月,中共中央在筹划建立人民空军时决定,以东北老航校的干部、学员为骨干,请苏联派出专家协助,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航空器材,尽快建立一批航空学校。至1950年1月,新建7所航空学校,以速成方式培养飞行、航空机务等专业技术人才。1951年以后,继续新建航空学校,并将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同校合训改为分校培训。到1953年底,空军有13所航空学校,培训飞行人员5 945名(其中女飞行人员55名)、航空机务人员2.4万余名、其他干部近1 400名。1950~1953年,先后成立8个航空预科总队(后改称航空预备学校),对准备入航空学校的学员集中进行预科教育。</h3></br><h3>1951~1953年,还先后成立机务学校、干部学校(1952年9月改称空军政治干部学校)和指挥员训练班,逐步建立多种类型、综合性院校培训体系。</h3></br><h3>组建部队 空军成立初期,中央军委采纳空军关于在陆军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指导方针。1950~1951年,从陆军部队调给空军12个师部、49个团部,用于组建空军部队。1950年6月19日,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在南京组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混成旅。7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在上海组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1旅,后改称空军陆战第1师、伞兵教导师。11月2日,空军部队的旅改称师。24日,在四川新津组建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团。1951年4月24日,组建空军第一个运输航空兵师。至1953年底,空军部队发展到28个师,各型飞机3 000余架。 </h3></br><h3>建立保障体系 空军成立初期,在国家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整修和新 建立保障体系 空军成立初期,在国家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整修和新建一批机场,保障航空学校和航空兵部队使用。雷达、通信、气象等保障机构也陆续建立。空军专用经费和物资由空军负责供应,全军通用经费和物资由军区负责供应。全军实行新的供应保障体制后,1952年9月1日起,空军按照建制关系全面组织后勤供应保障,基本上实行空军—军区空军—部队供应体制。在东北、华东成立有空军后方勤务部分部,每个分部负责1个地区或1个作战方向空军部队的后勤供应保障。担负作战任务 中共中央最早赋予空军的任务是参加解放台湾作战。</h3></br><h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h3></br><h3>1950年12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共击落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击伤95架;被击落231架、被击伤151架。有300多个单位、8 000余人立功,其中6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21人获英雄、模范称号。1952~1953年,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共击落、击伤入侵和窜扰飞机8架。1952年9月20日,击落入侵上海地区的美军B-29型轰炸机1架,取得空军国土防空的首次战果。</h3></br><h3>1950年4月~1952年11月,支援陆军部队进军西藏,在康藏高原开辟航线25条,空投各种物资2 326吨。1952年7月,配合陆军部队围歼四川黑水和甘肃南部等地区土匪,实施空中侦察、轰炸、扫射、散发传单和后勤支援。</h3></br><h3>二、全面发展时期(1954.1~1966.4)</h3></br><h3>根据1953年12月7日~1954年1月26日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空军全面加强建设。按照中央军委统一部署,195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防空军合并为空军,实行空防合一体制,并进行精简整编。随着主要武器装备由中国自行生产,部队进一步发展,战斗力显著增强,在国土防空和协同陆、海军解放沿海岛屿等作战中取得突出战绩。空军与防空军合并 1957年2月21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防空军合并为空军。5月17日,空军、防空军机关合署办公。刘亚楼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各军区空军、防空军机关陆续合署办公。7月26日,防空军军种名称撤销,原防空军部队、学校划归空军建制。</h3></br><h3>加强领导指挥机构建设 空军与防空军合并后,进一步加强空军领导指挥机构建设。1956年3月,在河北杨村(今天津杨村)组建1个空军军部,1957年12月移驻济南。1958年8月,成立福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指挥驻福建、江西省的空军部队。1958年11月~1960年2月,在吉林、广东、福建各组建1个军级指挥机构。1960年8月、1965年10月,先后成立昆明、成都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按照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对口的原则和空军业务工作特点,空军领率机关机构设置陆续调整。至1966年5月,设有11个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军训部、军校部、科研部、高射炮兵指挥部、第二高射炮兵指挥部、雷达兵部、直属政治部。</h3></br><h3>扩建部队 1956年9月,开始装备中国自行生产的作战飞机,并继续从国外购买部分飞机等装备,部队逐步发展。1958年10月,组建第一批地空导弹兵部队。1959年开始,歼击航空兵师陆续组建主要用于夜间作战的分队。为提高机动作战能力,1961年下半年,航空兵部队全面实行基地化。飞行团改为飞行大队。基地归航空兵师建制,将可以固定在基地的人员、装备都归基地建制,基地担负后勤和航空工程机务保障任务,航空兵师机动时,基地所属人员、装备不随之机动。1961年6月,陆军1个军调归空军,改建为空降兵部队。地空导弹、高射炮、雷达等装备国产化后,部队加快发展,防空力量得到加强,对空警戒、指挥引导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h3></br><h3>加强教育训练 1954~1965年,空军院校陆续进行调整。1958年,撤销一批预备学校、加强教育训练 1954~1965年,空军院校陆续进行调整。1958年,撤销一批预备学校、文化学校,先后成立空军学院、工程学院、高级专科学校及通信、卫生等院校。至1965年底,空军共有29所院校,建立了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各类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了培训场所。1959~1961年,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援助中国的协议,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航空发动机、零备件和燃料严重短缺。为克服困难,航空兵部队开展“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活动,采取“大集中、小穿插”、“平行训练”等方法,保持部队战斗力,完成了空军入闽作战和国土防空作战等任务。1964年,通过开展群众性练兵和大比武活动,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明显提高。制订法规、编写教材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创建时期使用的法规、教材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1959年1月开始,抽调大批人员,全面地编写条令、条例、大纲、教材,进行空军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理论建设工作。历时6年6个月,完成各种条令、条例、大纲、教材、操典等306本。对加强空军正规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h3></br><h3>进行国土防空作战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军飞机经常侦察、袭扰中国大陆和沿海地区,台湾当局飞机频繁入窜大陆,防空作战形势紧张。1954年1月~1966年5月,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击落美国和台湾当局飞机51架、击伤49架。首创用装备机载雷达的截击机和高射炮在夜间击落B-17、P-2V型飞机,用地空导弹击落RB-57D和U-2型高空侦察机,用歼-6型飞机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等战例。</h3></br> <h3>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5~1976.10) </h3></br><h3> 在此期间,空军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在曲折中前进。军区空军以下机关、部队和飞行学校坚持正面教育,不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基本保持了稳定。空军部队抵制各种冲击和干扰,严守岗位,完成了国土防空作战任务。为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应付突然袭击,在一段时间,空军过多扩编部队、增设机构,编制员额大幅度增加。根据197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进行精简。</h3></br><h3>改进部队体制 1966年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中国面临战争威胁,空军大量扩建部队。1969~1971年,新组建11个航空兵师和一批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等部队。至1972年底,空军实有总人数和部队数量达到历史上最多的时期。</h3></br><h3>1970年2月,改进航空兵部队组织体制,将师属飞行大队改为飞行团,基地改为场站,师下辖飞行团和场站,航空机务人员编在飞行团,以提高飞行团独立遂行作战训练的能力。 调整领导机关机构设置 1967年6月,成立济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1968~1969年,在华北、西北和粤东地区先后增设军级领导指挥机构。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适当归口、减少层次、裁减人员的原则,1969年9月,空军直属机关由11个部整编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1970年,军区空军机关相应调整机构设置。1976年,空军、军区空军机关增设航空工程部。</h3></br><h3>教育训练受到削弱。 “文化大革命”期间,空军正常的教育训练秩序被打乱,战役训练、军事演习被取消,飞行训练课目和院校课程设置被削减,训练时间和学制缩短,教育训练质量严重下降。1969年,有12所空军院校被撤销。1973年后,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各类教导队,恢复、重建部分院校,增加教育训练时间和内容,训练质量开始回升。</h3></br><h3>完成作战任务。 1966年5月~1976年10月,美国和台湾当局不断派遣军用飞机袭扰,侦察中国大陆沿海和纵深地区,其入窜手段多变,给空军防空作战造成了很大困难。空军担负防空作战的指挥机关和部队保持高度戒备,共击落美军入侵、台湾当局入窜飞机16架,击伤4架。1967年9月,地空导弹部队首次使用中国自制兵器,有效抗击干扰,再次击落台湾当局U-2型高空侦察机1架。期间,空军高射炮兵部队完成了多次出国支援作战任务。</h3></br><h3>进行精简 1975年,根据总参谋部批准的《空军精简整编实施方案》,精简机关,撤销部分军级领导指挥机构和高射炮兵部队,淘汰一批老旧装备,空降兵部队实行简编,工程建筑部队和装备修理机构等实行企业化管理,不计入军队定额。探照灯兵部队撤销。到1976年10月,空军总人数比1972年减少26.9%。</h3></br><h3> 管理民航 1969年11月2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民用航空系统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成为空军的组成部分,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项制度。民航对外名称不变,仍为国务院直属局。1980年3月15日,民航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实行企业化管理。</h3></br><h3>四、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年10月以后)</h3></br><h3>1976年10月以后,空军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全面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改善武器装备,增强保障能力,战斗力不断提升。全面整顿 1977年4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调整空军领导班子。1978年,空军进行全面整顿。包括领导班子、规章制度、军事训练、战备工作、政治工作、纪律、航空工程机务工作、后勤工作、机关和作风等10个方面。在全面整顿基础上,先后制定和实施具体建设规划,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取得进展,航空兵师长都能带队升空作战,院校建设得到加强,军事训练和管理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科研装备、航空工程机务和后勤保障有新发展。1980年以后,空军多次进行精简整编。压缩编制员额,实行军士制度,减少干部数量,提高士兵比例,改进部队组织体制。</h3></br><h3>提高教育训练水平。 1977年以后,空军教育训练全面恢复和加强,对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改革,标志着空军战斗力水平的甲类飞行团大幅度增加。为适应空中力量使用特点,做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准备,加强多兵种和赋有战术背景的合练、演习和参加三军联合作战演习。逐步完善飞行学院—训练基地—部队三级飞行人员训练体制,甲类团由技术训练为主转变到以战术训练为主,由单一兵(机)种训练为主转变到以协同战役训练为主。1996年9月~1999年9月,空军先后举行多机(兵)种未知条件攻防对抗、空中战役对抗和强电磁干扰条件攻防演习,提高高技术条件下实战能力。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部队不断探索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对策与战法,形成多种口径(型号)兵器结合使用、协同作战的多种有效战法。参加多军兵种军事演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等,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h3></br><h3> </h3></br><h3>1978年,重新成立空军学院等一批院校。1980年以后,空军院校不断调整训练任务、培训体制,使部队所有干部都有相应的院校培养。初级指挥军官按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3个层次培训,专业技术军官按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5个层次培训。为适应军士制度,成立士官学校,在部分军官院校开设士官培训班。各院校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建立健全军官继续教育体制,开办多种形式函授教育,多渠道培养人才。飞行学院毕业学员实行本科以上教育。</h3></br><h3>改善武器装备。 空军有计划地进行装备科研,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武器装备逐步得到改善,新型装备陆续装备部队,逐步淘汰老旧装备,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1987年,实行武器装备研制合同制,进一步加快新武器装备研制进度,提高研制经费使用效益。武器装备和勤务保障技术研究机构进一步健全。军事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大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级奖励并得到应用,对加强空军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保障能力 空军战斗勤务、航空工程、后勤系统保障工作不断加强。</h3></br><h3>雷达情报、通信提高保障能力 空军战斗勤务、航空工程、后勤系统保障工作不断加强。雷达情报、通信导航、领航引导、航空管制、气象预报等战斗保障装备陆续改进更新,抗干扰能力增强,逐步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保障效率提高。航空工程系统在反复试验基础上,1985年以后,全面实行新维修体制,加强飞机维修管理,改进维修手段,完善维护条例、规程,开展飞机维修科研,促进飞机维修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后勤保障立足于部队现代化建设,以注重经济效益、实行科学管理、全面提高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后勤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改善保障设施,更新保障装备,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战备、训练和生活保障任务。</h3></br><h3>到20世纪末,空军发展成为以航空兵为主体,诸兵种组成的合成军种。武器装备由缴获、外购、仿制,发展到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为主;官兵的军政素质不断提高,知识结构和专业化程度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化建设和部队战斗力水平进入新阶段。跨入21世纪,进一步加强质量建设,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成为维护国家主权、保卫祖国领空、促进统一大业的重要军事力量,在高技术条件下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空军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完成抢险救灾、航空测量、人工增雨、飞播造林、开辟空中航线等任务。在空投试验核武器、新型飞机试飞、运送卫星火箭等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h3></br><h3>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支援国家航空运输,开展民用航空业务,至1997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通53条航线。至1999年,先后为民用航空输送500多名飞行人员,开放50多个军用机场供民航飞机起降,雷达、通信、导航、气象等部(分)队在保障战备训练的同时,为民航提供服务。 空军在抗美援朝、解放沿海岛屿、支援地面部队剿匪、国土防空、出国支援等作战中,英勇善战,取得出色战绩,共击落敌机1 017架、击伤634架;在参加和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等任务中做出重要贡献。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战斗英雄、模范、功臣。杰出代表有:“航空兵英雄中队”、地空导弹“英雄营”、“飞行安全红旗师”、“红色前哨雷达站”、“模范气象导航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宝桐、王海、孙生禄、张积慧、刘玉堤,“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科研试飞英雄”滑俊、王昂,“试飞英雄”黄炳新,“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抗洪英雄”高建成,“勇于牺牲奉献的好战士”黄勇,“试飞英雄”李中华等。</h3></br><h3>图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飞行员,新疆航空队。</h3></br> <h3>赴苏联学习航空的共产党员常乾坤。</h3></br> <h3> 1930年春,列宁号是共产党拥有的第一架飞机。</h3></br><h3>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1930年2月16日,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龙文光驾“柯塞”式飞机,由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通信联络任务,返航途中遇大雾迷航,油料耗尽迫降在河南罗山县宣化店(今属湖北大悟县),被红军俘获。龙文光经教育后参加红军。之后,飞机被转移到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集(今河南新县)。修复后,边区政府将该机命名为“列宁”号,并在机身侧面写有“列宁”二字。龙文光曾驾机飞往河南固始、潢川一带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侦察,并到汉口投撒传单。1931年12月22日,“列宁”号加装了挂弹架,配合红军作战,轰炸国民党黄安(今湖北红安)守军阵地。1932年7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边区发动第4次“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转移,将“列宁”号飞机拆散埋入大别山中。</h3></br> <h3>龙文光是列宁号飞机飞行员。</h3></br><h3>龙文光被任命为鄂豫皖边区军委航空局局长。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成立的航空领导机关,也是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机关。</h3></br> <h3> 首批成立6所航空学校。</h3></br><h3>1949年10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6所航空学校。在哈尔滨、长春各组建1所轰炸机学校,在锦州、沈阳、济南、北京南苑各组建1所驱逐机学校。</h3></br><h3>11月18日,中央军委批准,在牡丹江组 建1所运输机学校。12月20日,上述学校依次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至第7航空学校。校长依次为:刘善本、刘风、陈熙、吕黎平、方子翼、安志敏、魏坚。政治委员依次为:姚克、李世安、王学武、李发应、王绍渊、张百春、罗野岗。航空学校机关设参谋处、政治部、训练处、机务处、供应处、卫生处,辖学生营、飞行大队、警卫营,执行师级权限,归空军司令部建制。航空学校学员从陆军作战部队和军政大学中选调,第一批共选调飞行学员930名,地勤学员1 980名。选调飞行学员的条件是:政治可靠,参加过战斗的连排干部,身体健康,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为18至24岁。第1至第6航空学校1949年12月1日开学,第7航空学校1950年1月5日开学。空军司令部组建发掘是为了更好地传承。</h3></br><h3>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航空学校。</h3></br> <h3>飞行一期甲班学员。</h3></br> <h3> 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组建的空中作战分队。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入北平(今北京)。5月4日,国民党空军出动6架B-24型轰炸机,对北平南苑机场进行轰炸,造成飞机、房屋毁坏和人员伤亡。为保卫北平安全,保卫预定于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6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军委航空局,迅速组建一支航空作战分队,负责北平的防空。军委航空局经过研究,向中央军委建议调集10名左右飞行员,装备相应数量的飞机,组建一个飞行中队。8月15日,飞行中队在北平南苑组建,徐兆文任中队长、王平阳任政治委员。下辖2个战斗机分队,1个轰炸机分队,1个地勤分队;装备P-51型战斗机6架,蚊式、B-25型轰炸机各1架,PT-19型教练机2架。该中队归华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建制,由军委航空局负责作战指挥。经过短时间准备,9月5日,正式担负北平地区防空作战任务。9月中旬,朱德总司令在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等陪同下,视察北平南苑机场,检阅了飞行中队的飞机和空、地勤人员。为加强飞行中队的作战力量,9、10月份,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调入一批空、地勤人员和作战飞机,编成3个战斗机分队、1个轰炸机分队。10月,增编1个运输机分队,装备C-46型运输机2架、C-47型运输机1架。这个飞行中队的组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有了空中作战力量。</h3></br><h3>1950年初,轰炸机分队的全部飞行人员和飞机,战斗机分队的部分飞行人员和飞机,调入新组建的航空学校。原有3个战斗机分队缩编为2个。2月,将运输机分队调出,在北京西郊机场组建空运队。7月26日,飞行中队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独立第1驱逐大队。8月,换装12架拉-9型战斗机、1架乌拉-9型教练机。11月,该大队撤销,人员和飞机调往空军各航空学校和部队。</h3></br><h3>图为第一个飞行队部分人员。</h3></br> <h3> </h3></br><h3>1949年10月1日下午4点,空中响起了轰鸣声,17架飞机掠过天安门城楼时,毛泽东主席欣慰地笑了。</h3></br><h3>这支南苑飞行中队,是人民空军的第一支作战部队。</h3></br> <h3> 志愿军空军机群。</h3></br><h3>1950年起,年轻的中国空军同美国空军进行了较量,屡屡重创对手,让世界为之一震。</h3></br><h3>殊不知,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空军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h3></br> <h3> 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任命刘亚楼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任司令员。</h3></br><h3>刘亚楼17岁参加红军,25岁任师长,28岁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兼任过"东北老航校"的校长。</h3></br><h3>司令员 刘亚楼 四野十四兵团司令员 ;政治委员 肖华 四野十三兵团政委;副司令员 常乾坤 军委航空局局长;副政治委员 王弼 军委航空局政委 ;参谋长 王秉璋 二野十七军军长 ;政治部主任 吴法宪 四野十四兵团副政委 ;干部部长 杨春甫 四野五十一军政委;训练部部长 常乾坤兼任 ;工程部部长 王弼兼任 ;后勤部部长 谷广善 四野后勤部运输部长 。</h3></br><h3>空军党委委员:刘亚楼,吴法宪,常乾坤,王弼,王秉璋,薛少卿,谷广善,杨尚儒,杨春甫,方强(聂凤智),王集成,李世安,刘风,吕黎平,黄玉昆等十五人。</h3></br><h3>1953年增补刘锦平,刘震,徐德操,傅传作,周赤萍,罗元发,余立金,段苏权,漆远渥,曹里怀,吴富善,王辉球为委员。</h3></br><h3>空军党委常委:刘亚楼,吴法宪,常乾坤,王弼,王秉璋为空军常委;1951年增补杨春甫为空军常委 。</h3></br><h3>刘亚楼为党委书记,吴法宪为副书记。</h3></br> <h3>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中受阅梯队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1949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组 织阅兵和群众集会,进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聂荣臻代总参谋长要求军委航空局组织机群参加空中分列式。军委航空局受领任务后,抽调17架飞机,按不同机种,组成6个空中梯队。邢海帆担任空中飞行总领队。经过分练、合练和两次预演,达到了受阅水平。</h3></br><h3>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欢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h3></br><h3>4时,受阅机群从南苑机场起飞,按照规定的航线、高度、速度出航,在北京东郊通县双桥上空编队集合,盘旋待命。4时35分,空中受阅分列式开始,受阅机群排列整齐队形,由东向西,飞向天安门。飞在最前面的是9架P-51型战斗机,分为3个分队,编成“品”字队形,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第1分队长机由邢海帆总领队担任,左、右僚机飞行员孟进、林虎;第2分队长机 杨培光,左、右僚机飞行员阎磊、王延洲;第3分队长机赵大海,左、右僚机飞行员谭汉洲、毛履武。紧接着飞来的是2架蚊式轰炸机,编成第4分队,排着“一”字队形,长机飞行员邓仲卿,僚机飞行员王玉珂。其后是第5分队,3架C-46型运输机,编成“品”字队形,在长机刘善本率领下,平稳地跟进,参加的飞行员有谢派芬、王洪智等。飞在最后面的是第6分队,由2架PT-19型教练机和1架L-5型联络机组成,长机飞行员方槐,左、右僚机飞行员安志敏、任永荣。17架飞机编成一个完整的受阅队形。最先通过天安门的9架P-51型战斗机,按照预定方案,绕了一圈,又衔接在第6分队后面,第2次通过天安门上空。因此,通过天安门上空的飞机为26架次。受阅机群通过天安门上空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频频向机群招手致意。</h3></br><h3>图为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飞行编队接受检阅。</h3></br> <h3> 1950年12月21日,首批参战的10名飞行员进驻安东浪头机场。</h3></br> <h3> 手持"捐献飞机抗美援朝"标语的游行队伍。</h3></br> <h3> 在1949年1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建设人民空军提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为加快建设空军的步伐,7月10日,毛泽东又写信给周恩来:“我们必须准备攻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内应及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则把握更大。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似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远方学习6个月至8个月,同时购买飞机100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 ,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h3></br><h3>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周恩来即刻着手筹建空军。11日,他召见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就建立空军问题进行交谈,并责成他提出空军主要领导干部人选和领率机关组成的建议。接到这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后,刘亚楼立即与常乾坤、王弼等同志研究,迅速提出主要领导干部及组建空军机关的初步设想。并将初步设想请示邓小平、罗荣桓、聂荣臻等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后即上报党中央。7月26日,中央军委致电四野,提出“空军领率机关以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部及直属队和军委航空局组成。”8月1日,中央军委又电令四野:“由四野拔来作为成立空军司令部之基础的14兵团指挥机构(包括司、政、供、卫的全部人员以及警卫团在内),请即令开来北平待编。”四野随即命令:“着14兵团直属队全部机构调归军委成立空军司令部”。随后,指定14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何廷一、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王平水,带领兵团机关及直属队2515人由武汉乘火车抵达北平南苑,与军委航空局合署办公。</h3></br><h3>1949年10月21日,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毛主席指示发表的第4天,中央军委即任命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政治委员肖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第17军军长王秉璋为空军参谋长。11月11日又任命常乾坤为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长、王弼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工程部长。11月初,总参谋部就空军的名称和级别问题向毛主席写了报告,提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中国人民空军司令部”两个方案,毛主席看后圈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并暂定按兵团一级刻发关防。鉴于空军领导机关已组建,空军主要领导干部又已任命。11月9日,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向毛主席报告,空军领率机关正式成立的条件已经具备。毛主席批示后,11月11日,中央军委电令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军委航空局即行撤销,原航空局所有人员及业务工作全部交空军司令部。从此,空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h3></br><h3>后来,中央军委将1949年11月11日确定为空军的成立日。空军初建时期,司令部的组织机构非常短小精干。司令部下设4个科,3个处:作战科、侦察科、队列科、机要科,通信处、航行处、管理处,各科处的人都很少,有的科处仅有一二个人,工作却十分繁忙,一天三班,每天工作到深夜,星期天都不休息。后来,随着空军迅速发展,空军司令部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纵观组建人民空军司令部的历史,其建设之迅速,任务之艰巨、使命之重大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今,加快建设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的时代号角已吹响,作为新一代空军人,如何汲取人民空军初创时期艰苦奋斗的好传统、雷厉风行的好作风,接续奋斗建设人民空军的伟大事业,跑好历史交给我们的这一棒,正是这张老照片所要告诉我们的。</h3></br><h3>1950年10月18日,毛泽东主席主持最高国务会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h3></br> <h3> 第一个击落美机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李汉。</h3></br> <h3> 王海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共击落击伤敌机9架,荣获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立特等功。</h3></br> <h3>英雄的"王海大队"</h3></br> <h3>参加轰炸大、小和岛的机组人员。</h3></br> <h3>王天保在护航中用拉~11型活塞式战斗机击落敌F~86型喷气式战斗机一架,击伤三架。</h3></br> <h3> 刘绍基开创以活塞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范例。</h3></br> <h3>韩德彩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共击落美机五架,荣获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h3></br> <h3> 1955年1月18日,轰炸机编队即将升空向一江山岛发起进攻。</h3></br> <h3>毛泽东和飞行员在一起。</h3></br> <h3> 防空作战中的"夜空猎手"米格~17。</h3></br> <h3>1963年6月28日,周总理接见飞行员王文礼等人。1964年9月,空军授予王文礼"夜空猎手"荣誉称号。</h3></br> <h3> 国土防空首次击落入侵美机图为何中道(左)和李永年(右)合影“上海的天空有了自己的保卫者了”,这是1950年8月8日,担负上海防空任务的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进驻上海的那一天,几百万市民聚集在南京路、四川路、淮海路夹道欢迎时喊出的肺腑之言。照片中的这两个人就是不负人民重托,在国土防空战斗中首次击落入侵美机的英雄何中道、李永年。解放初期,上海防空斗争主要是对付美军和国民党飞机的侦察、袭击。1950年7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美军飞机在中国海岸侦察飞行后,美军飞机便对我华东沿海频繁地进行侦察活动,并不断入侵上海等地区上空,国民军飞机也多次对上海进行轰炸,使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重大损失和严重威胁。人民空军针锋相对,在上海组建第4军军部,统一了对上海地区空军部队的作战指挥,并在上海以东佘山等地建立辅助指挥所,扩大了歼击机的作战范围。华东防空司令部也调整了雷达部署,在佘山岛新建了雷达站。这样,人民空军迎来了执行国土防空任务以来,首次击落美军B-29型轰炸机的范例,在人民空军的战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h3></br><h3>1952年9月20日5时36分,我防空警戒雷达发现在上海东南133公里,高度1500米处,1架1952年9月20日5时36分,我防空警戒雷达发现在上海东南133公里,高度1500米处,1架美军B-29型轰炸机正直逼上海。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空军使用的主战轰炸机,它载弹量大,航行速度快,自卫能力强,曾在朝鲜战争中,大肆轰炸朝鲜北部的钢铁厂、铁路调车场、油库、港口等工业目标,对朝鲜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它的闯入将会给上海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打!坚决打掉!”华东防空司令部第一时间命令驻江湾机场的空军2师起飞拦截。当时正在担负战斗值班任务的长机何中道、僚机李永年受命驾驶米格-15型歼击机,迅速升空,直奔战区。此时的上海及其以东区域上空有层积云,低空还有轻雾。在师指挥所的正确引导下,飞至崇明岛陈家镇上空,两机发现目标,当距离4公里时,美机首先开火射击。何中道、李永年机智、敏捷地转到美机尾后占据有利位置进行攻击,从高度1500米一直打到200米,勇敢地追击美机至离海岸线70公里的海面上空,先后开炮4次,最终将入侵我国领空的美国B-29型飞机击落坠海。此战的胜利,不仅有力地打击了入侵者的嚣张气焰,保卫了祖国的领空安全,而且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和年轻的人民空军,增强了人民空军战胜美机的信心。</h3></br><h3>此后,人民空军为了完成防空作战任务,边作战、边建设,逐步改善防空体系。在作战条件方面经历了由昼间到夜间,由中空到低空再到高空,由无电子干扰到有电子干扰的复杂变化,在作战对象方面经历了由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等各型飞机的一系列长期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适应中国防空作战特点的作战手段和方法。自1949年9月5日至1969年底,取得了击落敌机95架、击伤200架的辉煌战绩,为保卫伟大祖国的领空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h3></br><h3>1962年9月~1967年9月,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共击落国民党空军U~2高空侦察机五架,这个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的其中四架U~2型飞机残骸。</h3></br> <h3> 1965年1月10日,国民党空军U~2型高空侦察机一架在内蒙古包头地区上空被击落,这是首次夜间击落飞机。</h3></br> <h3> 1964年11月15日,中队长徐开通击落美国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一架。这是首次击落该型飞机。</h3></br> <h3> 击落无人驾驶侦察机的僚机飞行员李跃华。</h3></br> <h3>击落美国海军A~3B型飞机的飞行员李来喜。</h3></br> <h3>歼击机编队出击</h3></br> <h3> 歼~10飞机编队。</h3></br> <h3> 轰炸机编队。</h3></br> <h3> 1950年4月22日,空军第一个雷达营在南京成立。</h3></br> <h3> 警戒值班的空军雷达兵。</h3></br> <h3> 1964年6月9日,空军授予空军通信总站电话站某台"红色一号台"荣誉称号。</h3></br> <h3> 空军陆战第一旅1950年7月26日,空军陆战第一旅在上海组成,9月17日在开封召开成立大会。拂去岁月的风尘,拨转时间的指针。65年前的9月17日,本是个平常的日子,但这一天对空军陆战第一旅来说,却承载着党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将这天赋予深刻的历史内涵。就在这一天,空军陆战第一旅在河南开封隆重举行成立典礼,旅长王建青、副旅长方铭、副政委丁钊等领导同志带领全旅指战员,面向军旗庄严65年前宣誓的瞬间,永远地镌刻在人民空军建设的史册里。1949年下半年,我国大陆基本解放,蒋介石率残部退守台湾。为了彻底解放全中国,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毛主席关于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的指导思想和解放台湾的需要,认真考虑了组建空降兵的问题。</h3></br><h3>1949年8月,中央派刘亚楼赴莫斯科,与苏联有关方面商谈帮助我国建立空军时,就组建伞兵问题进行磋商。8月18日,刘亚楼电报请示中央:“为准备攻占台湾,伞兵登陆对从海上登陆作战可能发生大的作用,建议军委准备组织伞兵。如果可以,则准备向苏联同志提出订购运输机和降落伞,并请其派顾问和教员。”次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11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起草了组建空降兵部队的决定。1950年初,中共中央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先组建一个伞兵旅比较合适。1月,已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再赴莫斯科,就组建伞兵问题与苏联政府进行具体商谈,并于2月15日向苏联聘请顾问41名,订购降落伞300具,为新中国伞兵的组建创造了条件。4月17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抽调人员组建空降兵部队。根据空降兵处于敌后独立作战,必须具有英勇顽强、机动灵活的特点,要求从各军区、野战军抽调一批战斗英雄和模范的班、排干部组建空降兵。5月27日又电告各部:如确难按条件抽调,其不足者,可以一、二等功臣补充,如仍不足时,则按政治可靠、身体健康、战斗勇敢、表现好等条件,从战士中补选。空降兵部队领导机构的组建,要从有指挥作战经验的步兵师团营领导干部中选调。</h3></br><h3>7月17日,中央军委正式确定空降兵部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一旅”。26日,旅部领导机构在上海组建,并召开机关成立大会。万事开头难。筹建工作困难很多,既要选调干部、抽调兵员和筹措物资,又要选择训练基地,整修营房,加强教育,开展训练。经过1个月的紧张工作,机关和部队按编制基本编组就绪。旅部机关也因考虑应付国内各个方向突发事件等情况,于8月1日移驻河南开封。全旅实编5000余人,其中,党员占88%,战斗英雄、模范、功臣占93%,直接参加过战斗的占83%。大批战斗英雄、模范、功臣的加入,带来了各野战军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成为空降兵建设的一支可贵的骨干力量。1950年9月17日,旅在开封营区召开成立大会。会上,宣读了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1950年9月17日,旅在开封营区召开成立大会。会上,宣读了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发来的贺电、贺信。第三野战军周骏鸣副参谋长代表中央军委给空军陆战第一旅授军旗。从此,新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支空降兵部队。9月17日因此也被确定为空降兵诞生纪念日。</h3></br><h3>如今,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历史的瞬间却永远定格,使命与责任始终存在,建设空降兵的步伐一刻也没停止。当前,这支战略拳头部队在建设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强大的人民空军历史使命面前,必将继承老一辈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以崭新面貌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上创造新的辉煌。</h3></br><h3>图为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的空降兵战车方队。</h3></br> <h3> 空降兵伞降训练。</h3></br> <h3> 空军防化训练。</h3></br> <h3> 电子对抗训练。</h3></br> <h3> 1954年10月6日,首批国产雅克~18型(后命名为初教~5型)飞机交空军使用。</h3></br> <h3> 开辟拉萨空中航线。</h3></br><h3>195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空军开辟内地至西藏拉萨的空中航线。空军受领任务后,开始组织试航工作。</h3></br><h3>1956年2月下旬,从空军第13师等单位抽调伊尔-12、伊尔-14和C-46型3种运输机到北京西郊机场,进行高空性能试飞,并根据各型飞机的性能和高原飞行特点,对参加试航的飞机进行改装和加装设备,并研究航线情况。空军确定, 由空军第13师出动3架伊尔-12、1架C-46型飞机由西宁经黄河沿、玉树向拉萨试航;空军独立第4团出动图-4型飞机予以协助。试航前,在西宁组成试航指挥所,整修西宁、玉树机场,修建当雄机场,组建场站保障机构和建立黄河沿、黑河等导航点及转运站,筹集各种车辆80余台,赶运物资、油料、器材1 357吨。</h3></br><h3>试航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掌握西宁至玉树航线情况。1956年3月19日、25日,空军独立第4团团长姚长川机组两次驾驶图-4型飞机载第13师试航人员由陕西武功机场起飞,从空中勘察西宁至玉树航线,测定标高,校正地形地标。3月下旬,第13师副师长韩琳率3架依尔-12、1架C-46型飞机进驻西宁机场后,进行了西宁至玉树航线的试航。第二阶段,主要是掌握玉树至当雄航线及预建的当雄机场情况。4月3日,姚长川机组驾驶图-4型飞机载韩琳机组从武功机场起飞,至拉萨上空观察照相,随后返航,往返飞行10小时10分。8日,第13师试航人员和飞机由西宁转至玉树机场后,连续2天对依尔-12型飞机的起落滑跑距离和上升下滑曲线进行实测。19日,独立第4团1架图-4型飞机对当雄机场进行空中照相,为伊尔-12型飞机降落提供资料。22日,该团图-4型飞机从武功机场起飞,再次飞临拉萨上空,测得沿线最高峰海拔5 700米,航线飞行高度6 000~6 500米。25日和29日,分别起飞2架依尔-12型飞机,进行玉树至当雄航线试航。第三阶段,主要是保证依尔-12型飞机在当雄机场临时跑道上安全着陆和起飞。5月26日6时20分,韩琳机组驾驶伊尔-12型飞机由玉树机场起飞,9时23分在当雄机场着陆。随后,该机又进行航线起落飞行,起飞滑跑距离为1 610米。这是飞机首次在西藏高原着陆和起飞。28日、29日,第13师的另2架依尔-12型飞机,也先后在当雄机场降落,空军在青藏高原开辟拉萨航线获得成功。</h3></br><h3>5月29日,国防部致电空军并转西宁、拉萨试航部队等单位,对参加试航的空、地勤人员表示祝贺,并予以通令嘉奖。</h3></br> <h3> 1956年9月27日,首批国产十架五六式(后改称歼~5)喷气式歼击机装备部队。</h3></br> <h3> 1963年12月5日,国产歼~6型飞机陆续装备空军部队。</h3></br> <h3> 首次空投原子弹。1965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首次执行的空投原子弹试验任务。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从1960年初全面展开。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附近的沙漠上进行了首次地爆核试验。1965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第二次核试验时,用飞机空投核弹,并将任务下达给空军。空军确定由空军第36师担负空投试验任务。该师受领任务后,确定副师长李源一机组为正式机组,徐文宏机组为预备机组。正式机组成员为:机长李源一、副驾驶员刘景新、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信员孙兴富、射击员韩惠安。</h3></br><h3>5月14日上午,李源一机组驾驶载有原子弹的图-16型轰炸机起飞。10时,该机组从万米高空准确地将原子弹投向靶标。据地面雷达测定,原子弹爆炸时距靶心仅40米。首次空投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成功。</h3></br><h3>5月30日,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在北京接见了参加试验的代表李源一、于福海等人。该机组荣立集体一等功。</h3></br> <h3> 歼~10型飞机是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歼击机。</h3></br> <h3> 歼~11型飞机是国内组装生产的苏~27CK飞机。</h3></br> <h3> 轰~66飞是我国自行改装研制成功的第一代中远程轰炸机,该机具备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w8WaSVwPUxy2OemESwUL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