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次回乡, 来去匆匆, 总是与母校擦身而过,心里,象是欠下一道债似的。</p><p> 赤日炎炎的六月盛夏,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园,在一班童年挚友的陪同下,终于了结这道已纠缠三十多年的心债。</p><p> </p> <p> 飞驰的车子,满载着的,既有乡土气息的芬芳,也有童年少年时代的绮丽,一路田园山水,一路遐驰未已⋯⋯</p><p> </p> <p> 仿佛不曾听闻岁月的足音,日子已倏然飞逝,岁月无声,我与母校,缘聚缘散,宛如一梦。然而,母校赋予我们童年时代的清纯,少年时代的质朴,已永远烙印在我的生命中。蓦然回首,我们依旧怀缅曾经拥有的那种清纯质朴的心思,依旧感激曾经善待我们的师长的关爱与栽培,还有母校留给我们那无数缤纷瑰丽的甜美往事⋯⋯</p><p> </p> <p> 近乡情怯,当车子驶过伯兴公路,停泊在母校操场上那棵不知年岁仍依旧苍翠的古榕下,飘荡的思忆,才渐渐平复下来。 </p><p> 等候已久的邝家铎同学迫不及待地迎上来,拉着我的手,一边絮絮不休地叨述着童年趣事,一边引领我从旁门进入母校。</p> <p> 不知是思忆的完美还是现状的残酷,眼前的景况,却是令我目瞪口呆:这是伯兴小学吗?这就是我们童年、少年时代就读的母校吗?六月骊歌,校园本是红棉盛放,凤凰花开,可眼前的母校,却是颓残破弊,寂静得凄凉。</p> <p> 右侧与我一年级就读的课室相连接的六角凉亭已成断垣残壁,雅致古朴的礼堂和天井,飞檐雕角虽在,但丛生的小草就快将之覆盖,只剩下那些蓝色的琉璃瓦在孤独地陪伴着日出日落,似在朝晖晚霞中诉说着霜风凄雨之无情。体育室那两扇木门已不见踪影,礼堂两旁走廊的青石板也不知去向,一些不知名的小树和狗尾草长得比人还高。</p> <p> 校务处几近坍塌,大讲台风华不再,小操场则不知什么时候建了一幢课室,凤凰树下休憩用的石凳,还有那个挂在树杈上,当年令我们爱恨交加的上下课铁钟,也只能在梦境中去觅寻。厨房旁边那条终日淙淙欢流的小溪干涸了,校园菜地已经荒芜,扶疏绿竹亦不复见,倒是长出了几棵比课室还高的葱郁大树。礼圃陈公祠前那两棵参天棕榈亦只剩下右边那棵。家铎说,早几年的一场暴风雨, 左边那一棵不堪风力,折断了。</p> <p> 缓缓推开陈公祠那两扇沉重大门,望着门前花岗石大柱上「德广承先泽,恩深启后人」的楹联,我的眼眶湿润了:三十年风霜雨露,三十载沧海桑田。历史的厚重,终是抵挡不了改革的洪流,时代的进步,也难免带来无限的感叹与悲壮,而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更是需要我们的智慧。毕竟,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先侨泽被后人的恩德;一亭一凳,都留下过我们童年时代的身影,少年时代的足印。</p> <p> 时间,带走的是青春韶华,带不走、割不断,是心底间的母校情结。操场上那棵不知年岁仍依旧苍翠的古榕,一定会记得有这么一群人,一群三十年前在它的荫庇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人,三十年后又重新回到它的怀抱里,轻声细诉仰沾时雨之化的厚恩:</p><p> 师之善教,如坐春风;</p><p> 八年窗缘, 砚谊长存。</p> <p> 游子之梦,萦系着的,仍是纯净甜美的往事;</p><p> 游子之心,连结着的,仍是母校古榕的根脉。</p><p> 原来,我眼前所见,既是岁月的沧桑,也是美丽昨日的凭吊。</p><p> 再见!伯兴小学。</p><p> 再见!远去的少年梦。</p><p> (摄影:岭南残阳)</p><p> </p><p><br></p>