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賦第18讲 : 骈律赋篇法指导(3)·律赋2

南宫冰舞

<p>上一讲讲了一下内容 </p><p>一、什么是律赋 </p><p>二、律赋与骈赋的关系 </p><p>三、律赋的韵数</p><p>四、律赋的用韵 </p> <p>今天继续讨论和学习律赋创造方面的知识:</p><p> 一、限韵的补充内容</p><p> 1、韵字的平仄:律赋限韵字不仅要含义丰富,与题目辉映相得,还追求音节和谐,平仄自然有一定讲究。那就是基本要求平衡。当然也有例外。</p><p> 2、押韵的次序:律赋的押韵有依(次用韵)或不依限韵字次序(意用韵)两种。</p><p> 1)次用韵:指按限韵字次序先后依次用韵。这个较为死板,一般很少,如732年进士试《日中有王字赋》规定以“题目为韵次用”。</p><p> 2)意用韵:则任以己意行之。留传的多数作品是皆视立意布局之需,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自由驰骋作者思路,提高赋作质量。大家在阅读时已经遇到了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例举了。</p><p> 3、虚字韵脚:即押虚字韵。这是律赋用韵又一个特点。刚才我们举的六韵中有个例子:</p><p> 五色露赋(以“率土康乐之应”为韵),大家回头再看一下内容。又如陈章的《水轮赋》中也用“于”字韵:“馨折而下随毖彼,盈持而上善依于”。句中的毖彼出自《诗经》“毖彼泉水,亦流于淇”;而“依于”出自《汉书》。这种押韵在骈赋中及少见,而律赋用虚字这种技法上无疑是一种进步。</p> <p>二、律赋各段句式的组成:</p><p>前面我们介绍了律赋一般押八字韵脚,《赋谱》将律赋的章法归纳为“头、项、腹、尾” </p><p>四个部分,而同时又将其中的“腹”细分“胸、上腹、中腹、下腹、腰”五个部分,古时候 </p><p>一些士子采用了这样的分法,一篇律赋也就告成了。</p><p> “头、项、腹、尾”的分法跟前面的“起、承、转、合”的分法名称不一样,实际内容是一样的,一个是从功能上说的,一个是从结构上说的,这个大家不必去纠结。</p><p> 骈文、骈赋、律赋的句法都基本是一样的,早时候多是四六句、六四句、四四句、六六句后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加了五七句、三字句、隔句。。。等等,使文章就不显得那么呆板了。律赋的几种常用句式,既吸收了六朝4、6句的精华,又衍生出了壮、紧、长、隔、漫、提引等其他句式。唐代出现了《赋谱》,里面规定了很多种句法&nbsp;,“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p><p> 赋句创作中,凡句字少者居上(前),多者居下(后)。紧、长、隔以次相随。但长句有六、七字者,八、九字者,不要相连使用。如果非连用不可,也要考虑不同的字数的长句。赋的句式变换:壮、紧、长、隔,交替进行,读起来就轻松一点。凡赋句由壮、紧、长、隔、漫、提引等合织成,不可偏舍。</p> <p>  这点我们在前面讲义中已经做过介绍,下面我们用实例进行分析。</p><p> 我们仍然以范仲淹的律赋名作《金在熔赋》为例来说明:</p><p>《金在熔赋》以“金在良冶,求铸成器”为韵</p><p> 天生至宝,时贵良金。在熔之姿可睹,从革之用将临。熠耀腾精,乍跃洪炉之内;纵横成器,当随哲匠之心。观其大冶既陈,满嬴斯在。俄融融而委质,忽晔晔(yè)而扬彩。英华既发,双南之价弥高;鼓铸未停,百炼之功可待。况乎六府会昌,我秉其刚;九牧纳贡,我称其良。因烈火而变化,逐懿范而圆方。如令区别妍媸(chī),愿为轩鉴;倘使削平祸乱,请就干将。国之宝也,有如此者。欲至用于君子,故假手于良冶。时将禁害,夏王之鼎可成;君或好贤,越相之容必写。是知金非工而弗用,工非金而何求。观此熔金之义,得乎为政之谋。君喻冶焉,自得化人之旨;民为金也,克明从上之由。彼以披沙见寻,藏山是务。一则求之而未显,一则弃之而弗顾。曷(hé)若动而愈出,既踊跃而求伸;用之则行,必周流而可铸。美夫五行之粹,三品之英。昔丽水而隐晦,今跃冶而光亨。流形而不缩不盈,出乎其类;尚象而无小无大,动则有成。士有锻炼诚明,范围仁义。俟明君之大用,感良金而自试。居圣人天地之炉,亦庶几为国器。</p><p> 为便于区分,我们分段分析</p><p> 1)赋头:</p><p>&nbsp; 天生至宝,时贵良金。在熔之姿可睹,从革之用将临。熠耀腾精,乍跃洪炉之内;纵横成器,当随哲匠之心。&nbsp;&nbsp;</p><p> 韵字属于十二侵,押“金”字韵,共40字,包括一个紧句,一个长句,一个隔句对。这就是“赋头”,赋头部分为律赋之破题,简要地概括题目大意。</p><p> 2)赋项:</p><p>观其大冶既陈,满嬴斯在。俄融融而委质,忽晔晔而扬彩。英华既发,双南之价弥高;鼓铸未停,百炼之功可待。</p><p> 韵字属于十贿,押“在”字韵,共42字。“观其”二字是发语,包括一个紧句,一个长句,一个隔句对。这就是赋项,这部分为律赋之原始,交待大冶炼金的过程。</p><p> 3)赋腹:(胸、上腹、中腹、下腹、腰)</p><p> (1)赋胸部分</p><p> 况乎六府会昌,我秉其刚;九牧纳贡,我称其良。因烈火而变化,逐懿范而圆方。如令区别妍媸(chī),愿为轩鉴;倘使削平祸乱,请就干将。</p><p> 韵字属于七阳,押“良”字韵,共50字,“况乎”二字为发语,以下为一个平隔,一个长句,一个重隔。这部分是作者借金属百炼成钢而表明自己的心迹。</p><p> (2)赋之上腹</p><p> 国之宝也,有如此者。欲至用于君子,故假手于良冶。时将禁害,夏王之鼎可成;君或好贤,越相之容必写。</p><p>韵字属于二十一马,押“冶”字韵,共40字,其中“国之宝也,有如此者”是不讲对偶的漫句,按照《赋谱》的规定,漫句一般用在赋之头尾,而不用在项、腹的部位。范仲淹将漫句用在上腹部位,是对唐赋的一种改革。本段为一个漫句,一个长句,一个隔句。</p><p> (3)赋之中腹</p><p> 是知金非工而弗用,工非金而何求。观此熔金之义,得乎为政之谋。君喻冶焉,自得化人之旨;民为金也,克明从上之由。</p><p>韵字属于十一尤,押“求”字韵,共46字,“是知”二字为发语,以下包括两个长句对,一联隔句对,这部分正面写出“君喻冶、民为金”的主旨。</p><p> (4)赋之下腹</p><p> 彼以披沙见寻,藏山是务。一则求之而未显,一则弃之而弗顾。曷若动而愈出,既踊跃而求伸;用之则行,必周流而可铸。</p><p>韵字属于七遇,押“铸”字韵,共44字,“彼以”二字为发语,“一则求之而未显,一则弃之而弗顾”为散文句法,作者用在律赋中可能想起到增强气势的作用,“曷若”二字亦为发语。这一段作者采用正反夹写的办法,批评逃避遁世的隐士行为。“彼以”是发语,以下为一个紧句,一个长句,一个隔句。</p><p> (5)赋之腰</p><p> 美夫五行之粹,三品之英。昔丽水而隐晦,今跃冶而光亨。流形而不缩不盈,出乎其类;尚象而无小无大,动则有成。</p><p>韵字属于八庚,押“成”字韵,共44字。“美夫”二字为发语,以下一个紧句,一个长句,一个隔句。作者此段赞美士人踊跃出世,为世所用。</p><p> 4) 赋尾:总结全篇。</p><p> 士有锻炼诚明,范围仁义。俟明君之大用,感良金而自试。居圣人天地之炉,亦庶几为国器。</p><p> 押“器”字韵,共35字。士有”二字为发语,以下一个紧句,一个长句,一个漫句作为结束。范仲淹的这篇赋,全赋共计283字。</p> <p>  从律赋的格式来看,范仲淹的这首律赋基本符合唐代《赋谱》所规定的范式。</p><p> 《木鸡赋》为公认为律赋的正格,现在我们继续以《木鸡赋》为例进行详细分析。</p><p> 木鸡赋(以“致此无敌,故能先鸣”为韵)</p><p> 惟昔有人,心至术精,得鸡之情。情可驯而无小无大,术既尽而不飞不鸣。 对劲敌以自持,坚如挺植;登广场而莫顾,混若削(xiāo&nbsp;)成。初其教以自然,诱之不惧。希渐染而能化,将枯槁而是喻。质殊朴斫(zhuó),用明不竞之由;状非雕锼(sōu),盖取无情之故。 然则饮啄必异,嬉游每殊。伫(zhù)栖心而自若,期顾敌而如无。曰就月将,功尽而稍同颠--;不震不悚,性成而渐若朽株。已而芥羽讵(jù)设,雕笼莫闭。卓然之志全变, 兀若之姿已致。首圆胫直,轮桷(jué)之状俱呈;觜利距钴(gǔ),枳枸之芒并利。 是以纵逸情绝,端良气全。臆离披而踵附,眸眩曜而节穿。惊被文而锦翼蔚矣,迷搴木而花冠烂然。虚╂者怀不才之虞,安能自恃;贾勇者有攻坚之惧,莫敢争先。故能进异激昂,处同虚寂。郢工误起乎心匠,丘氏徒惊乎目击。澹然无挠,子綦(qí)之质方俦;确尔不回,周勃之强未敌。其喻斯在,其由可徵zhēng。驯致已忘乎力制,积习渐通乎性能。是则语南国者,未足与议;斗东郊者,无德而称。士有特立自持,端然不倚。块其形而与木无二,灰其心而顾鸡若是。彼静胜之深诚,冀一鸣而在此。</p> <p>  木鸡赋&nbsp;一共用了八个韵,&nbsp;为了分析方便叫大家看的清楚.我们把每个韵为一部分来分析: </p><p> 1) 赋头:(1)惟昔有人,心至术精,得鸡之情。情可驯而无小无大,术既尽而不飞不鸣。 对劲敌以自持,坚如挺植;登广场而莫顾,混若削成。(赋头: 发语 漫句 长句 隔句,共48字) (八庚;鸣韵) </p><p> (2)初其教以自然,诱之不惧。希渐染而能化,将枯槁而是喻。质殊朴斫,用明不竞之由;状非雕锼,盖取无情之故。(赋项: 题引 紧 长 隔,共42字)(七喻,故韵)</p><p> (3) 然则饮啄必异,嬉游每殊。伫栖心而自若,期顾敌而如无。曰就月将,功尽而稍同颠;不震不悚,性成而渐若朽株。 (赋胸: 提引 紧 长 隔,共42字)(七虞,无韵) </p><p> (4)已而芥羽讵设,雕笼莫闭。卓然之志全变, 兀若之姿已致。首圆胫直,轮桷之状俱呈;觜利距钴,枳枸之芒并利。 (上腹: 提引 紧 长 隔,共42字)(闭,八齐;致,利,四真,词林正韵,第三部。致韵) </p><p> (5)是以纵逸情绝,端良气全。臆离披而踵附,眸眩曜而节穿。惊被文而锦翼蔚矣,迷搴木而花冠烂然。虚╂者怀不才之虞,安能自恃;贾勇者有攻坚之惧,莫敢争先。 (中腹 :提引 紧 两个长句 一个隔句,共62字 )(一先,先韵) </p><p> (6)故能进异激昂,处同虚寂。郢工误起乎心匠,丘氏徒惊乎目击。澹然无挠,子綦之质方俦;确尔不回,周勃之强未敌。 (下腹: 提引 紧 长 隔,共44字 )(入声,十二锡,敌韵) </p><p> (7)其喻斯在,其由可徵zhēng。驯致已忘乎力制,积习渐通乎性能。是则语南国者,未足与议;斗东郊者,无德而称。 (赋腰: 紧 长 提引 隔,共40字)(十蒸,能韵) </p><p> (8)士有特立自持,端然不倚。块其形而与木无二,灰其心而顾鸡若是。彼静胜之深诚,冀一鸣而在此。(赋尾: 起寓 紧 长 漫 ,共38字)(四纸,此韵) </p><p>全篇共354字。</p> <p>《木鸡赋》八段的句式分布分别为:发-漫-长-隔;提引-紧-长-隔;提引-紧-长-隔;提引-紧-长-隔;提引-紧-长(2)-隔;提引-紧-长-隔;紧-长-提引-隔;起寓-紧-长-漫。很显然,这种排列就符合我们刚才所讲的“字少者居上,字多者居下”的原则,是一种金字塔形的排列。</p><p>赋体的分段,各有所归。但古赋段落有多有少。如《登楼》三段,《天台》四段。到现在,一般来说赋都分为四段:第一段为三、四对骈句,约三十字为头;第二段为三对骈句,约四十字为项;接下来就是二百左右的字为腹;最末约三十字为尾。赋腹又分为五个小段:开始是约四十字为胸;接着就是约四十字为上腹,再接着约四十字为中腹;再接着四十字为下腹;接下来约四十字为腰。都八段,段与段之间有换(转韵)和发语,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体式。</p><p> 律赋的句式的运用要灵活多变,壮句,紧句,长句,漫句(散句)隔句,隔句包括: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一篇律赋尽量多变使用这些句式。当然骈赋也是尽量多变使用这些句式。 </p> <p>  三、律赋的特点</p><p>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律赋有以下特点:</p><p> 1、限韵:一般限韵八个字,也不是一定的,从二到十都有。</p><p> 2、篇幅:在300-400之间(出入不多)</p><p> 3、内容:因为是朝廷以律赋取士,要的是治国之才。故而律赋重论述轻铺设。虽然也有描写风景与景观者,但多为托物伦理之作,不如骈赋所涉及的内涵宽广。</p><p> 4、句式:“字少者居上,字多者居下”的原则下,律赋的句式运用要求灵活多变,我们讲过壮句,紧句,长句,漫句(散句)隔句。隔句包括: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一篇律赋尽量多变使用这些句式。当然骈赋也是尽量多变使用这些句式。</p><p> 5、换韵: 古人科考常限制八个韵字,在短短的300-400个字中,需用8个韵,而且一般要平仄换押韵。</p><p> 6、关于“律”字:在原来骈赋的要求基础之上,因为古人的律赋,散句绝大多数都是押韵的,所以我们要求律赋散句也要押韵。</p><p> 7、律赋的虚词也要押韵。 </p><p> 8、押韵的次序:押韵次序有次用韵和意用韵两种,前者太死板,我们作业采用的是后者。 </p><p> 9、律赋的押韵,平声韵一般就是押《平水韵》,仄声韵因为一个韵部的字数太少,可以押《词林正韵》。</p> <p>  四、律赋与八股文的区别</p><p> 律赋写作要求很严格一般八段八个韵,因此有人也有戏称为八股文,其实他们是两种不同的考试文体,流行的朝代也不同,前者主要在唐、宋,后者则在明、清。然而二者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具体地说,八股文若干方面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律赋。八股文是一个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综合性极强的考试文体,其主要构成要素也受到唐宋的律赋的影响。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搜有关八股文介绍,他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1)八股文是无韵的,而律赋是韵文类。也就是说,这对于考生的韵律知识要求亦不同。大家知道律赋定韵,定篇幅长短(通常300—400间),是为了考试后统一评审标准。虽然是大弊病,但是从公平考试的目的来说,是有可取的。</p><p> 2)律赋出题取材广泛,极难猜中,并且就算蒙对了,你不可能连八字题韵都猜的出,而律赋一般是以题韵定韵的,那就是说,事先作好赋去考试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得手,这样的比试就需要真才实学了。而八股文发展到清代,常有富家子弟请“猜题高手”自四书中估题,得七八题目,然后请人作好让子弟熟背,这样去应考,竟然常有得手者。这个大家在电视剧中一定发现过。</p><p> 3)它们都是用于应考的文体。主要表现在为评审方便而做出的一些限制上,但八股文在这个“目的”上已经发展到近乎变态的地步。而唐宋律赋除了限韵,限长度,要求声律和谐之外,其他并无大的限制,作者仍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大家通作业会有很多体会,据载明清许多八股文人,一旦中进士之后,终身便不再作八股,而律赋在唐宋往往伴随读书人的一生。一直到明清虽然不考律赋,但明清律赋的创作,在数量上依然到达了历史高峰期,这说明两者的文学生命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p><p> 当然,这里只是就两种文体而进行泛比,不包括某些明清博古通学的名家。</p><p> 而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律赋愈往后规矩愈复杂。至清代,确实有近乎“文字游戏”的味道了。那时期的律赋甚至常将题韵字强制放于每一段的末尾,完全不顾忌“顺乎文气”的作文要领。这一后来的弊病,直接导致了近代人对于律赋的偏颇认识,而将其当着一种彻头彻尾的“枷锁文体”八股文看待了。这个学界亦诸多意见,我们就不再深究了。</p><p> </p> <p>本讲提纲:</p><p>一、关于限韵的补充内容</p><p>二、律赋各段句式的组成</p><p>三、律赋的特点</p><p>四、律赋跟八股文的区别</p> <p>赋31初四 第3、4讲作业:</p><p>(学号、昵称)</p><p><br></p><p>请以《中秋赋》或者《菊赋》任选一题,用所学知识写一篇骈赋。</p><p><br></p><p>作业要求:</p><p>1、需切题,力求出新。不离题,不违背传统的道德观念。</p><p>2、用韵符合标准,韵部合用以词林正韵为限。</p><p>3、各种句式合理运用。</p><p>4、散句使用得当且不宜过多,散句可以不入韵。</p><p>5、节奏应合乎骈句的特点,最后一个节奏为2字或4字,非3字。</p><p>6、不可以带“兮”。</p><p>7、本句相邻节奏点上的字要有平仄的交替,对句相同序位上的字要平仄相反,句脚字平仄相反,同一节奏内不可出现三连平、三连仄。</p><p>8、超出4字需加虚词。</p><p>9、提倡切题用典,用典应带注释。</p><p>10、字数300字左右。</p><p>11、请注明各段用的是哪种方法。</p><p><br></p><p><br></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